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熬不住的時候,去看看《劉邦傳》

2025年01月25日22:30:18 歷史 7646

人到中年,就像爬在半坡的蝸牛。

向上爬,是看不清的未來,腳下,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身上還背着重重的殼,裏面裝着家庭和事業,外面迎着暴雨和狂風,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

職業上你沒有了太多選擇,還隨時都有可能被解僱,每天都膽戰心驚。

生活的各項開支擺在你面前,似一張張血盆大口,容不得你停下來喘息片刻。

家庭的重擔也全壓在你肩上,你得照顧老人、撫養孩子、關愛伴侶……唯獨顧不上自己。

昔日鮮衣怒馬的少年郎,不知不覺就成了神色疲憊的中年人,彷彿只能就此認命。

然而,歷史上有一個人,卻打破了中年魔咒,在人生下半場成就了一番偉業。

這個人就是漢高祖劉邦。

漢史專家飄雪樓主,稱劉邦是「中年逆襲的典範」。

他查閱了大量關於劉邦的歷史書籍、史學資料,耗時一年多完成了40餘萬字的《劉邦傳》。

書中談到,劉邦乃一介布衣,出身低微,起步又晚,各方面能力平平。

可他憑藉智慧、韌性與勇氣,一路過關斬將,以一個底層混混的身份開啟了大漢盛世。

人到中年,熬不住的時候,去看看《劉邦傳》 - 天天要聞

縱觀劉邦的崛起史,你會明白:

中年不是終點,而是人生下半場的起點,沒有誰會一路風光,也沒有誰會一直失意。

只要熬得住,挺得過,我們終究可以突破困局,改寫命運。

1

無人問津時,默默蓄力

《劉邦傳》中講,劉邦生於普通農家,自幼家境貧困。

他沒有讀書的天分,沒上幾年學,就被學堂先生勸退了。

長大後,他無所事事地四處晃蕩,常常帶着幾個小弟蹭吃蹭喝,成了人見人嫌的混混。

兄長、嫂子瞧不上他,父親罵他「沒出息」,街坊四鄰也不拿他當回事兒。

一晃到了而立之年,劉邦依舊沒能成家立業,飽受旁人白眼。

然而,劉邦從未放棄過自己,看似渾渾噩噩的他,一直在默默思考未來的人生方向。

當時,魏國有個名震天下的大人物信陵君,地位顯赫、人品端正,足智多謀。

劉邦將其奉為偶像,決心背井離鄉,跋涉千里去求教。

可惜信陵君英年早逝,劉邦便去拜師了信陵君的弟子張耳。

在追隨張耳的那段時間裏,他一改往日的遊手好閒,認真學習文化知識和處世之道。

漸漸地,他的眼界變得開闊起來,修養與見識都發生了質的改變。

等到他學成歸鄉後,大家見他變得談吐不俗,紛紛改變了對他的印象。

腰纏萬貫的呂財主,認為他將來能幹出一番事業,將女兒呂雉嫁給了他。

出身優渥的官員蕭何,也覺得他非同尋常,舉薦他當上泗水亭亭長。

就這樣,沉寂多年的劉邦,終於在中年時謀得官職,踏上了成就霸業的第一步。

小說《心居》里有句話說:「年紀愈是上去,愈是靠一口氣吊著。氣一泄,人就塌了。」

中年過後,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地泄下氣來,屈從於歲月的打磨和現實的擺布。

我們會認為自己已跟不上他人的腳步,放棄更新認知,提升技能;

