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列傳
董卓(?—192年),字仲穎,隴西郡臨洮縣(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人,東漢末年權臣。
禍亂漢朝,罪惡滔天
董卓性格粗魯兇猛,有謀略,年輕時曾到羌人部落遊玩,結交了不少羌人首領。後來,他靠耕種為生,有羌人首領來看他,他就殺掉耕牛設宴招待,大家覺得他有情義,名聲也就傳開了。
董卓練過武藝,臂力過人,身上掛着兩副箭囊,騎在馬上左右射箭。他接受徵辟,在州里擔任屬官,在抗擊匈奴中立下戰功。
漢桓帝末年,董卓得到舉薦,又在對抗羌人的戰爭中立下功勞,得到九千匹縑(jiān)的賞賜。董卓說:「功勞記在了我的身上,但立下功勞的都是將士們。」於是把賞賜全都分發了,自己一點沒有留。
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涼州的軍閥趁機發動叛亂。第二年,董卓被任命為名將皇甫嵩的副手,率兵平叛,連連失利。有一天晚上,天空突然有流星划過,光芒萬丈,驢馬等都一起鳴叫起來。董卓非常高興,第二天與另一路兵馬聯合出擊,大敗敵軍。開始時,朝廷一共派出六路人馬,只有董卓的軍隊取勝,全軍而還,於是董卓被封侯。
三年後,朝廷徵召董卓入朝擔任少府,管理皇帝的生活事務,他不肯就任,上書說:「臣手下的匈奴兵士都說,糧餉不齊,賞賜也沒了,妻子兒女都挨餓受凍;他們拉着臣的車子不讓我走,臣實在沒辦法,只能留下來安頓他們,擔心發生意外情況,臣隨時向朝廷彙報。」朝廷拿他沒辦法,對他很不放心。
後來,漢靈帝病重,命董卓把軍隊交由皇甫嵩指揮,董卓仍不肯,上書說:「這些兵士跟着臣很多年了,彼此親如一家,他們願意跟隨臣為朝廷效力,請讓臣帶領他們效力邊疆吧。」
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掌權,何進想誅滅宦官,跟自己的妹妹何太后商量,何太后不同意。於是召董卓進京,想利用他逼迫何太后。董卓很高興,上書說:「宦官擾亂天下,民怨很大。臣聽說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臣現在就趕赴洛陽,幫助朝廷消滅奸黨。」於是董卓馬上率軍出發。
董卓還沒到達京城,宦官們已經誅殺何進,劫持漢少帝和陳留王劉協出逃。董卓領兵加速前進,聽說少帝被劫持到了北邙山(今河南省洛陽市北郊),又率兵去追。少帝看到董卓,嚇得直哭,董卓詢問事情經過,少帝說得很混亂,劉協卻說得井井有條。董卓看劉協聰明,知道他是由董太后撫養,認為董太后與自己同宗,便有了廢立之心。
何進死後,手下的部隊都歸到董卓麾下。董卓又誘惑猛將呂布,收他為義子,讓他殺死前義父丁原,趁機兼并了丁原的部眾,自此威勢漸盛。
為了進一步立威,董卓召集群臣說:「這世上最大的是天地,然後是君臣,這是從政的根本。當今皇帝懦弱,不能事奉宗廟,我想依照先例,改立陳留王為帝,眾卿以為如何?」
眾臣不敢說話,唯有尚書盧植說:「從前的廢立之事,都是因為皇帝罪過太多,當今皇帝還年輕,行為沒有什麼不當的,不能相提並論。」
董卓非常生氣,第二天就召集群臣,逼迫何太后下詔廢漢少帝,改立陳留王為帝,是為漢獻帝。董卓又把何太后逼出皇宮,謀害致死。自此,董卓掌握大權,權傾朝野,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董卓掌權後,放任他的部下在洛陽城裡燒殺搶掠,挖開靈帝的陵墓,把裏面的珍寶全部搶走;姦淫公主,霸佔宮女,濫施刑罰;但凡和他有仇的,都一一報復;毀壞原來的錢幣,另鑄新錢,導致物價飛漲,官民們都處於水火之中。
董卓倒行逆施,引發很多士大夫不滿,各地紛紛起兵討伐,但都被他鎮壓下去。不久,董卓帶着漢獻帝遷都長安,自封為太師,位居百官之首,又命人製作新衣服,幾乎與天子衣服一樣,公卿大臣們見了他都要行跪拜之禮。
眾臣不堪忍受董卓之苦,司徒王允說服董卓的義子呂布,設計將董卓誅殺。聽到董卓的死訊,士卒們高呼萬歲,百姓們手舞足蹈,紛紛飲酒慶賀。因為董卓肥胖,有人在他的肚臍上點火,整整燒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人們又把他的骨灰撒在路上,這才解恨。
董卓生性殘暴,趕上天下大亂,執掌大權後燒殺搶掠,禍害天下,使官民的怨恨到達頂點,被挫骨揚灰,後世唾罵不止。
袁紹列傳
