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初年皇室內部的最大事件,直接改變了唐朝政壇的格局。如果沒有這場政變,皇太子李建成將擔任下一任大唐皇帝,李世民在歷史中的記錄只會是一個有軍功的藩王。
但劇變的發生,讓新生的唐帝國在這裡拐了個大彎,走上另一條路。
可能有朋友想問,玄武門之變中,為什麼只看到三兄弟窩裡斗,卻沒有任何外地勤王救駕的軍隊?難道整個唐朝的軍隊都被李世民掌握了嗎?並非如此。
雖然唐朝史料一再淡化李建成的存在感,但實際上他才是名正言順的國之儲君,擁護他的人遠遠多過擁護李世民的,李世民在軍中是有很多支持者,可支持李建成的同樣大有人在。
如果軍方已被李世民控制,李建成還拿什麼和他斗?早麻溜讓出太子之位了。正是因為手中有籌碼,李建成才不懼李世民,並在爭鬥中佔據上風。
李世民會發動玄武門之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通過正常手段實在斗不贏李建成,才會領着800來號人兵行險着。殺兄殺弟不是什麼好名聲,李世民要不是沒了辦法,絕不會這麼做,免得留下污名。
也就是說,如果外地軍隊得知李世民會在玄武門狙殺太子,鐵定要進京勤王救駕,掙一份擎天保駕的大功。那句話怎麼說來着,公告莫如救駕嘛。
但問題在於,誰都不知道啊!別說外地的軍隊,就連同在京中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甚至是李淵的禁衛軍,事先也都沒有發現一絲動亂的跡象。這是一次謀劃周全的「斬首行動」,貴在隱秘、迅速。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一,長安天空出現「太白經天」這種異象,按照古人的認知,這代表着即將發生影響皇權的大事。
恰好此時突厥犯邊,李建成便推薦李元吉都督各路軍馬前去抗擊,李淵答應了。這類事情以前多是由李世民去處理,這次換成李元吉,代表着李建成想要削弱李世民的兵權。
李元吉還請求李淵調派李世民麾下的尉遲恭、程咬金、段志玄以及秦瓊等人一同前往。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李建成擺明了要分化瓦解李世民的勢力,尤其是兵權,讓他無力再爭太子之位。
李淵什麼態度呢?應該也是同意的。到了此時,他也看出李世民真的要和李建成爭位,不能再假裝聽不到看不見和稀泥下去了。
那李世民會認命嗎?顯然不會。
他的應對措施很絕,他告訴府中眾將,李元吉出征時,李建成打算在昆明池為他餞行,並安排刺客刺殺自己,之後誅殺尉遲恭等將領。凡是和自己交好的,一個也不放過。
眾將一聽立刻怒了,這是不給活路啊!沒說的,必須和他們干到底。經過一番密謀,決定先下手為強。
這裡得說一句,李世民這番話,存在很大疑點,真實度不高。為啥?因為這是他埋在東宮的內線王晊跑來告訴他的。但王晊只是一個主管計時的小官,無足輕重,平日根本到不了李建成身邊。殺秦王這種大事,李建成怎會讓他有機會探知?
因而這很可能是李世民自編自導的一齣戲,為的是激怒眾將,助他發動政變。那他的目的達到了嗎?達到了。府中眾將已把李建成、李元吉視為死敵,必除之而後快。
六月初三,再一次出現太白經天。
據《資治通鑒》記載,天文學家傅奕密報李淵,說金星出現在秦地的分野上,秦王當有天下。李淵便召李世民入宮,把傅奕的密奏給李世民看,意在試探。李世民趁機告李建成、李元吉與後宮的嬪妃淫亂,還想害自己。
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覺得很違和?彷彿李世民和李淵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一個說東一個說西。李淵試探李世民,李世民卻不但不惶恐地解釋,反而告兄弟們的狀,一點都不像個被皇帝懷疑的皇子。
這也許是因為,李世民已經下定了武力奪權的決心,壓根不在乎李淵什麼意思,只顧着訴說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罪行以及自己的冤屈,目的在於先把水攪渾,為自己的兵變行動爭取時間。
李淵聽完他的話十分驚奇,沒跟上他的思路,愣了好一會兒才說明天審理此事,讓他早點來。
第二天,也就是六月初四,玄武門之變發生了。
大家看一下時間線,六月初一有了初步的想法,六月初四實施,中間只隔了三天。計劃的時間短,就減少了泄密的可能性。這不是蓄謀已久,而是處於下風的孤注一擲,玩的就是「出其不意」四個字。
李建成既然不知道李世民要在玄武門下殺自己,也就不會有防備,更不會調兵進京勤王。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被關進玄武門,太子府武將薛萬徹帶着大部隊圍着城牆攻打,因為事起倉促沒有攻城器械,楞是只能幹着急。
李淵也一樣,什麼都不知道,才會被打個措手不及,可他身邊的禁衛軍哪去了呢?近些年,史學家們推斷玄武門之變是兩線作戰,也就是說李世民把李淵也給控制住了!
《資治通鑒》說當天李淵正在和親信大臣游湖,這哪裡是游湖啊!分明是皇帝和核心大臣被來了個一鍋端,全部軟禁在了湖面上的遊船里。如此一來,禁衛軍那邊也就穩住了。
要說東宮的猛將薛萬徹,也是個有勇有謀之輩,眼看玄武門突不進去,乾脆來了一招圍魏救趙,奔着防守薄弱的李世民老窩秦王府殺去。
只可惜為時已晚,沒過多久玄武門城樓上的尉遲敬德,就祭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兩顆頭顱。等塵埃落定,一切已經來不及了,所以不是沒有軍隊進京救駕,而是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來不及反應。但就這,李世民也是險勝,不是穩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