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末,在東北地區活動的我黨領導人見到了一個年紀輕輕的團長,他剛剛帶領着一個團從國民黨七個團的圍追堵截之下突圍出來,實在是不可思議。
在林總見到這個團長之後,一句「你是團長?」盡顯他的驚喜之情。那麼,這位年輕有為的團長究竟是誰?他又是怎麼突圍出來將隊伍順利帶回的呢?
1、抗戰之後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國幾乎大半的地方都陷入到抗日戰爭的深淵中,從1931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戰敗,可見我們經歷了多少艱難險阻。
但如果僅僅是外敵的入侵的話,我黨的革命生涯也不會持續了這麼久。事實上,早在抗戰後期時,國共兩黨雖然處於合作階段,在背地裡蔣介石卻已經開始打自己的小算盤了。
但為了整體戰局着想,我黨只能盡量不和國民黨軍隊發生正面衝突。或許是這樣的態度給了蔣介石錯覺,覺得我黨不敢和他們開戰,所以便變本加厲。
在日本戰敗,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全國人民都沉浸在喜悅之中,但對於國共兩黨來說,一場硬仗才剛剛開始。
我們知道,在當時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下,國共兩党進行了重慶談判,也達成了一定的協議,但殊不知,這只是蔣介石的緩兵之計。
與此同時,在東北這個關鍵地區,蔣介石的國民黨仍舊在與當地的我黨軍隊進行圍攻,以便為之後挑起內戰做準備。
但國民黨軍隊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我黨的軍隊和將領都是切實的從抗日戰爭之中走出來的人,面對他們的圍攻根本不會退縮。
2、年輕有為的團長
東北地區作為我國的東大門,不僅擁有豐富的土地和其他戰略資源,也是進攻中原最重要的一個通道,要不然當初日本也不會對東三省先下手了。
蔣介石自然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便向東三省派去了自己的很多兵力。然而,再多的兵力,如果沒有作戰指揮經驗豐富的將領,也是白白讓將士們去送死。
當時,負責東北地區對抗國民黨的軍隊是以羅榮恆為首的部隊,他提前預見了國民黨可能的動線,便讓一個年輕有為的團長葉建民以及他帶領的部隊在這裡建立了第二道防線。
鑒於蔣介石對東北的重視程度,國民黨這次的進攻可以說是前無僅有,七個團的兵力浩浩蕩蕩的就來到了葉建民部的第二道防線附近。
起初,葉建民還有點慌亂,他們知道國民黨軍隊會來,但沒想到來的這麼快。於是,在向上級彙報過敵軍的動向之後,葉建民就安排部隊整裝,頗有拚死一搏的架勢。
事實也果真如他所料。由於國民黨軍來的快,攻擊猛烈,葉建民部便和上級總部失去了聯繫,於是只能帶着部下隱藏在村莊之中,等待時機突圍。
葉建民當然知道第二道防線的重要性,所以才更要保證部隊的實力,不能讓部隊白白葬送在這裡,所以,他也等不到上級的援軍或是等待突圍的時機了。
在天剛蒙蒙亮時,葉建民就帶着手下一個團的兵力朝着東北面的山地突圍,那裡是制高點,也沒有敵軍的主力部隊,是最容易突圍的地方了。
於是,葉建民冒着被上級處罰的風險,帶領着整團的人向東北方移動。過程中當然會受到敵軍的火力攻擊,但好在,葉建民比較熟悉當地的地形,還是摸到了敵軍一個連的駐紮地。
葉建民身先士卒,帶着一個營的士兵與這個敵軍連發生了戰鬥,吸引了周圍敵軍的大部分注意力,趁着這個時候,剩餘的部隊順利的通過了敵軍的封鎖區。
之後,葉建民又在痛擊敵軍之後邊戰邊退,將他們引到了遠離營地的地方,與其他營形成合力,全殲敵軍的駐守兵力,還將全團的人都帶回了安全地帶。
3、時勢造英雄
事後,跟着葉建民的戰士們都心有餘悸。好在逃過一劫,要是真面對七個團的全力圍攻,葉建民這一個團可未必能打得過。
之後,前去接應的大部隊更是十分驚喜於葉建民部隊的毫髮無傷,就連因病不能親自來到前線的林總都前來慰問,並表示要見一下這個立下大功的人。
很快,林總就見到了葉建民,看着眼前這個血氣方剛、身強力壯,臉龐還有點稚嫩的葉建民。林總忍不住驚訝的問道:「你是團長?才27歲的團長?」
葉建民懵懵的點點頭,林總也瞬間對這個年輕有為的團長刮目相看。而當他了解到葉建民的過往戰績時,更是對他表達了格外的喜愛。
其實,葉建民並不算是第一次接觸林總,甚至還曾經是他的老部下,只不過因為戰鬥和林總生病的原因,兩個人一直沒有機會見面交流。
這一次見面剛好給了葉建民機會。在與林總交流這次戰績的同時,特也談起了自己從前的一些革命軌跡。
許多人總是在苦惱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放在彼時的戰爭期間,似乎時勢造英雄多一點。
葉建民雖然不是什麼軍事學院出身的將才,但是他卻有一顆和大多數軍人一樣的革命熱情,在當時到處都是戰爭和剝削的社會中,他能在困境中找到正確的人生道路就已經很值得我們敬佩了。
受到我黨革命思想的鼓舞,葉建民決定追隨我黨從事革命事業。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不僅經歷了艱難險阻的紅軍和抗日戰爭時期,也見證過建國後的欣欣向榮。
但要說到最讓彼時的他驕傲的,一定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山東參加平型關大捷時候的事情。那時候的葉建民已經是身經百戰的將領了,但他還是義無反顧的沖在了隊伍的最前方。
在平型關戰鬥發生之後,他就主動請纓參與了這場戰鬥,並且在當時日軍兵力和武器裝備都佔優勢的情況下,還是及時發現了他們採取「九路圍攻」的計策。
為了應對這個策略,葉建民選擇繞路到敵人的九路之外,對他們進行反向攻擊,粉碎了他們的陰謀。
由此可見,葉建民的英勇不止來源於自己的一腔熱血和敏銳的洞察力,更是當時戰爭年代下造就的,他值得我們了解並敬仰。
建國之後,葉建民也依舊堅持過去的信念,不僅進入了南京軍事學院進修,還參與了抗美援朝等國外戰爭,為新中國也貢獻巨大。
參考資料:
葉建民——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