袁紹(?—202年),字本初,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
有匹夫之勇,無將帥之謀
袁紹出身名門望族汝南袁氏,從他的高祖父起,袁氏家族連續四代有五人在朝中擔任三公要職,是東漢後期勢傾天下的家族。
袁紹生得十分英俊,氣質威嚴,因為出身顯赫,很多人前來投奔,他都自降身份傾心結交。
時值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引起士大夫階層不滿,袁紹隱居洛陽,多次拒絕朝廷的徵辟,表面不問世事,暗中與各路反宦官人士聯絡,逐漸形成了一個政治集團。
黃巾起義爆發之後,朝廷取消黨禁,袁紹才接受大將軍何進的徵辟,成為屬官。袁紹建議何進誅殺宦官,何進多次錯失機會,反而被宦官誅殺。袁紹獲知消息,立即率兵入宮,誅殺了所有宦官。
董卓進京後,控制了漢少帝,很是趾高氣揚。有人對袁紹說董卓有不臣之心,如果不早點想辦法除掉,日後必然被他控制。袁紹害怕董卓,不敢發兵。
董卓穩定局面之後,為了樹立威信,召集眾臣商議廢立皇帝之事,袁紹說:「當今皇上正年輕,沒有什麼過錯,突然廢長立幼,顯然不合規矩。」董卓按住佩劍,生氣地說:「天下的事都由我決定,我想要做的事,誰敢阻攔?難道你認為我的刀不夠快嗎?」袁紹也很生氣,說:「天下的強者,難道只有董公嗎?」說完,手握着刀離開。袁紹得罪了董卓,不敢久留,逃往冀州。事後,為了安撫袁紹,董卓任命他為勃海郡(今河北省滄州市一帶)太守。
董卓強行實施廢立之事,挾天子號令天下,縱容部下燒殺擄掠,種種暴行引發了士大夫不滿,各地討伐董卓的呼聲日益高漲。
190年,關東(今函谷關以東)各州郡推舉袁紹為盟主,起兵討伐董卓。董卓得知此事,把留在京城的袁氏一族全部殺害,許多豪傑更加同情袁紹,都來歸附他。儘管如此,由於各支軍隊各懷異心,征討之事最後不了了之。
袁紹認為,天下大亂,沒有穩固的根據地成不了大事,勃海郡太小,必須佔領一個州,才能安身。這時,一位謀士建議他奪取冀州,並給出了詳細的方案。袁紹覺得有理,遵照計劃實施,最終得到了冀州。
這時,董卓被殺,漢獻帝出逃。袁紹的謀士沮授說:「天子外逃,正是迎駕的好時機,挾天子以令諸侯,討伐逆臣,誰能抵抗呢?」這個建議遭到另外兩個謀士的反對,他們認為漢室衰微已久,把天子接到身邊,事事都要奏請,反而掣肘,袁紹便沒有採取行動。
另一位軍閥曹操看到了這個機會,把獻帝迎到自己的根據地許縣,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自封為大將軍,封袁紹為太尉。袁紹見自己居於曹操之下,非常不滿,說:「曹操幾次差點沒命,都是我救了他,現在反而對我發號施令!」袁紹拒不接受。
當時袁紹已經坐擁四州,實力很強,曹操不敢得罪,便以皇帝的名義封他為大將軍,讓他掌管這四個州。袁紹每次接到詔書,都很害怕,擔心曹操對自己不利,想讓獻帝遷都到離自己近一些的地方,被曹操拒絕。這時,袁紹的謀士勸他早點謀取許都,袁紹沒有採納。
隨着統一河北地區,成為北方實力最強的諸侯,袁紹慢慢變得驕傲起來,給朝廷的貢品越來越少。197年,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稱帝,僅過了兩年多,就眾叛親離。袁術便給袁紹寫信,表示願意把帝號讓給他。袁紹很心動,指使身邊的人散布「袁氏代漢是為天意」的言論,因為遭到眾人反對,只好作罷。
此時,曹操也在全力擴充實力。有一次,曹操親自攻打蜀漢先主劉備,袁紹的謀士勸他趁機襲擊曹操後方,袁紹因為寵愛的兒子生病,沒有心情打仗,就此喪失了絕好機會。
等到曹操打敗劉備,袁紹舉目四望,發現北方地區只剩他和曹操兩家了。袁紹仗着兵馬眾多,立即舉兵討伐曹操。相持一段時間後,兩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縣境內)對峙。曹操聽了謀士的建議,夜襲袁紹囤糧之地,袁軍聽說糧草已失,軍心大亂,結果大敗。袁紹逃回冀州,不久便去世了。袁紹的幾個兒子互相爭權奪利,最終都被曹操消滅。
袁紹表面寬厚文雅,喜怒不形於色,但實際剛愎自用,不能明辨是非,因此在實力遠超曹操的情況下,落得慘敗的下場。曹操的謀士評價他說:「袁紹有吞併天下的雄心,卻沒有那樣的才能!」
本文節選自《二十四史馬上讀,語文歷史都進步》——第四冊《後漢書》,官方唯一授權發佈,歡迎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