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這輩子最得意的,不是打下大明江山,也不是制定《大明律》,而是生下了長子朱標。這個從娘胎里就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幾乎承載了朱元璋對理想治國者的全部想像。
可惜命運弄人,38歲突然暴斃,留下一堆未解之謎,也讓明朝初年的政治格局徹底改寫。
朱標出生時,朱元璋正在率軍攻打集慶(今南京)。前線傳來喜訊,這個在戰火中降臨的孩子,成了朱元璋眼裡的「祥瑞」。他特意跑到當地一座寺廟焚香禱告,大概從那時起,就打定主意要把兒子培養成一代明君。
打小朱標就被按「帝王標準」撫養。朱元璋給他請的老師是宋濂這樣的大儒,專門教儒家經典。不同於父親的暴烈性格,朱標天生一副菩薩心腸,讀《論語》會為百姓疾苦嘆氣,見了犯錯的宮人也總替他們說情。
13歲被立為太子後,朱元璋更是恨不得把畢生所學都塞給他,讓他參與朝政議事,安排開國功臣當東宮屬官,甚至特意下詔「朝中政事先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這在歷代王朝都算罕見的信任。
滿朝文武看着這位太子,也是打心眼裡滿意。朱標待人寬厚,處理政務常以「仁」為先。有次刑部報上來一堆死刑犯名單,他硬是盯着卷宗熬了整夜,逐個分析案情,最後救下十多個被冤枉的人。
誰能想到,這樣一個被精心培養了25年的太子,會突然倒在壯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朱標奉命去陝西考察遷都事宜,回來後就一病不起。僅僅兩個月後,就傳來太子薨逝的消息。
65歲的朱元璋接到奏報時正在批閱奏摺,筆「噹啷」掉在地上,半天沒說出話來。史書記載他「哭慟不已」,連續多日不上朝,連飯都吃不下。
朱標的死有多突然?太醫院的醫案里,完全沒有他長期患病的記錄,突然就這麼沒了。更要命的是,他這一死,整個明朝的權力傳承鏈斷了。朱元璋其他兒子如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等,各個手握兵權,早就對太子之位暗懷覬覦。
為了避免兒子們爭得頭破血流,朱元璋不得不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推上皇太孫之位,可這一決定,又為後來的「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
史書對朱標的死因記載模糊,只說「疾薨」,具體什麼病卻沒交代。後世史學家猜來猜去,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突發心腦血管疾病,二是長期精神壓抑導致身體崩潰。而這第二種說法,其實和朱元璋脫不了干係。
朱元璋治國靠的是「嚴刑峻法」,尤其是建國後,為了鞏固皇權,搞出胡惟庸案、藍玉案等大案,一殺就是上萬人。朱標卻信奉儒家的「仁政」,看不慣父親大開殺戒。
有一次,朱元璋要處死幾個被舉報貪污的官員,朱標跪在地上求情:「陛下您殺得太多了,恐怕會傷了和氣。」朱元璋沒說話,第二天拿了根帶刺的荊棘扔在地上,讓朱標撿起來。朱標面露難色,朱元璋冷笑:「朕替你拔掉刺上的尖,你難道不明白?」
這樣的衝突不止一次,藍玉案爆發時,朱標最敬重的老師宋濂,因為孫子捲入胡惟庸案,差點被連坐處死。朱標哭着找馬皇后幫忙,好不容易才救下宋濂一條命。
但經此一事,他明顯變得沉默寡言,常常一個人在東宮的花園裡待很久。《明書》里寫得明白:「太子數諫太祖,太祖怒,太子驚悸成疾。」說白了,就是長期在父親的高壓政策下擔驚受怕,精神始終綳得太緊。
朱標去陝西考察時,主要任務其實是調查秦王朱樉的不法行為。朱元璋對兒子們要求極嚴,尤其是分封在外的藩王,稍有過錯就會被嚴厲斥責。
朱標作為兄長,既要替父親監視弟弟們,又要在父親發火時替弟弟們求情,這種「夾心餅乾」的日子,換誰都不好過。
陝西回來後,他寫了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裏面不僅提遷都事宜,還替秦王說了不少好話。可就在這份報告遞上去沒多久,他就病倒了。很難說這趟差旅的壓力,不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朱標之死,本質上是兩種治國理念的碰撞。朱元璋靠武力打天下,相信「亂世用重典」;朱標卻在儒家思想里泡大,堅信「仁政才能得民心」。
如果朱標活着,明朝大概率會走上一條更溫和的治國之路。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他的死,讓朱元璋徹底陷入偏執,既然精心培養的繼承人沒了,那就只能用更嚴酷的手段,替孫子掃平所有障礙。
於是藍玉案後期,被殺的官員從最初的「逆黨」,擴展到任何可能威脅皇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