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熙元年 ( 1425 ) 五月,仁宗朱高熾猝然去世。
數日後,在九重深宮內,一場悲劇開始上演。五位美貌的女子正在享用人生最後一餐。她們或神色獃滯,或一臉戚容,彷彿已經接受了不可改變的命運。酒足飯飽,小太監將她們引入另一間屋子。只見屋中空蕩蕩,唯有當中擺着一張小木凳,正上方懸掛三尺白綾。這時,大家再也抑制不住發自內心的恐懼,她們的哭聲響徹紫禁城。縱然這哭聲撕心裂肺,能夠感動上蒼,卻也無法拯救她們的悲慘命運。只見小太監將她們一個個送到木凳上,一個個纏上白綾,又一個個踢倒木凳。哭喊聲,慘叫聲,掙扎聲,嗚咽聲,不絕於耳,見者無不落淚。不久後,一切香消玉殞,歸於沉寂。她們的精神與肉身,皆 「自願」地追隨老皇帝去了。

這就是明仁宗死後殉葬的恐怖景象。這五位悲慘的女子正是仁宗生前的愛妃。其中,順妃譚氏、淑妃王氏、麗妃王氏、充妃黃氏並未生下一兒半女,按照明朝祖制,應該為先皇殉葬。但是,另一位女子 ——郭貴妃,她生前備受仁宗寵愛,且已生下三位皇子,卻仍然命喪黃泉。這又是為何?
貴妃郭氏
郭貴妃,祖籍鳳陽臨淮,作為一名女性,她的姓名與出生年月已被掩蓋在歷史塵沙中。郭貴妃出身名門,她的父親名叫郭銘,是遼王府點賓,兄長叫郭琮,在旗手衛指揮僉事上謀了份差事。她的祖父就是鼎鼎大名的開國功臣郭英 ( 1335-1403 ) 。

▲開國將領郭英影視形象。來源/影視劇《朱元璋》
郭英 18 歲就跟隨太祖朱元璋創業,南征北戰,戎馬一生。明朝開國後,封為武定侯,又參與收復遼東之役,並在洪武末年與耿炳文守備陝西。郭英為人謹慎小心,孝友仁恕,因而能在朱元璋對開國功臣的大屠殺中倖存,但他的好運也到此為止。建文帝登基後,燕王朱棣起兵造反,郭英隨從耿炳文、李景隆出師伐燕,卻無功而返。
朱棣登基後,將郭英視作眼中之釘、肉中之刺,不僅讓他罷官回家,還在郭英死後遲遲不命其子襲爵,隨之造成了武定侯府中沒有武定侯的怪象。郭家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政治地位,遂將郭貴妃嫁與時為太子的朱高熾,又將郭貴妃之妹嫁給漢王朱高煦,兩頭下注,以實現家族命運的翻盤。

▲得寵時的郭貴妃。來源/影視劇《尚食》
永樂二十二年 ( 1424 ) ,明成祖朱棣去世,朱高熾有驚無險地繼承了皇位。而隨着 「老仇人」的去世,郭家命運也迎來新的篇章。登基伊始,宅心仁厚的朱高熾大赦天下,將此前被發配教坊司、錦衣衛、浣衣局的建文忠臣家屬寬宥為民,還命郭銘之子郭玹襲爵武定侯。
郭貴妃也深得仁宗喜愛。《萬曆野獲編》稱明初 「六宮止以貴妃為極貴,下中宮一等」,說貴妃是僅次於皇后的存在。永樂二十二年 ( 1424 ) 十月初八,仁宗在封郭氏為貴妃的寶冊上誇讚她:
「毓自勛閥,選嬪春宮。柔順靖恭,齊莊靜一。進退謹珩璜之節,雍容著詩禮之華。比德古先,爾有《葛覃》勤儉之美;致恭夙夜,予有《雞鳴》儆戒之資。」
還特意讓她 「率九御以副母儀」,輔助張皇后治理後宮。

▲張皇后畫像。來源/紀錄片/《百家講壇》
仁宗的愛重固然與她知書達禮、溫婉嫻靜有關,但更在於郭貴妃一連為仁宗生育了三位皇子,永樂七年 ( 1409 ) 生滕王瞻塏,永樂九年 ( 1411 ) 生梁王瞻垍 ( jì ) ,永樂十四年 ( 1416 ) 生衛王瞻埏,且仁宗晚年三子皆為郭貴妃所出,這足以說明其在後宮的特殊地位。

