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5月7日,在煙雨蒙蒙中,三年之後,我再一次踏上了虎門炮台這片承載着厚重歷史的土地。卻是第一次去尋找來過卻錯過的「南山營炮台」!
威遠炮台紀念館向里走,右側一條石階山路往上爬(需掃碼上山),會看到斑駁的圍牆上爬滿了青苔,這些圍牆都很厚,有些部分已坍塌。
跨過虎門大橋上方的天橋,來到大橋右側的南山崎嶇的山路往上蔓延,台階很多且陡峭,有一種攀爬長城的感覺。這些的護牆、石道、堡壘,都帶着深深的年代滄桑感。這裡是通往「克虜伯大炮」及「山頂營舊址」。
南山炮台始建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歷史悠久。炮台圍牆布有槍眼,現存一門德國製造的克虜伯大炮。炮長九點四米,膛徑24厘米,重約21噸。射程可達10公里,每分鐘可發射一至二發炮彈。歷經百年風雨,炮管依然光滑堅挺,黑森森的大炮,沒有一點銹跡。南山炮台在歷史上曾多次遭到破壞和修復。在鴉片戰爭期間,炮台曾遭到英軍的破壞,但之後被修復。在19世紀80年代,炮台得到了重修,將原炮位改建為露天炮位,並命名為「威勝東台「。炮台周圍築有以花崗岩石為基、灰沙土夯的台牆遺址,為山頂營舊址,是專為保護克虜伯大炮而修建的!
山頂營西、南臨珠江,西北遙對蛇頭灣炮台,西側為鎮遠炮台,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光緒九年(1883年)虎門炮台大修時重建。遺址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全長123米,中寬30米。坍塌的兵營和完整的圍牆,圍牆上布滿一個一個用來射擊的槍眼,圍成的炮城的形制,中間設兵房和練兵場。
南山山頂右邊的小路稍往下走一段是一塊觀景台,觀景台視野開闊,在這裡能看到遼闊的海面,繁華的虎門港碼頭,虎門大橋就在腳下,輪船在海面穿梭!鮮為人知的是,虎門炮台周圍孕育着獨特的生態系統,退潮後的礁石上,成群的相手蟹會排出八卦陣般的圖案,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神機營布陣"。更令人稱奇的是生長在炮管裂縫中的百年古榕,它們的根系與鑄鐵炮身融為一體,形成天然的迷彩偽裝!
且當地漁民世代相傳着一個神秘現象:當東南風起時,站在南山炮台遺址,隱約能聽見1841年關天培將軍那門"八千斤"大炮的餘震。這種自然與歷史的奇妙共鳴,讓虎門炮台平添幾分傳奇色彩。
如今,這座被稱為「南海長城」;「金鎖銅關」,曾經「深染忠魂血」的「南山炮台」,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歷史遺迹,站在炮台之上,可以俯瞰整個虎門海口,感受歷史的滄桑和厚重。一百多年過去了,百年國恥今已雪。山河無恙,英靈們得以告慰。那裡的每一堵牆、每一塊磚都曾經見證過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如果你有時間,可以去看看它們,撫摸下歷史的痕迹。
後記:參觀威遠炮台時,一定去鮮少有人去的南山山頂,看一看歷史悠久的軍事遺迹:山頂營舊址,殘缺的克虜伯大炮……
(旅居嶺南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