也會覺得自己註定一輩子碌碌無為,拒絕反省自我,修鍊內在。

但在人生這場馬拉松中,你只要想努力,任何時候都不晚,隨時都有可能逆風翻盤。

在無人問津的角落裡積蓄力量,沉澱自己,待羽翼豐滿之時,你便能抓住機會,一飛衝天。

人到中年,熬不住的時候,去看看《劉邦傳》 - 天天要聞

2

實力不足時,放低姿態

秦朝末年,民不聊生,各地有志之士紛紛選擇造反。

時任泗水亭亭長的劉邦,在押送勞役去驪山修建皇陵時,也因同情這些勞役而揭竿起義。

可當上起義軍首領,還被大家推舉為沛縣縣令後,他沒有被眾人的追捧沖昏頭腦。

他深知自己帶兵打仗的才能不足,甘願虛心聽取張良、蕭何等人的建議。

西征之戰中,他更是求賢若渴,一聽說哪裡有人才,就會主動去拜訪。

有一次,儒生酈食其前來獻計獻策,以求一官半職。

劉邦市井混混出身,素來怠慢儒生,起初不願接見。

但見酈食其談吐不凡,他不僅趕緊起身賠禮道歉,還邀請對方上坐。

酈食其受寵若驚,將真知灼見全盤托出,分析了天下局勢,提出了戰爭方略。

劉邦一一虛心聽取,最終連連打下勝仗,立下戰功。

憑藉謙卑的姿態,毫無背景、實力平平的劉邦,博得了天下有識之士的信賴與扶持。

而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士項羽,則剛好與他相反。

項羽狂妄自大,剛愎自用。

謀臣賢士積極貢獻計謀,他經常不予採納;猛士勇將請求獨立領軍,他也不願意給機會。

對於投奔之人,他更是妒賢嫉能,有功不賞,吝嗇爵位。

結果,將才韓信、陳平先後轉投劉邦的陣營,謀士范增也被項羽逼走,客死他鄉。

劉邦說過這樣一段話: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我不如蕭何;連兵百萬,攻無不克,我不如韓信。

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我願意聽他們的,向他們學習。

而項羽有范增這樣的能人,卻言不聽計不從,所以被我打敗。

人在年輕的時候往往氣盛,容易受浮躁張揚裹挾,被自我優越感迷惑。

但凡有點本事,就自認為特別了不起;仗着有點優勢,便不把他人放在眼裡。

然而,行至中年,你走過的路越廣,見過人的越多,就越能明白自身的渺小。

易中天說:最卑下的就是最崇高的,最低處的才是最高深的。

放低姿態,戒掉傲慢,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只有願意俯下身來的人,才能得人幫受人助,持續拔高自己的人生。

人到中年,熬不住的時候,去看看《劉邦傳》 - 天天要聞

3

處於劣勢時,學會隱忍

公元前209年,楚懷王為諸將立下盟約:先入關中者為王。

兩年後,劉邦向西挺進,直入關中。

隨後趕到的項羽十分憤怒,嘲諷劉邦不過是一介草民,豈敢有稱王的野心?

劉邦心中當然不服,可他比誰都清楚:

項羽手下兵強馬壯,若是非要與之硬碰硬,自己恐怕只有死路一條。

於是,他強忍住憤怒與不滿,選擇退軍霸上,乖乖將關中讓給項羽。

在生死攸關的鴻門宴上,他更是向項羽賠禮道歉,將功勞拱手相讓。

劉邦的卑躬屈膝,平息了項羽的怒火,也為自己換來了一線生機。

後來,項羽分封天下時,將劉邦封為漢王,將其趕到荒涼偏僻的巴蜀之地。

項羽還在他身邊安插了三個秦朝降將,時刻監視着他的一舉一動。

對於項羽對自己的打壓,劉邦自是心知肚明。

可他始終不動聲色,默默忍受着項羽的威脅與羞辱。

明面上,他下令燒毀由關中進入巴蜀的棧道,暗示自己沒有東還之意。

暗地裡,他卻勵精圖治、整軍備戰,四處拉攏人才,得到了眾多諸侯的支持。

正是隱忍與退讓,令他得以保存實力,為後來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蘇軾在《賈誼論》中說:君子之所取者遠,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必有所忍。