▲郭貴妃與皇子。來源/影視劇《尚食》
封郭氏為貴妃外,仁宗還不忘恩賞其一家老小,甚至有說法認為,郭玹之所以被命襲爵武定侯,都是出於仁宗愛屋及烏之意。其實,早在仁宗還是太子時,他就極為關照郭貴妃家人,據永樂八年 ( 1410 ) 九月二十日的《郭貴妃家書》稱:
孫女拜覆祖母尊前。恭荷東宮殿下睿恩厚德,榮賜華第,以為奉養祭祀之所。屆茲吉日,爰始遷居。伏惟祖母茂膺恩眷,隆享壽康,永介慶福,菲儀專達下忱,伏惟祖母垂鑒。
那麼,如此受仁宗寵愛的女人,為何最終會遭遇這樣悲慘的命運呢?這一切還要從那荒唐的殉葬祖制說起。

野蠻祖制
在人類歷史上,殉葬文化是極為野蠻暴力的一頁。中國先秦時期即已出現活埋宮中女子,以殉葬過世君主的做法。據葛洪《西京雜記》,西漢廣川王劉去曾招募無賴子弟盜掘周幽王墓,將大墓打開後 ——
「見百餘屍,縱橫相枕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
可見殉葬文化之殘酷野蠻。而這一野蠻風俗也受到了有識之士的大力批判,孔子時,人殉漸漸改為陶俑殉葬,但孔子仍然認為此舉是掩耳盜鈴,批判發明陶俑的人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西漢,墓葬中的陶俑。來源/故宮博物院
自兩漢至元代,雖偶有零星殉葬現象出現,但殉葬作為一種制度,已退出歷史舞台,成為華夏文明發展進步的一大標誌。但在明初洪武年間,殉葬卻又死灰復燃,且以更為殘酷的活人殉葬形式出現,直至英宗時才遺命 「殉葬非古禮,仁者所不忍,眾妃不要殉葬」,予以制止。
那麼,明初為何要恢復殉葬制度呢?除卻朱元璋的個人心性之外,此舉其實還有更深刻的時代背景。
自宋元以來,程朱理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潮。理學所倡導 「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強化了以三綱五常為代表的封建禮教,這使得人們對女性的貞、節、烈產生了更為病態的追求。貞,即品行端正,不嫁而能自守;節,即從一而終,夫死不再醮;烈,即遭暴凌而以死相拼,夫死自盡殉身。元代時,以貞節之名殉夫的現象便已蔚然成風。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貞節二字更成為女性的最高追求。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朱元璋,自然有權力讓女性「自願」成為殉葬的犧牲品,成就所謂「貞節」的美名。

▲郭貴妃即將赴死,與皇子告別。來源/影視劇《尚食》
儘管恢復了殉葬制度,但統治者也因此舉過於野蠻而百般小心,不願留下歷史記錄。殉葬女子被後人隱諱稱為 「朝天女戶」,即殉葬者不是為皇帝失去性命,而是到另一個世界朝見天子去了。由史料可知,明朝時殉太祖者有四十餘人,殉太宗者有三十餘人,殉仁宗者五人,殉宣宗者十人。甚至以郕王禮下葬的景帝,尚有貴妃唐氏殉葬。不僅皇帝,諸王、大臣,乃至民間都掀起了人殉之風。
明初殉葬的宮人大致有三類:一種是在皇帝生前侍寢過的宮女,她們占殉葬者的絕大部分;另一種是從殉妃嬪,其地位最高,一般來說未能生育的妃嬪皆要殉葬,追隨先帝;最後是藩邦外國的貢妃,如李氏朝鮮就曾獻貢女於太宗,太宗死後,貢妃韓氏等人皆殉葬而亡。
在明人認知中,郭貴妃 「所出有滕懷王、梁庄王、衛恭王三朱邸,在例不當殉。豈銜上恩,自裁以從天上耶」。即郭貴妃本不該殉葬而死,後人傾向於把此事理解為一場凄美的愛情童話,認為郭貴妃感念仁宗生前種種殊遇,因而選擇生死相從。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殉葬之謎
歷史並非童話,關於郭貴妃之死,目前有三種說法較為流行。

