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大家好,我是你們
距離2025年高考只有45天了
高三的學子們,現在處在水深火熱、晝夜不分、懸樑刺股、手不釋卷、程門立雪、囊螢夜讀的努力中。
那麼自古以來,科舉考試都希望得到一甲金榜題名,揚名立萬的成績,無不羨慕三元及第、六元及第。
咱們今天就聊一聊三元。
此三元非三元紙幣,而是花錢和古錢幣。
首先啥是元,啥是三元,現在高考相當於古代什麼考試?
元是第一的意思,「三元」有大三元和小三元之分,還有「武三元」。
小三元:是指古代科舉制度中童生參加縣試、府試、院試,凡名列第一者,稱為案首。一人連得三案首為小三元。
大三元又稱三元、連中三元」、和「三元及第:是指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三元及第」,在連續的鄉試、會試、殿試中均獲頭名稱「連中三元」。三元及第是科舉制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中國古代讀書人獲得這一稱號者寥寥無幾。三元及第:表示在科舉考試中,鄉試、會試、殿試都取得第一名。事實上,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歷經改革,到明清時期形成了最為正規的科舉程序。以清朝為例,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要參加秋闈的人需要先通過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童生」,通過考試後稱為生員,又稱為庠生,俗稱秀才。成為秀才才能參加鄉試,通過鄉試後稱為舉人,舉人中的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通過鄉試的舉人,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通過會試的貢士,通過後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在鄉試、會試、殿試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連續考取解元、會元、狀元,被稱為三元及第。
據有關史料記載歷史上三元及第有16人。
明清科舉考試,分童試(又叫院試,三年內兩次)、鄉試(三年一次)、會試(鄉試次年3月)、殿試(會試同年4月,女皇武則天發明),考中後對應的是秀才(生員,第一名為案首)、舉人(第一名為解元)、貢士(第一名為會元)、進士(第一名為狀元)。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現在的高考,是普通人「鯉魚跳龍門」的最公平的考試。古代科舉考試,亦是如此。
那麼現在的高考相當於童試,考秀才!
那麼古錢幣里有三元及第花錢,還有五子登科、獨佔鰲頭等,錢體大,寓意好,目前價值度幾千到幾萬元價值不等。
為了孩子們,家長們也是拼了~~
旗袍開大叉不是清華就是北大
勝利路路口等孩子考試
一舉奪魁
可見不管古代還是現代,孩子考試牽動着一家人的心,家長更是煞費苦心!
那麼除了穿旗袍、拜孔子以上操作,也可以給孩子買一枚傳世古錢幣花錢或者宋代三元及第銅錢作為實物,祈福孩子高中秀才。
特別推薦的是宋代錢幣里的」三元及第「錢幣。
三元及第它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代表着優秀的文化精神和才華。它寓意着連連高中、位居榜首,象徵著不斷進取、名列前茅的意思。
宋錢中的「三元及第」指的是北宋時期發行的「元豐通寶」、「元符通寶」、「元祐通寶」這三枚帶有「元」字的錢幣。
首先,這三枚北宋錢幣以「元」字為年號開頭,這一特定要求使其具有獨特的象徵意義。
其次,「元豐通寶」與「元祐通寶」上所鐫刻的文字,皆為當時著名書法大家蘇東坡先生親筆所書,而蘇東坡先生又正是百年前的杭州「老市長」,這也進一步增添了它們的文化價值與藝術魅力。
「三元及第」,掛在學生房門手把上,或掛在床頭、案邊,激勵學子刻苦學習、金榜題名、連中「三元」。擁有「三元及第」古錢,寓意深遠,莘莘學子十年寒窗,一朝得志、魚躍龍門……
三元及第是千年以來,人們對學子考場高中的祝福和期盼,擁有三元及第古錢,會給莘莘學子的前途送一份美好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