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活着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2024年03月02日14:25:10 歷史 1865

前言

當我們翻開那段烽火連天的三國歷史,總會為諸葛亮那神乎其技的智謀折服。他在丞相台上輔助君王,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可一旦劉備去世,諸葛亮的謀略為何頻頻失靈,北伐屢戰屢敗呢?這其中蘊藏着怎樣的苦衷?

或許你我都曾有過這樣的疑問。諸葛亮,蜀漢朝中的傲視群雄的謀主,難道真的會在主公劉備的離世之後,突然失去過人的眼光和判斷力嗎?今天,不妨讓我們來細細推敲,在這些看似荒誕失靈的表象之後,隱藏的是怎樣一番動人心魄的真實。

劉備活着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 天天要聞

一、劉備,諸葛亮謀略的「催化劑」

公元223年,在夷陵之戰後不久,蜀漢的開國之主劉備便撒手人寰,使得這個剛剛建立的政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動蕩。當時身為丞相的諸葛亮,不得不肩負起整個國家的重擔,但他曾經運籌帷幄的智謀,似乎在劉備死後失去了效用。

這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謀略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什麼叫「催化劑」呢?就像一瓶睡意藥水,需要一個特殊的咒語來喚醒裏面蘊藏的力量。 同樣,在蜀漢這個國家的「藥劑」里,劉備的判斷力與魄力,恰如那道魔咒,可以充分激發諸葛亮智謀的潛力。

劉備活着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 天天要聞

劉備活着的時候,他的睿智和雄心壯志,使諸葛亮可以專心謀劃軍國大事,兩人之間的密切配合,也成就了不少傳奇。但這「藥劑」一旦失去了「催化劑」,蘊藏在其中的力量也就無法施展。劉備的離世,直接導致了諸葛亮智謀的「失靈」。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原因就責怪諸葛亮。正如一位策士需要明君的重用,一個優秀的謀略也需要支持與配合。劉備的離去,讓諸葛亮失去了最好的知己。我們能想見,面對川流不息的奏報與瑣事,沒有劉備在身邊助益,諸葛亮該是多麼孤獨與困頓。

劉備活着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 天天要聞

二、政局動蕩難展智謀

劉備去世後的政局動蕩,也是諸葛失靈的一個關鍵原因。那一年,繼任的君主劉禪只有16歲,政事經驗尚淺。蜀漢上下剛剛度過夷陵慘敗的悲痛,百廢待興之時卻失去了英明的領袖。這無疑讓本已脆弱的政權雪上加霜。

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北方的魏國虎視眈眈,南方的東吳也蓄勢待發。面對內亂與外患的雙重壓力,劉禪能力有限,諸葛亮想要發揮智謀也無從施展。

更為糟糕的是,蜀漢上下群龍無首,使政局變得愈發混亂。原本服從劉備號令的重臣們,這時各懷鬼胎,你爭我奪,唯恐天下不亂。劉備在世時鑄就的團隊配合在他死后土崩瓦解。諸葛亮想要穩定局面,又有誰肯聽他的指揮?

劉備活着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 天天要聞

三、窘迫之下難施謀略

可以說,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如落入了一個雙手被綁,腳踝上了重磨的境地。他明知國家存亡懸於一線,卻很難施展抱負。這種無可奈何的窘迫,也讓諸葛亮的謀略大打折扣。

比如在後的北伐。我們都知道,北伐是諸葛亮入蜀後的心愿。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為劉備奪回故土。但命運弄人,這場北伐也成了他智謀失靈的一個縮影。

劉備活着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 天天要聞

面對北方敵國鋒芒畢露的壓力,每一次出征,諸葛亮都背水一戰。可他手頭上的兵將又有誰是像過去的關羽張飛那般驍勇?劉備在世時,蜀漢尚且攻無不克。現在的蜀漢已是強弩之末,即便諸葛亮竭盡謀略,也難以恢復昔日雄風。

看到北伐屢戰屢敗,我們能想見,諸葛亮作為謀主心中該是何等自責與痛苦。他明知前路茫茫,卻也只能咬牙再戰。歷史中那位丞相,在五次北伐中,圓睜的雙眼幾乎從未合攏過,只為國家的存亡而憔悴。

劉備活着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 天天要聞

四、現實的理解蘊藏人性光輝

劉備的離世,使諸葛亮的智謀失去「催化劑」。政局的混亂也讓諸葛亮失去施展空間。我們看到,那位昔日神一般的謀士,在這無奈的現實中暴露出他更加人性的一面。

不能因為這些「失靈」,就否定諸葛亮的偉大。正如我們不能要求一個普通人有神的能力。諸葛亮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也會有自己的軟肋與局限。也正因為他在困境中仍然戰鬥和奮進的精神,這位丞相才會為後人所欽佩。

劉備活着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 天天要聞

結語

歷史並不僅僅是種宿命論。我們今天解讀這段歷史,也許可以拋開些神話色彩,而更加理性地審視這個朝代與其關鍵人物。

諸葛亮失敗的原因,並不僅僅因為劉備的離世。政局的混亂、人心的離散,以及北方敵國的瘋狂進攻,這一切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諸葛亮也絕非全能全知,他只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也會面臨不可戰勝的困境。

劉備活着時,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劉備一死,諸葛亮就屢戰屢敗? - 天天要聞

所以我們不應該輕易下定論,將一切歸結為個人的成功或失敗。展望歷史,我們還需要一份現實的理解與寬容。也許正因如此,那一段歷史才會因人性光輝的展現而生動傳奇。

這也是我們在今天解讀歷史,尤其需要的一種態度。既不落入戲劇化的凄美,也不陷入理想主義式的判斷。我們需要更加立體地感知那個年代乃至今日的種種現實困境,來理解每一個普通而偉大的人物。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從八道灣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交惡的原因。魯迅兄弟交惡,是從三兄弟合資買入北京八道灣衚衕的三進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親生活在一起開始的。當初買房的錢3500大洋,是大哥魯迅出了大頭,家裡的開支也是以魯迅的薪資為主。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着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着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裏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