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古代,你還會過夏天嗎?

六月盛夏

天氣晴朗,萬物可愛

烈日炎炎的夏季

往往讓人燥熱難耐、汗流浹背

現代人尚且可以躲在屋內

吹風扇,開空調,喝冷飲

躲避暑氣的熏蒸

在沒有電與機械的過去

人們又是如何面對酷暑的呢?

古人消暑

靠的可不是「心靜自然涼」的心理降溫

或許他們比你想像得要更加聰明

古人隨着季節的轉換,會有規律的換穿面料不同的服裝。大約從南北朝時期開始,端午節這一天固定成為全社會集體換穿夏季服裝的日子。

古代富人夏日常穿紗衣,紗衣輕薄、透氣,陸遊老學庵筆記》中提到:「亳州輕紗,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

而稍微大眾化一些的,普通老百姓穿着的,則是從葛、麻等植物皮中提取纖維製作的衣料。《韓非子·五蠹》中說,堯就是「冬日麑裘,夏日葛布」。為避免汗水打濕衣服,也會在衣服里穿件「竹衣」,穿在身上具有透氣和隔汗的功能。「

曹丕有詩云:「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說的就是天熱時,把瓜果用冷水浸後食用。

同時,古代的冰飲也是消暑美食之一,宋朝就已出售冷飲,詩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而且宋代冷飲的種類很是豐富,已經有冰糖、冰雪、冷元子、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酸梅湯等。元代之後,冷飲品種更是劇增。

吃 冰

冰 鑒

從古代延續到現代,最接地氣、最大眾化的驅暑秘招,當然就是扇子了。

古時,扇子被稱為「搖風」,又叫「涼友」,多用竹篾編成。漢代的貴族之家還流行一種「人工風扇」,「又作七輪扇,七輪大皆徑尺,遞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冰塊也一直是古人避暑降溫的重要冷源之一。幾千年前,古人就懂得冬冰夏用。他們在冬季儲存冰塊,深鑿井洞,把冰放在其中,再以土厚掩。待到夏季取出,利用天然冷源給房間降溫。

《周禮》中還提到「冰鑒」,即古代的冰箱。冰鑒類似內部中空的盒子,把冰放在其中,再把食物放在冰中間,用來保鮮。

此外,涼枕、涼席也很常見。

涼枕通常為玉石、水晶、陶瓷質地,瓷枕的枕面是一層釉,夏天枕於其上,睡起覺來很涼快,正所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

古人的「席」與今天的「涼席」並不相同。席子性溫,是冬天用的,而夏天納涼用的實際上叫簟,夏簟祛暑降溫、涼爽宜人,所以古人送給了它一個相當形象的稱呼:夏清侯。

扇 子

涼 席

古人避暑自然也想到了改造居室環境,建造一個有製冷設備的夏房來度過夏天。先秦時期的窟室,秦漢時期的涼房及皇家的涼殿,後來的冰室、涼窖,都屬於夏房。

唐代出現了涼屋,這種房子一般臨水而建,採用類似水車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傳到屋頂,然後沿檐而下,如此往來,屋內很快就涼爽了。

民間比較常見的,就是挖深井採集冷氣,即在廳內或是需要的房間挖一深井,上面用蓋子蓋妥,蓋子上鑿孔,夏天便有冷氣從下面出來。

了解完古人的生活智慧

再說回現代

現代避暑的方式更豐富

且不局限於時間、地點

譬如博物館也可以是避暑好去處

在感受清涼的同時

還可以豐富見聞、增長知識

陪你度過充實的夏天

(來源:綿陽市博物館服務號)

手牽手防範非法集資,心連心共築和諧家園‍

-或許你還喜歡看-

綿陽旅遊投稿郵箱:myslvyouju@163.com

這,就是綿陽

重啟跨省旅遊!風光靜候緣客來,綿陽今始為君開。

仲夏晝日長,開軒納微涼~綿陽暑假出遊攻略出爐,快來這裡安放你家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