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全生態霸主」正在成型,有何啟示?

2024年04月29日18:02:37 歷史 3118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和我一樣,最近注意到這樣一條消息:4月18日,寧德時代官方表示,沃爾沃汽車與寧德時代要合作了。我大致看了看,這次合作呢,主要是針對廢舊電池回收方面的,粗略想法是沃爾沃回收廢舊汽車上的電池,之後交給供應商拆解,拆解完交給寧德時代,由其生產新的電池,之後用於沃爾沃新車生產。

說實話,看完這條消息,我第一反應是震撼。寧德時代「寧王」之稱名副其實,從產業鏈的角度,可以說寧德時代「全生態霸主」正在成型。接下來我將簡要分析一下原因,同時說說我認為存在的投資機會。

先從全貌來看,營收方面,2023年,寧德時代營收達到4009.21億元,同比增長22.01%,利潤達到441億元,比2022年增長44%。

裝車量方面,根據sne research發佈的數據,寧德時代2023年全球累計裝車量為259.7gwh,同比增長超40%,市佔率達到36.8%,已連續7年位居全國乃至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第一名,並斷層領先其他企業,頭部地位相當穩固。

接下來,我們分產品來分析。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系統、儲能電池系統、電池材料及回收、電池材料及回收和電池礦產資源均有布局,從年報數據來看,寧德時代儲能電池業務營收達到了599億元,同比增長33%,是增長最高的業務板塊。電池材料及回收業務板塊成為了寧德時代的第三大業務,營收也達到了336億元,同比增長29%。考慮到鋰電行業「價格戰」仍在持續,寧德時代也打開了視野,沒有受限於動力電池系統這一條產品線,並且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行業「全生態霸主」正在成型。

寧德時代「全生態霸主」正在成型,有何啟示? - 天天要聞

資料來源:能源青年

投資機會的話,我認為把資金全部投到寧德時代或許風險還是太大,不適合大部分投資者。通過分析,借道電池etf(sh561910)布局是我比較青睞的方式。電池etf(sh561910)跟蹤的指數是中證電池主題指數,而根據中證指數公司統計,寧德時代為該指數的第一大重倉股,權重高達12.63%,含「寧」量較高,同時也布局鋰電產業鏈的頭部企業,有望收穫鋰電行業發展的紅利。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着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