共產主義社會的三個基本特徵

共產主義社會的三個基本特徵

共產黨人的奮鬥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什麼是共產主義社會?如果我們連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都沒有搞清楚,談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就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就像你不知道某個東西究竟是方的還是圓的,卻問你要多久才能造出這個東西一樣。

在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內,有一個比較「權威」的論述:「共產主義社會具有六個基本特徵」。雖然「六個基本特徵」的結論存在着含糊不清、邏輯混亂等問題,但很久以來卻幾乎沒有一個共產黨人敢挑戰此論述,因為這個論述是後人從馬恩著作中「摘抄」下來的。近期,這個「六個基本特徵」的結論卻遭到了中國學者的質疑——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了敖向東先生的新書 《人類簡史:私有制的興亡》,

該書發表了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揭開了籠罩着共產主義社會的神秘外衣,闡述了共產主義社會的三大基本特徵,指明了「共產主義經濟特區之路」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唯一正確途徑。

一、「六個基本特徵」的謬誤

敖向東先生認為「六個基本特徵」是後人對馬克思主義著作的誤解;正是這個所謂的「六個基本特徵」給共產主義社會披上了一件模糊而神秘的外衣,不僅誤導了很多共產黨人、還讓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迷失了前進的方向!那麼,「六個基本特徵」主要存在哪些謬誤呢?

1、因果顛倒

「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是「六個基本特徵」之一,但該「特徵」顛倒了社會制度與社會表象的因果關係。因為從宏觀上來說,是一個國家社會制度的好壞決定了一個國家生產力發展的快慢,只有通過社會制度的優化革新才能提高一個國家的生產力發達水平;社會制度是社會的「因」,生產力是社會制度的「果」,共產主義社會之所以有最發達的生產力是因為共產主義社會具有最先進的社會制度,共產主義社會只有依靠最先進的社會制度產生的強大生產力才能戰勝資本主義社會。最先進的社會制度才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而「六個基本特徵」卻把生產力指標當成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這就是顛倒了因果關係,是一種謬論。

國家消亡」也被視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六個基本特徵」之一。而「國家消亡」只是共產主義社會制度產生的最終結果,而不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因為共產主義社會制度(不論是初級還是高級)是不可能同時在全世界實現,唯一可能的是共產主義社會制度在全世界逐步得以實現,其具體的實現過程應該是:共產主義社會制度先在某一個國家實現;然後這個共產主義社會國家將以先進榜樣的力量,吸引其它非共產主義社會國家仿效該共產主義社會國家進行社會制度的變革、變成了共產主義社會國家;二個共產主義社會國家在公有制兼容性的作用下合併成了一個更大的共產主義社會國家;在先進榜樣和兼容性作用下,這個共產主義社會國家將會像滾雪球一樣變得越來越大、其它非共產主義社會國家則越來越少,直到地球上所有的非共產主義社會國家都被這個唯一的共產主義社會國家所兼并時,就意味着傳統意義上的國家已經消亡(因為地球上不再有國界線了)、全世界都進入了一個統一的共產主義社會,這個地球上唯一的共產主義社會國家的管理系統實際上就變成了未來全球共產主義社會的管理系統。由此可見,「國家消亡」只是共產主義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然產物,而不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把「國家消亡」當成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顛倒了社會發展的因果關係,也是不正確的。

同樣,「高度的覺悟和道德」也不應該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因為沒有民主政治制度保障的覺悟和道德都是軟弱無力的、不可持續的、是不穩定的,只有良好的社會制度才能培養出良好的社會覺悟和道德。因此,不能用「高度的覺悟和品德」來判斷人類是否進入了共產主義社會,更不能把「高度的覺悟和道德」做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因為這顛倒了因果關係。

2、違背自然規律

馬克思批判了私有制的「按資分配」,也指出了「接勞分配」的不足,希望用「按需分配」彌補「按勞分配」的缺陷,但馬克思從來沒有說過要取消「按勞分配」。縱觀人類發展的自然規律,激勵機制是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動力,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也是需要不斷地向前發展,共產主義社會也需要激勵機制。只要是人,不論其覺悟和品德有多高,就是有七情六慾、就有惰性,共產主義社會也不例外,因為競爭和激勵機制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人類也需要激勵機制以獲得更高的生產效率。所以,用「按需分配」完全替代「按勞分配」是違背人類自然規律的,是毫無根據的猜想,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不能把「按需分配」定成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

(註:馬克思並沒有說明「按勞分配」與「按需分配」相結合的分配方式是如何實施的,但中國經濟日報出版社在2018年8月出版的《數控經濟學(非貨幣經濟學)》一書

中描述了公有制經濟的分配製度應該是「按需分配基礎上的按勞分配」制度——基本需求接需分配,高級需求按勞分配。)

3、因果關係的重複

「公有制」和「消滅階級差別」是「六個基本特徵」中的二個基本特徵。其實這二個「基本特徵」是有因果關係的,只要一個實現了,另一個也就幾乎同時實現了。因為,當一個社會真正實現了公有制後,所有社會成員都是勞動者,都是依靠自己的勞動獲得勞動報酬,只有勞動能力的差異產生的勞動報酬的差異,沒有「按資分配」產生的收入差異,從而消滅了階級和重大的社會差別。因此,公有制和消滅階級差別之間是有因果關係的,只需要把公有制定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即可,如果把二者都定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就是多餘的重複。

