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我造了元大都!今人:沒看見長啥樣?

2020年09月22日20:16:09 歷史 1286

元朝的創立者,元世祖忽必烈曾經下了一盤大棋,他為了「南臨中土,控御四方」,在元朝建立後,將都城從原先偏居西北一隅的上都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遷往當時的中都(今天的北京),由此,北京城作為世界大都的格局從此被永載史冊。然而,今日尋覓曾經輝煌一時的元大都氣象,其實,所留歷史的遺迹十分稀少,就連僅有的元大都城垣,也幾乎是被掩蓋在後來者居上的明清文明之下……元大都從建造到消失,而其所經歷的歲月,也僅僅只有700年。

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我造了元大都!今人:沒看見長啥樣? - 天天要聞

元大都復原圖

忽必烈,‍‍北京城作為全國心臟地帶的奠基者!‍‍‍‍

1206年,元太祖鐵木真建立蒙古帝國,1215年,成吉思汗攻克中都(今北京),並用一把火燒掉了原先金的中都城。1206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繼大汗位,1267年,忽必烈正式遷都中都,並選用劉秉忠在此設計建造元大都城。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又於第二年,即1272年下詔,將中都改為大都,正式作為元朝的首都存在。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北京城在中國歷史上,首次作為全國的心臟地帶,以及華夏文明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存在。

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我造了元大都!今人:沒看見長啥樣? - 天天要聞

元大都規劃和設計者劉秉忠

此後,歷經明清七百多年歲月,一直到今天,北京城這一特殊地位都不曾改變。而在此之前,北京僅是作為薊、燕地方性政權的地位存在。

當時,元大都的規劃建造規模,達到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發展水平之最,就連之後明清的首都也是在此基礎之上發展建立起來,而且要比先前元朝時候的都城規模小了不少。另外,元大都的建造風格也比較特別,相比明清更是格調大不同。

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我造了元大都!今人:沒看見長啥樣? - 天天要聞

元大都地圖

為何偌大元大都樣貌,僅700年遺迹幾乎無存?

歷史上,規模宏大的元大都究竟長什麼樣?實際,隨着王朝的遷移,元大都可留下的痕迹屈指可數。其中的歷史因素:

第一個,與明朝對原始元大都城牆的遷移改建有關。

當年,元順帝敗走,徐達攻入元大都,而鑒於當時元大都城北方向百姓稀少,顯得十分空曠,為了防止元軍反撲,而百姓供給戰線過遠不及時,1368年,徐達派人將城北城牆往南遷移,然後建起了一個用土堆砌起來的新城牆,而且以日字的形狀排列,這樣就不用再擔心一旦打起仗來百姓補給供不上的問題。

到了1371年,這個後建起來的城牆從此為界,然後由這段城牆往北地方的地域徹底給廢掉了。其中包括以前在北城牆上面的安貞門、健德門,以及東邊和西邊城牆上面的光熙門、肅清門,這四個城門也都給廢掉並拆除了。

然後,包括在新大都裏面的城牆雖然當時沒有被拆除,但是也給朱元璋廢掉不用,只是當作臨時拱衛城池的備用。

接着,到了朱棣時期,永樂四年,朱棣將都城遷往北京,然後下令將北京城的南牆再往南移了二里地,於是元朝時期留下來的南城牆也被廢掉拆除而沒有留下來。

直到元朝滅亡後,元朝的南城牆幾乎在風雨的侵蝕下只剩幾座土堆,被人們稱作「下崗」、「上崗」兩個名字。接着,到了清朝,就連這幾座土堆也沒有了。真的是一點痕迹也沒有留下來。

第二個,元大都城垣建築的風格,尤其是城牆,註定了壽命不會太長。

如果想窺大元都城舊貌,在今日的北京,可不是那麼容易。

目前,從可獲得的歷史資料來看,元大都的面貌實際和我們今天看到的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大有不同,尤其是在城牆建造的風格上。

元大都從城牆城門來看,在城的四角分別有角樓,而且每個城門上都有城樓,外面有護城河。

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我造了元大都!今人:沒看見長啥樣? - 天天要聞

元大都崇天門

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我造了元大都!今人:沒看見長啥樣? - 天天要聞

崇天門平面復原想像圖

再看元大都的城牆,它的形狀大概成梯形,也就是說基座寬,上面窄。而且它是用全土夯成,而非直接用磚塊或石頭壘上去。

元大都城牆建造的方法大致是:先挖地基,再在兩邊立板,然後填土、夯實、再填土、再夯實……這樣不斷的持續下去,而且每夯土高一層,它的當板也會隨之往上提一層。在城牆夯完後,立板就可以拆除了。這種鑄牆方法,其實和我們農村一些院落的土牆比較象,只不過氣場上看起來更加宏大而堅實。

正因為元大都的城牆用純土夯成,很容易受天氣等外在因素影響,因此能夠流傳到現在的並不多。

那為何元大都的城牆,當時忽必烈不選擇採用磚砌呢?是在偷工減料嗎?