想要做成任何大事都不容易,需審時度勢,收斂鋒芒。

當你落入下風時,偏要逞一時之能,與對方爭出高低,只會讓自己輸得更慘。

唯有忍住一時之氣,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你才能成人所不能成。

尤其是人到中年,更由不得你我逞匹夫之勇,需要謹慎對待稍縱即逝的機會,小心權衡至關重要的得失。

在適當的時候認個慫,懂得藏鋒露拙,方能於風浪中保全自己,等待屬於自己的機會。

人到中年,熬不住的時候,去看看《劉邦傳》 - 天天要聞

4

遭遇挫敗時,修鍊韌性

《劉邦傳》中,劉邦在和項羽的對戰間,輸了六大場,三十多小場。

彭城一戰,韜光養晦多年的劉邦,召集到56萬諸侯聯軍,信心滿滿地向項羽的都城進攻。

誰知,短短半日之內,項羽就以3萬之師,擊潰了劉邦的56萬大軍。

這是劉邦自起兵以來最重大的慘敗。

他的父親、妻子都被項羽俘獲,之前依附於他的諸侯也紛紛背漢投楚。

可遭遇沉重打擊後,劉邦並未一蹶不振,反而開始自我反思,認為自己太過輕敵。

他立馬調整策略,安排韓信、灌嬰擊退楚軍追兵,穩住陣腳。

然後退守滎陽,利用成皋的地形優勢,與項羽做長期抗爭。

就這樣,劉邦慢慢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三年後於垓下一舉殲滅楚軍。

《漢書》有云:善師者不陣,善敗者不亡。

劉邦向來不懼失敗,有多少次被擊垮在地,就有多少次重新爬起來。

而原本勝券在握的項羽,卻被一道坎絆倒,怎麼也跨不過去。

垓下之戰,項羽兵敗被困陰陵時,部下拚死助他突圍至烏江,江東也還有數萬兵馬等着他。

可他心灰意冷地說:「我起兵八年,經歷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從來沒有敗績,今天被困在這裡,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

最終,他嘆息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烏江,葬送了宏圖霸業。

人生路漫漫,沒有誰註定會一帆風順,必然會伴隨着挫折與磨難。

尤其是到了中年後,留給我們的退路越來越少,隱藏的陷阱卻越來越多。

背負着壓力前行的我們,稍不留神就會一腳踩空,墜入深淵。

這個時候,我們更得磨鍊心理韌性,保持彈性心態,擁有從逆境中快速覺醒的能力。

別因一時坎坷,慌忙逃避畏縮;別為一時失敗,輕易低頭認輸。

當你不再對挫敗心懷畏懼,一樁樁麻煩反而會化為階梯,托舉你直上青雲。

人到中年,熬不住的時候,去看看《劉邦傳》 - 天天要聞

5

身居高位時,未雨綢繆

《弈林新編》中有云:「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善謀勢者必成大事。」

在爭奪天下的棋局中,項羽只能看到一城一池的得失,劉邦卻着眼長遠,深謀遠慮。

項羽領兵佔據咸陽時,謀士勸他在此建都,利用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抵禦其他諸侯的攻擊。

他卻決意打道回鄉,回了一句:「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只顧享受眼前的安逸,忽略日後的隱患,害項羽錯失以關中為要,控制諸侯的良機。

反觀劉邦,自登上皇位之後,沒有忙着享受勝利果實,而是第一時間排除內憂外患。

他時刻關注邊境動態,擔心驍勇善戰的匈奴,會趁機入侵中原。

公元前201年秋,匈奴首領冒頓果然大舉犯境。

年事已高的劉邦,竟親自出征,率領32萬大軍北擊匈奴。

儘管中了匈奴誘敵深入之計,被圍困白登山七天七夜,但他還是設法脫了身,保住了疆土。

班師回朝後,他也不斷思考對策,最終以和親的方式化干戈為玉帛,守住了王朝的穩定。

縱觀上下五千年,數不清有多少人,熬過了最艱險的逆境,卻栽倒在最舒適的順境。

而劉邦卻難得清醒,失意時不迷茫,得意時也不忘形。

《左傳》里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則無患。」

生活中,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雖無千秋霸業,但也憑藉努力兌換了車子、房子、票子。