二、共產主義社會的三個基本特徵

鑒於「共產主義社會的六個基本特徵」存在着諸多謬誤,敖向東先生在《人類簡史:私有制的興亡》一書中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所應具備的三個基本特徵是:政治民主制度、經濟民主制度(公有制)、非貨幣經濟體制。

1、公有制(經濟民主制度)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這一點目前是沒有任何爭議的。公有制思想的本意是不僅要建立「人生而平等」的政治民主制度,還要建立一個「人生而平等」的經濟民主制度,該思想也可以看成是「天賦人權」思想在經濟領域的擴展,因為馬克思是一個徹底的民主主義者,私有制是一個「讓每個人生而不平等」的制度,這種不平等的經濟制度產生了大量的社會矛盾,只有公有制才能讓每個人享有生而平等的經濟權力和經濟基礎,因此,可以將公有制與經濟民主制度當成同義詞。

2、政治民主制度

如果把政治民主制度當成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很多人都不會馬上贊同,因為這在馬恩著作中似乎也是「前所未聞」,但是,只要我們仔細研究、探索馬克思主義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深層原因,我們就會認同「政治民主制度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

我們都知道,馬克思非常憎恨封建專制獨裁製度,並以追求人類的徹底解放為己任。馬克思生活在歐洲政治民主革命勝利後的資本主義工業化蓬勃發展的時代,他希望建立一個完美的社會,實現人類的徹底解放——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當歐洲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取得了「政治解放」的偉大成果後,馬克思並不滿足這樣的「偉大成果」,因為他發現了資產階級政治革命後歐洲工業化進程中產生的非常尖銳社會矛盾與階級衝突的根源——私有制的弊病,他認為歐洲的「政治解放」還只是形式上的「解放」,還不是徹底的「解放」,人類要想建立完美社會、獲得徹底解放就必須「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由此可見,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是針對歐洲「政治解放」後暴露的嚴重社會弊病而開出的治病良方。如果比較「政治解放」後的歐洲資本主義社會與馬克思心目中的完美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之間的差別,公有制(經濟民主制度)才是二者最明顯的差別,公有制(經濟民主制度)才是共產主義社會所具有的制度持征,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馬克思把鬥爭的矛頭直指私有制,也不難理1848年《共產黨宣言》中寫出的那句名言——「(歐洲的)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即,馬恩理論幾乎都是以「政治解放」後的歐美的資本主義社會為參照物而產生的理論。但如果馬克思在1848年以前曾在東方封建專制社會生活過一段時間的話,相信上面《共產黨宣言》中的那句名言一定會改成「全世界的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政治專制和私有制」,因為如果比較當時全世界大多數沒有獲得「政治解放」的東方封建專制社會與馬克思心中的共產主義社會之間的差別,二者的差別就是政治專制與政治民主、私有制與公有制(經濟民主制度)的差別。即,如果馬克思當時以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專制社會)為參照物的話,政治民主制度和經濟民主制度(公有制)就是共產主義社會應有的二個制度特徵,因此,把政治民主制度當做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是符合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一貫性。

3、非貨幣經濟體制(數控經濟)

馬克思曾經非常明確的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貨幣必然會隨私有制的滅亡而消亡,據此就可以斷定:共產主義社會的經濟運行體制必然是一種與公有制相匹配的非貨幣的經濟運行體制,因此,非貨幣經濟運行體制也應該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

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計劃經濟雖然用實物計劃調拔的方式降低了貨幣在實物交換和資源配置中的媒介作用,但仍然採用了使用貨幣給產品賦予價值屬性、用貨幣度量勞動價值並支付勞動報酬的經濟模型,這樣就使整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運行並沒有擺脫對貨幣的依賴,也沒有建立一個能讓非貨幣經濟高效運行的非貨幣經濟學理論體系,從而導致了整個社會主義國家都處在一個低效的半貨幣化的經濟運行狀態,最終導致了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的瓦解。

可能是由於以前無人解答「如何讓公有制非貨幣經濟體制高效運行」的這個世界性難題,所以至今還沒有人把「非貨幣經濟體制」定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

中國經濟日報社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了敖向東先生的經濟學專著《數控經濟學(非貨幣經濟學)》,

該書完整地描述了非貨幣經濟的運行規律,建立了一整套能讓公有制經濟體制高效運行的非貨幣經濟學理論體系,從而解開了「讓公有制非貨幣經濟高效運行」的理論難題。因此,現在我們有充足的理由把非貨幣經濟體制定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

綜上所述,知道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之後,我們就可以描繪出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藍圖,甚至可以用下面簡明的數學公式來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理論模型:

共產主義社會= 政治民主制度

+ 經濟民主制度(公有制)

+ 非貨幣經濟體制(數控經濟)

共產主義社會理論模型的誕生為建立共產主義經濟特區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為人類和平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指明了一條金光大道——只要有一個國家或某個特區具備了上述共產主義社會的三個基本特徵,我們就可以說這個國家或這個特區進入了共產主義社會,這個國家或這個特區將會產生高度發達的科技、提供極其豐富的公共產品和生活消費品,這個國家或這個特區的人民還將會產生高尚的品德和思想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