其實不是,這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個性有些關係,元蒙政權,是由「騎在馬背上打天下」的民族創立,在忽必烈時代,由於習慣四處征戰幾乎不停歇,忽必烈為了儘可能地節約民力和財力,在新造元大都的時候,城牆除了只有西面一角略有包磚外,城牆其他地方盡為裸露的夯土所成。

如果各位對元大都時期的城牆比較感興趣,目前在北京還是可以找到些許蹤跡,您若去安定門、德勝門外的北土城,基本就可以看到了。那裡至今依然保有元大都的城垣遺址。

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我造了元大都!今人:沒看見長啥樣? - 天天要聞

元大都的城垣遺址

目前,在北京北部三環到四環之間,建有一處長約9公里的帶狀公園,它西起學院南路明光村,北經學知橋折向東,然後東到芍藥居附近,而且中間還有一條小河一直貫穿始終。這便是北京城可以覓得大元遺迹的好去處「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這一地帶,如果從飛機上俯瞰,簡直稱得上北京城的「綠腰」。而且,這裡還是很少為人所知的,北京最具規模的應急避難場所。

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我造了元大都!今人:沒看見長啥樣? - 天天要聞

元大都遺址地圖

不過,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今天在北土城看到的元大都城牆遺址,實際也幾乎不屬於原始原貌了,因為,它呈現給世人的形態,並非全部用夯土所成,而是在外圍被砌上了一層包磚。這層包磚,也是在明朝時期為了加固牆體而被砌上去的。

當然,也正是明朝所砌的這層包磚,也才成就了今日我們依稀還能感受到些許大元城垣文化遺迹的留存,否則元大都遺迹可以說,那些土胚做的,就算再結石,也是耐受不得700年的風雨飄搖而留存到今日了。

『文/淳幀通安,筆名宏羅,本文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留言、探討,感恩關注!』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紅場閱兵推動歷史的車輪,有遺憾的和平勝利更珍貴 - 天天要聞

紅場閱兵推動歷史的車輪,有遺憾的和平勝利更珍貴

5月9日,莫斯科紅場上的勝利日大閱兵,舉世關注。莫斯科紅場的閱兵式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軍事表演。當鐵甲洪流碾過克里姆林宮牆下的方石,當軍靴鏗鏘聲,震蕩着聖瓦西里大教堂的穹頂,這場跨越時空的軍事儀式,總在....
中國在2400米高原建大壩!耗時十年後首次蓄水 - 天天要聞

中國在2400米高原建大壩!耗時十年後首次蓄水

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雙江口水電站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高大壩。據相關媒體報道,該水電站已於5月1日開始蓄水,其開發商稱,這距離正式投入運行又近了一步。這座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耗資36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已耗時近十年,主要用於發電和防洪。
淮南三叛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大權 - 天天要聞

淮南三叛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大權

曹魏後期,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掌控曹魏大權,從此時起,司馬氏開始奪政專權,此舉使得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先後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他們分別是王凌之叛,毌丘儉文欽之叛,諸葛誕之叛。這三次叛亂都是被司馬氏平定的,同時也助力司馬氏加速奪取曹魏
當文物普查來到新疆 無人機飛躍無人區 - 天天要聞

當文物普查來到新疆 無人機飛躍無人區

「前段時間,我們在文物普查時遇到了沙塵暴,後來安全撤到了塔中鎮。」新疆和田地區文旅局文博科科長、普查隊長買提卡斯木·吐米爾說。當時全隊的給養只剩下兩箱礦泉水,在普查隊距離塔中加油站還有50公里時,汽車指示燈亮起,提示燃油即將耗盡。
冉閔,是民族英雄?還是殺人惡魔? - 天天要聞

冉閔,是民族英雄?還是殺人惡魔?

今天,我們說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其行為和決策引發了後世無盡的爭論。欣賞他的人尊他為拯救漢族於水火的民族英雄,討厭他的人斥其為雙手沾滿鮮血的殺人惡魔,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悼天王冉閔!冉閔,字永曾,小名棘奴,出生於公元 3
魯慕迅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魯慕迅同志逝世

湖北省文聯魯慕迅同志治喪小組5月9日發佈訃告,湖北省文聯離休幹部、省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一級美術師魯慕迅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8日凌晨2時在深圳不幸逝世,享年98 歲。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 天天要聞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文 | 極耳在香港娛樂圈摸爬滾打近六十年的汪明荃早已成為粵語流行音樂代表性人物之一,不過儂曉得伐,伊原來還是地地道道上海人。五一假期在上海舉辦「DIVA演唱會」的阿姐,一張嘴就是地道上海話。而這也是78歲的她首次回到家鄉上海舉辦個人演唱會。當天的演唱會,阿姐誠意十足,除了換造型,全程沒有下場。她唱了《勇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