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之際,各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緬懷英烈
追尋最閃亮的坐標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清明之際,各地舉行多種形式的紀念活動,緬懷英雄烈士,堅定理想信念,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激勵人們將愛國之情、強國之志融入報國之行。
一個子彈盒
記錄烽火歲月
4月4日,遼寧省本溪市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裏,人流如織。
展櫃里,一個東北抗聯時期的子彈盒靜靜安放,斑駁銹跡訴說往昔。
子彈盒的捐獻者名叫張鵬一,是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前館長。退休後的他致力於義務宣講東北抗聯精神、參與組織「重走抗聯路」活動的同時,還堅持尋訪踏查東北抗聯遺址遺迹,為抗聯歷史研究貢獻力量。
「這個子彈盒,是我在楊靖宇創建的遼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遺址發現的。」看到有觀眾駐足細看,張鵬一上前講解:那時候,抗聯將士們物資匱乏,對於僅有的彈藥非常珍視,部隊還規定,戰鬥結束後,只要有條件,還要儘可能把彈殼撿回來,交給密營修械所處理後重新使用……
小小的子彈盒,是張鵬一堅持踏查東北抗聯遺址遺迹的一個縮影。不到兩年時間,張鵬一已踏查了遼東山區20多處東北抗聯遺址遺迹,向陳列館捐贈東北抗聯史料百餘份、戰鬥生活物品10餘件。
一根手杖、一把皮尺、一個背包,這是張鵬一的裝備。「從秋天落葉到開春,這幾個月是踏查最好的時節,沒有枝葉遮擋,山勢地形一覽無遺,便於尋找。」張鵬一說。
進深山,鑽密林,踏枯葉,爬陡坡。
「這麼辛苦,這麼大年紀,為什麼還要堅持?」有人曾發出這樣的疑問。
「趁我還能爬得動山,趕緊多搶救些史料、多挖掘些抗聯事迹,讓更多人了解和銘記這段歷史,銘記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抗聯烈士。」張鵬一如此回答。
珍貴的史料,是後人傳承東北抗聯精神的紐帶。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目前館藏文物實物共計1156件(套),再現中國共產黨創建領導的東北抗聯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歷史,每年接待參觀人數超過30萬。
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館長孫中華說:「最近,我們向社會各界徵集相關文物史料,已經有很多人聯繫我們,其中有些物品保存不易、幾經輾轉,讓我們很受感動,也更感覺到肩上的責任。」
一沓老照片
傳承英烈精神
清明節當日,山東省龍口市丰儀店村紅色教育展廳外,晨光穿過松柏,灑下斑駁光影。張大琪將展架小心攤開,指尖摩挲着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娓娓講述着背後扣人心弦的故事;參觀者們圍聚在旁,屏息凝神,聽得入神。
作為曾在新聞戰線工作30餘年的老記者,幾年前,張大琪走訪龍口市的紅色村落,拍下了一組組感人照片。「在丰儀店村時,我聽到村民講起當地紀念八路軍烈士的故事,聽着聽着,不自覺濕了眼眶。」張大琪回憶道。
故事發生在1942年,八路軍山東縱隊5旅13團「鋼八連」在黃縣(今龍口市)丰儀店村與日軍激戰,53名指戰員犧牲。丰儀店村村民含淚將烈士埋葬,從此每年自發為烈士添土掃墓,歲歲年年,從未間斷。
「村黨支部書記告訴我,村民們把無名烈士當成了親人,用心用情守護。」張大琪說,從此他下定決心,通過辦攝影展的方式,用鏡頭講述這些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
講好故事,先要深挖。張大琪先翻閱縣誌、歷史資料,了解當年戰役的經過;再背着相機、走訪村民,追尋散落在鄉野的紅色記憶。
3年多時間裏,他拍了上萬張照片,每一張都承載着獨特的故事。其中有一張特殊的合影:畫面中,村民們並肩而坐,身後是一幅烈士集體畫像,遠處青山綿延,彷彿時空在此刻摺疊。
「烈士們長什麼樣?犧牲時多大年紀?這些疑問一直縈繞在丰儀店村村民心頭。」張大琪說,2022年,一名美術家花費一年時間,幾易其稿,為53名無名英雄創作集體畫像,取名《青春祭》。
「和英雄們合影,是鄉親們多年的心愿。」2023年3月30日,在龍口市烈士陵園,張大琪按下快門,記錄下村民們與畫作《青春祭》的合影。
當時,一位老人顫顫巍巍地趕來,對着墓碑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那一刻我意識到,鏡頭能夠留住比生命更長久的東西。」張大琪說。
展廳里,又一批參觀者的腳步聲傳來,這場攝影展仍在繼續。「時間沖不淡我們對先烈精神的繼承,也無法沖淡我們血液里的家國情懷。」張大琪說。
一摞筆記本
講好紅色故事
「請問電報上的『皓電』『佳電』是什麼意思呀?」清明之際,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裏,旌德縣梓陽學校初中分部的幾名學生好奇地詢問。
講解員章霞解釋道:「當時發送電報時,為節省字數,每一天都會用一個字專門指代,『皓』字代表的是每個月19日,『佳』字代表的是每個月9日。另外,還有人習慣用一些字來指代發報人……」說到這裡,章霞轉過身問一名學生:「你叫什麼名字?」
「任欣瀅。」一名女生回答道。
「那如果是你發電報,也可以寫『瀅電』。」
「學生的思維比成年人活躍,一定要在講解中增加細節,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章霞說。
具體翔實的講解背後,是持之以恆的細心積累。
章霞的辦公室里,擺放着厚厚的一摞筆記本。這些筆記本有大有小,有新有舊,但每一本都字跡工整,密密麻麻記錄的都是和新四軍相關的歷史故事和知識。
擔任講解員13年來,章霞共進行講解工作6000餘場,接待遊客超25萬人次。200多件展品、7個主要講解點位、1個半小時的講解時長、3000多步的路程,她記得清清楚楚。
「我常見到有人聽完講解眼含熱淚,也有人對我說,因為我的講解從而主動查閱了更多新四軍的歷史故事。」章霞說,「讓新四軍歷史被更多人知曉,把紅色故事講得有血有肉,令紅色基因代代傳承,這就是我工作的價值所在。」
又是一年清明節。隨着各地緬懷英烈活動的深入開展,英烈的事迹和精神將激勵人們踔厲奮發、繼續前行。
《人民日報》(2025年4月5日 1、4版)記者:趙政、劉佳華、李蕊、徐靖
來源:東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