於是,我們自認為攢足了底氣,步入了「安全區」,開始肆意放縱慾望,只顧及時行樂。

可世事莫測,一場疾病、一次裁員、一個決策失誤,都有可能毀掉你所擁有的一切。

所以,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懂得未雨綢繆,提前為可能出現的危機做足準備。

時刻保持警惕,多備幾條後路,縱使狂風暴雨來襲,你也能從容應對,全身而退。

有人說,《劉邦傳》不僅是一部關於英雄崛起的史詩,更是普通人絕地反擊的奇蹟。

前半生一無所成,48歲揭竿起義,從屈居人下到睥睨天下,劉邦這一路歷盡坎坷,寫滿了血與淚。

然而,不管腳下的路有多難走,他總能逆襲而上、愈挫愈勇。

當你人過中年,被四面八方襲來的危機裹挾,受工作、家庭、生活的煩惱困擾時,不妨翻開這本書,讀一讀劉邦的故事。

看他如何厚積薄發,如何忍辱負重,又如何觸底反彈,從人生的泥沼中攀升至巔峰。

你會收穫前所未有的勇氣和力量,縱使被生活踩進泥土裡,也要一次次破土而出,迎難而上。

只有這樣,人生下半場的每個至暗時刻,才會成為你逆風翻盤的契機。

點個贊吧,擺脫年齡的束縛,突破境遇的局限,熬得住的人,才是最後的贏家。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特朗普:中國突然改變主意,但不要緊,能讓中國15分鐘內同意交易 - 天天要聞

特朗普:中國突然改變主意,但不要緊,能讓中國15分鐘內同意交易

儘管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引發了全美民眾的反對浪潮,但他依舊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在空軍一號上,特朗普更是聲稱「原本Tik Tok的協議已經很接近達成了,但由於在關稅政策中國突然改變了主意,但這並不要緊,自己能夠在15分鐘內讓中國同意這筆交易,只要自己降稅的話」。
特朗普對其他國家暫緩90天執行新關稅,說明關稅戰就是兒戲 - 天天要聞

特朗普對其他國家暫緩90天執行新關稅,說明關稅戰就是兒戲

兄弟們,就在中國對美國加了 50% 的關稅之後,特朗普再次對我們加了 21% 的關稅,現在整體關稅已經達到 125%。同時,特朗普暫停了對除中國之外其他所有國家的加征關稅政策,而且要把對其他國家加征關稅的稅點降到 10%。這進一步證明我昨天視頻里的分析完全正確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 天天要聞

每月1500萬退休金沒了,尹錫悅亮底牌行動,否則死刑或牢底坐穿

最近韓國政壇那可是熱鬧非凡,就像一場大戲,一出接着一出。當地時間 4 月 4 日上午 11 時 22 分,韓國憲法法院代理院長文炯培宣布了一個重磅消息:總統尹錫悅被罷免,判決立即生效。這一下子,尹錫悅可就從高高在上的總統寶座上跌落下來了,不僅失去了總統權力,各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 天天要聞

中方沒得選,直接改手術刀為亮劍,特朗普被催辭職,叛徒紛紛冒頭

最近這國際局勢啊,那真叫一個風雲變幻,熱鬧得很。特朗普這老兄又不消停,第三次對中國發起了關稅大戰,這一來可就攪得全球經濟的池水是波濤洶湧。可讓人意外的是,這次咱中國一改之前相對溫和的反制策略,直接 「亮劍」,那反擊力度,可把全世界都給震住了。與此同時,在美國國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 天天要聞

中方手術刀變劍,27國反將美國一軍,特朗普氣得要對華加50%關稅

最近這國際局勢,因為美國的關稅戰那是鬧得沸沸揚揚。特朗普大手一揮,對全球發動關稅戰,這一回,咱們中國可不再像以前那樣小打小鬧地反擊,直接「手術刀」變「利劍」,給美國來了個狠狠的回擊。更讓美國沒想到的是,歐盟 27 國也緊跟其後,準備對美國反制,這可把特朗普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