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26日,一個普通家庭里,五兄妹一同走進了一家照相館。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歡送兩位年長的哥哥姐姐,他們即將作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工作。這一刻,他們希望通過一張合影來留下彼此的影像,以此作為分別的紀念。
鏡頭捕捉到了這五兄妹的身影,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最大的和最小的是男孩,其餘的三個則是女孩。從照片中可以猜測出,他們之間一定有着深厚的兄弟姐妹情誼。而在這五個孩子中,最幸福的可能要數老三了。他既有關心和愛護他的哥哥姐姐,也有陪伴和玩耍的弟弟妹妹。
那個年代的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尚未實施,每個家庭都有好幾個孩子。在這樣的大家庭中,孩子們之間的情感紐帶尤為緊密。他們一同成長、互相扶持,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
這個家境,兄弟姐妹之間的情感顯得尤為珍貴,當哥哥姐姐們即將踏上知青之路,長時間無法與家人團聚時,這張照片便成為了一個珍貴的紀念。它見證了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也記錄了他們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
現在的年輕人對於「知青」這個稱謂或許感到陌生,畢竟它是上世紀60年代末期才出現的。然而,這個稱謂背後蘊藏着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和無數人的故事。知青,其實是知識青年的簡稱。在那個年代,我們國家成立不到20年,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仍然非常落後。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提出了「知識青年下放農村」的號召。這個決策並非一時興起,一方面,城市中就業壓力巨大,許多初高中畢業生面臨無處可去的困境;另一方面,農村地區急需人才和知識來進行現代化建設。於是,國家決定將大批知識青年下放到農村,讓他們在廣闊的田野上揮灑青春和汗水。
這個決策的影響是深遠的。數以百萬計的知識青年響應號召,背井離鄉,來到了陌生的農村。他們與當地農民一起生活、勞動,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為農村的建設貢獻力量。在那個特殊的時期,知青們經歷了許多磨難和考驗,但他們始終堅信自己的使命和責任,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作為知青,他們是一代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們與共和國同齡,大多數出生於建國之初,也有一些是五十年代末的年輕人。他們在這片紅旗下成長,在新中國中茁壯,帶着對國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積極響應號召,投身於這場歷史性的運動中。
那時候的農村條件異常艱苦,而這些從城市來的年輕人,不僅要在陌生的土地上忍受着艱苦的勞動,還要在孤獨和思念中度過每一天。他們割稻、種地、養豬、放牛,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農村建設的重任。同時,他們還要在勞動之餘學習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隨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政策的調整,他們中的許多人有了新的機會。他們有的參加了高考,有的回到了故鄉,有的回到了城市,開始了新的生活。還有一部分人選擇留在下放的地方,繼續為農村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