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記者 孟月
大年初一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鬧海》以破竹之勢橫掃春節檔,截至2月7日21時,票房(含預售)突破67.922億元,登頂全球影史單一市場票房榜。
隨着這一現象級的成就的達成,這位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的小英雄再次成為全民焦點,也讓「哪吒故里」再次成為互聯網熱議的話題。
哪吒作為神話人物,為何也會有「家」?對此,頂端新聞記者採訪了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彭恆禮。
哪吒到底是誰?又是如何被安家落戶的?
關於「哪吒故里」的說法之一,是在河南省南陽市西峽縣。
在這裡,還有歷史傳說、人文景點、民俗文化相互印證。據《西峽縣誌》記載,丁河奎文村南山頂原有哪吒太子廟,一間廟堂,座西面東,磚牆瓦頂,兩窗一門,內修三尺高通堂神台,上面供奉哪吒太子彩色泥塑像。
據傳,哪吒的故里陳塘關,位於今西峽縣丁河鎮奎文村附近。丁河古為九曲河,據說遠古曾是入海口,形成的大拐彎深水塘,後演化為 「陳塘關」。為了感謝哪吒打死龍王三太子,制服龍王,當地在(西峽縣)奎文村哪吒的出生地建廟,供人瞻仰。
另有傳說提到,丁河風調雨順時百姓不珍惜糧食,天帝派哪吒帶領火德星君等火燒丁河店以示懲罰。哪吒不忍百姓受難,暗示百姓放焰火形似着火而逃過一劫,因此當地有農曆正月二十三放焰火、演高抬的習俗,傳承至今,名為「丁河高抬」。
「『哪吒故里』之說僅僅是老百姓的一種美好願望,每一個『神仙故里』都是無法證明的。」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彭恆禮接受頂端新聞記者採訪時說,哪吒最初是佛教里的護法神,後來被中國道教改編,出現在《封神演義》中,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全國許多地方都有在廟裡供奉哪吒三太子的情況。
至於「哪吒故里」之說的出現,很有可能是神廟在前,傳說在後。普通民眾不知道哪吒藝術形象最早出現在哪裡,當發現當地與哪吒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加上對哪吒的崇敬與喜愛,便會產生親近感,認為這裡是哪吒的「家」。
當被問及民間百姓為何喜愛哪吒,彭恆禮表示,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底層老百姓的疾苦與訴求往往難以被上層統治者知曉、理解和接納,於是便以傳說、戲劇、評書以及民間文學作品等方式展現。
「你若禍害百姓,我便到你龍宮裡把你打得底朝天」——哪吒鬧海的故事就生動反映出底層老百姓挑戰、藐視權威的鬥爭精神。底層老百姓並非只會逆來順受,他們敢於且善於鬥爭,「戰天鬥地不服輸」,哪吒精神與之完美契合。
「喜歡這個神仙,自然希望他能成為我的親戚。」彭恆禮笑談,哪吒的「家」在何處無據可考,但對其故里的搶認,反映了從古到今百姓最簡單樸實的期待。
哪吒因何爆火?
自上世紀70年代末的動畫《哪吒鬧海》橫空出世,哪吒一直未曾遠離我們的視線:時而是剔骨還父、反抗封建父權的勇敢少年,時而是桀驁不馴、說著「小爺是魔又如何」的魔童,但無一例外,當代哪吒的形象一直是少年。
(《哪吒鬧海》1979)
彭恆禮認為,哪吒的少年形象對應了當下中國的青少年群體。「哪吒的父親是陳塘關的太守,和現在的孩子們一樣在物質上不愁吃喝。但是現在的青少年往往在精神、學業、就業等方面臨着各種困擾、壓力和挑戰。」
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中的哪吒,有了成長的羈絆、了解到現實的險惡,仍然選擇去冒險,「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這樣的哪吒與觀看電影的孩子和家長們產生了同頻共振,也是大家喜歡它的重要原因。
諸如哪吒這樣承載了人們美好願景的神話,河南還有很多。
「中原地區歷史文化底蘊極其深厚,由神話形成民俗的情況相當普遍,很多早期的神話和傳說誕生在中原地區。例如夸父逐日、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文化符號,通常是勞動人民在長期與自然抗爭的歷史過程中創造出的經典文藝形象。這些神話傳說不僅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民間文化的生動體現。」彭恆禮說。
如今在河南省丁河鎮奎文村的哪吒祖廟殿內,還供有哪吒太子神像,殿外有荷花池。這裡建築古樸典雅,承載着人們對這位神話小英雄的敬仰。踏入景區,彷彿能看到哪吒腳踏風火輪、手持乾坤圈,勇敢無畏地與惡勢力鬥爭的身影。
作為神話人物,真正的「哪吒故里」在何處無可考證,但哪吒敢於挑戰權威、反抗不公,面對東海龍王的強大勢力,也毫不退縮,用稚嫩身軀捍衛正義的熱血與勇氣,已深深鐫刻在了河南人的心裏。
來源:頂端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