▲國曆君自製表情包。底圖來源/影視劇《大明風華》
第一個說法即如上所說,郭貴妃乃自願殉葬。但稍加分析,就可發現其存在很大漏洞。仁宗去世當年,郭貴妃膝下諸子年紀尚小,長子滕王瞻塏年方十六,最小的衛王瞻埏只有九歲。縱然郭貴妃一心求死,但禽獸尚有舐犢之情,怎忍心棄三子於不顧,一死了之?何況明初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是:凡有子嗣的妃嬪,不參與殉葬。即便她能舍下三個兒子,但朝廷法度如此,焉能坐視貴妃身亡?即便朝廷順應了貴妃的意志,那麼,貴妃就成為貞節女子的榜樣,其殉葬之舉理應被大書特書,但史書卻毫無記載,足以說明她應該並非自願殉葬。
另外兩說則牽 扯一個重要歷史人物,即仁宗之妻皇后張氏。張皇后乃河南永城人,父親名張麒,洪武年間是一名小小的指揮使。張皇后於洪武二十八年 ( 1395 ) 被封為燕世子妃,永樂二年 ( 1404 ) 封太子妃,仁宗繼位後冊立為皇后。比較張皇后與郭貴妃,一個是開國功臣之女,一個是指揮使之女,可謂判若雲泥。出身不同,性格相異,為兩人的矛盾埋下伏筆。
祝允明《野記》、呂毖《明朝小史》曾記錄這樣一則故事:
帝在位,郭妃以中宮誕辰,邀過其官上壽,帝亦往。妃進卮於後,後不即飲。帝曰: 「爾又為疑乎?」遽取飲之,妃失色,然無及矣。俄而,帝崩,妃自經死。時適雷。
按照這則故事,仁宗之死是因誤飲了郭貴妃獻給張皇后的毒酒,郭貴妃也因不慎弒君,被逼自縊。仁宗的話語還透露出,郭貴妃與張皇后積怨已久,彼此間早已無半點信任可言。不過,在壽誕宴上毒殺張皇后,並不合理。即便成功,郭貴妃亦難逃干係,甚至武定侯家族也要因此受到牽連。可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兩人的恩怨,斷不至於讓郭貴妃賭上全家性命,獲取一時之快。況且,根據史書記載,張皇后誕辰是四月庚午,仁宗則死於洪熙元年 ( 1425 ) 五月辛巳,兩者相隔足足一月有餘,可見這則故事不過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

但是,張皇后與郭貴妃的複雜關係,可能是我們解開郭貴妃殉葬之謎的鑰匙。正如此前所說,二人出身、性格完全不同。作為嫁入皇室的民間女子,張皇后向來小心謹慎,循規蹈矩。郭貴妃不僅是開國功臣之女,還深受仁宗喜愛,被賦予協助張皇后治理後宮的權力。君王面前的爭寵、家族背後的關係網絡,都可能使張皇后對郭貴妃產生提防之心。
另外,張皇后終其一 生都在恪守太祖祖訓,決不允許後宮干政。即便已貴為皇后,張氏仍諄諄教誨兄弟們:
「外戚所以與國家同享富貴於永久者,以其能謹守禮法,不敢踰越。苟不知禮而恣肆分外,朝廷必不以私親廢公道,爾曹勉之。」
甚至其族人張玘 ( qǐ ) 犯法殺人,朝廷紛紛議論要因皇親身份減罪時,張皇后力排眾議,將張玘按律處斬。反觀郭貴妃,其被嫁給仁宗的一大目的,就是實現武定侯家族的復興。郭貴妃憑藉皇帝恩寵,使本已衰落的郭氏家族重新崛起。也許郭貴妃為家人謀私利的做法並未超出限度,但此舉必然已使她與恪守祖制的張皇后產生嫌隙,漸行漸遠。

最重要的是,郭貴妃得蒙聖寵,連生三子,又有龐大的武定侯家族撐腰,這自然使出身平民的張皇后頗為忌憚。仁宗死後,張皇后要清除任何威脅到其子宣宗朱瞻基皇位的不安因素。讓郭貴妃 「自願」為先皇殉葬,不僅能夠「成就」一段凄美的愛情童話,還順帶消除了潛在的敵對勢力,更能夠對勛戚閥閱產生巨大的震懾。因此,郭貴妃之死,很可能不是一場感天動地的殉情童話,而是一段赤裸裸、血淋淋的權力鬥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