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你或許會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許多茶葉店門可羅雀,店員閑坐聊天,但店鋪卻常年屹立不倒。

茶老闆們究竟靠什麼盈利?
今天,我們就來揭開這個行業的神秘面紗。

在浙江湖州南潯區的荻港村,有一家名為「聚華園」的老茶館,當地人更習慣叫它「一元茶館」。
茶館的老闆潘平福已經81歲,經營這家店超過半個世紀。
茶館的茶水價格從最初的5毛漲到1元,即便自帶茶葉只收熱水費,一天最多也只能賣出三四十杯茶,收入連成本都難以覆蓋。
但潘平福的茶館不僅活了下來,還成了村裡幾代人的鄉愁寄託。
他的秘訣是什麼?
答案藏在茶館角落的一把老式剃刀里。
年輕時學過理髮的潘平福,將茶館一角改造成理髮區,為村裡的老人提供傳統剃頭、修面服務,每次收費15元。
靠着這門手藝,他不僅補貼了茶館的虧損,還維繫着與老茶客的情感紐帶。
茶館裏泛着歲月痕迹的長凳、搪瓷茶缸和煤爐銅壺,成了吸引遊客的「活招牌」,甚至有人專程來體驗這種復古的生活方式。
這種「副業養主業」的模式,正是許多傳統茶店的縮影。表面賣茶,實則靠手藝、情懷甚至空間租賃維繫生存。

在潮州,茶葉被當地人稱作「茶米」,喝茶如吃飯般日常。
這裡的茶葉店密集到「茶鋪多過米鋪」,但店裡往往只有老闆和熟客閑坐品茶,少有新客光顧。

一位經營茶葉店20多年的潮州老闆梁先生坦言:「生意冷清是假象,我們的客戶根本不需要上門。」
潮州茶葉店的核心競爭力是「熟人經濟」。
客戶大多是幾十年的老街坊,或是通過電話、微信下單的老主顧。
店家與顧客之間形成了一種近乎家族式的信任關係:客人喝慣了一家店的茶,便很少更換,甚至代代相傳。
逢年過節,這些店鋪還會推出定製禮盒,企業客戶一次性採購上百份茶葉作為員工福利或商務禮品,訂單金額輕鬆過萬。

更隱蔽的是「代購經濟」。
在鳳凰單叢茶的核心產區,代購團隊每天穿梭於各山頭,從茶農手中收購優質茶葉,再通過供應鏈平台明碼標價賣給全國採購商。

一家代購平台每天流動茶葉量達3000斤,傭金固定5%,既解決了茶農分散、採購商奔波的問題,又讓茶葉店無需囤貨即可賺取差價。
你以為茶葉店只靠賣茶賺錢?
那就大錯特錯了。
現代茶店的盈利模式早已突破傳統框架,衍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組合拳」。
湖南長沙一家1000平方米的茶館,將閑置的總經理辦公室改造成多媒體會議室,出租給周邊企業,每月增收2萬多元;
江蘇常州的天語雅閣茶館,面積超1000平米,不僅提供茶飲,還設有桌球桌、麻將房和自助餐區,包間按小時收費,周末一座難求。
這種「空間集合店」模式,讓茶館變身社交中心,吸引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

浙江一家茶館在母親節舉辦「我為母親泡一杯茶」活動,30位老顧客帶來78位新客,其中50多人當場消費;
廣東某茶店每月為顧客舉辦生日派對,憑消費券享折扣,既維護老客又刺激復購。
更「卷」的是,江蘇天語雅閣甚至組織會員港澳游,途中提供定製茶歇,把喝茶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還有北京一家茶企與周邊餐館達成合作:免費提供3個月茶葉給餐館使用,條件是在菜單註明「本店茶葉由xx品牌獨家供應」,並承諾顧客憑餐館小票到茶店消費可抵現。
兩個月後,茶店新增1000多名顧客,成功將吃飯流量轉化為買茶需求。

這些案例,逐漸為我們揭開了茶店的神秘面紗:
茶店早已不是單純的茶葉銷售點,而是融合了社交、服務、文化甚至資本運作的複合體。
多數傳統茶店面積小、裝修簡單,老闆往往身兼數職(泡茶、銷售、客服),人力成本極低。
福州茶商陳老闆曾吐槽:「底薪一千多包住都招不到人」,側面反映行業對低成本勞動力的依賴。

茶葉作為非標品,價格體系極不透明。
潮州鳳凰單叢茶因「一樹一香」的特性,常被茶商以「稀缺性」為由抬高價格,毛利率可達60%-70%。
即便是平價茶葉,通過分級包裝(如散茶變禮盒),利潤也能翻倍。
許多茶店看似冷清,實則通過會員儲值、企業團購、期貨交易(如預售明前茶)獲得穩定現金流。
福建廈門一家紅茶館轉型「投融資服務平台」,通過眾籌吸引創業團隊入駐,項目成功後抽取股權傭金,單筆融資高達10億元。
如今的茶行業,早已過了「開門等客」的時代。
那些看似冷清的店鋪,或許正在微信群里接單,在直播間賣貨,或者籌備下一場品鑒會。

正如潮州茶商柯澤龍所說:「單叢茶要想走出去,光靠『熟人經濟』不夠,必須標準化、品牌化。」
當傳統茶店遇上現代商業思維,生存不再是問題,如何活得更好才是新課題。
—end—
參考資料:1.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榕茶葉店遭遇「用工荒」》
2.南方日報:《破解有產業無市場困局潮州鳳凰單叢獨闢蹊徑》
3.茶友網:《茶葉賺的錢不在茶身上》
編輯:藍橙
作者: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