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年前,中央紅軍長征途經廣西灌陽時,一名紅軍戰士將一面紅旗交給灌陽縣村民黃和林保管,說「革命勝利之後再來取」。總台記者了解到,直到今天,黃和林的後人仍在靜待着這個承諾。
清明節前夕,記者來到灌陽縣紅軍小學,學校里開展了一堂特別的思政課,由紅色講解員接力講解紅軍長征過灌陽的故事。在這裡,記者見到了黃和林的後代。
黃和林後代 黃詩佳:我從小就聽這個故事,希望那名紅軍戰士的後人聽到這個故事後,來看這面紅旗。
黃詩佳也說出了奶奶李清鸞的心聲。1977年,27歲的李清鸞嫁到黃家,紅旗是她在整理舊衣物時意外發現的。爺爺黃榮清為她講述了這面紅旗的來歷。1934年11月28日夜晚,黃榮清與父親黃和林、兒子黃光文忽然聽見有人敲門。
灌陽縣灌陽鎮排埠江村楓樹腳屯村民 李清鸞:開門一看那個小同志臉色是蒼白的,他的大腿受傷了,我太爺爺(黃和林)和我爺爺(黃榮清)就去外面弄止血的葯,他們給那個小同志做了一個簡單包紮。走了一段路的時候,那個小同志說,旗幟想托他們保管,到了革命勝利後再回來取。
為了安全,木匠出身的黃和林專門做了個小木箱,保存紅軍戰士留下的紅旗,並藏在隱秘的地方。1941年,黃和林老人去世,木箱傳到了他的兒子黃榮清和孫子黃光文手裡。在日軍入侵灌陽期間,為躲避日軍,他們一家四處逃難,黃家把所有家產都捨棄了,但卻始終將小木箱帶在身邊,將這面旗幟仔細收藏。
1979年初,爺爺黃榮清病重,交代李清鸞要把這面保存了45年的軍旗守護好,並希望能找到當年那名紅軍或者他的後人。
李清鸞:我們總想着還能找到他的後代,再回灌陽一次,見見他們的爺爺、父親走過的這個紅軍長征路。
走在曾經的戰場,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道不盡的紅色記憶。而黃家人與紅旗的故事已延續了90多年。現在,那面旗幟已經被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珍藏,找到紅軍的後代也成了黃家幾代人未了的心愿。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當年黃和林一家救助的紅軍戰士姓李。為了了解更多信息,記者來到灌陽縣史志辦和退役軍人服務中心。
灌陽縣史志研究室負責人 唐大榮:在1968年的時候,有人到這裡找一樣東西,找了幾天之後沒找到,後面他們也走了,留下的證據包括信息量還不多,我們也想幫他們找,但是找不到。
記者:當年那位紅軍戰士的後人有過來尋訪嗎?
灌陽縣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主任 戴基明:一直還沒有。
記者:我從黨史部門了解到,說當時這個戰士很有可能是從福建過來的,咱們跟福建當地有沒有聯繫呢?
戴基明:我們經常有聯繫,特別是清明期間,他們過來對犧牲的閩西子弟兵進行祭拜。
3月27日,福建省三明市、龍岩市兩地政府代表團一行20餘人來到灌陽開展祭掃活動。帶着期待,記者與代表團取得了聯繫。
福建省龍岩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副主任 李莉:結合這家人提供的線索,我們會去比對、去尋找,從烈士入手,從我們的英名錄、烈士的一些事迹包括當時一些將軍的回憶錄里,去尋找一些線索發佈尋親的公告,盡我們所能圓這戶人幾十年來的心愿。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