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月,時任美國總統里根簽署法令,規定每年1月的第三個星期一為馬丁·路德·金日,並將這一天定為聯邦假日。這種做法的確非常合乎美國人的風俗習慣,因為美國的節假日有很多都是在某個月的星期幾,比如父親節、母親節。
今年就格外湊巧了,因為1月的第三個星期一,恰恰就是1月15日,馬丁·路德·金的生日。也就是說,馬丁·路德·金生日能否撞上馬丁·路德·金日,也要靠運氣。
馬丁·路德·金,是美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黑人民權運動領袖,出生在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被種族主義分子暗殺,因「我有一個夢想」演講,聞名世界。
公開信息顯示,馬丁·路德·金本名為邁克爾,因其父親對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十分敬仰,於是就在1934年為其改名馬丁·路德·金。別看這小小的改名動作,背後隱藏了不少信息。
我們看這個時代背景,1929-1933年,美國處於「大蕭條」時期,直到1934年美國經濟才出現大逆轉,為邁克爾改名,除了向馬丁·路德致敬之外,大有「改運」之意,畢竟馬丁·路德又是歐洲宗教改革的發起人。
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是,從「邁克爾」到馬丁·路德·金,這名字跨度太大,可能會讓很多人難以理解,畢竟前後我們看不到姓氏的痕迹。
據悉,在南北戰爭之前,美國的黑人絕大多數是南方種植園主的奴隸,姓氏、甚至名字都變得微不足道了,而在黑人獲得解放之後,黑人的姓氏就變得五花八門了,而「邁克爾」父親的做法,相當普遍。
正是這一轉變,影響了馬丁·路德·金的一生,在關鍵時刻他總能修正到「馬丁·路德」的道路上。
主流觀點都認為,馬丁·路德·金後來之所以能夠成為牧師,是在他15歲攻讀社會學時,受到了神學家校長梅斯博士的影響。
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同樣也是「領受神父職」。神父與牧師一個重要的區別是:一個是天主教職位,一個是基督教職位。
更重要的是馬丁·路德最大的貢獻在於,撰寫《九十五條論綱》,反對羅馬教廷出售贖罪券,以《聖經》權威對抗天主教皇權威,是基督教新教的創立者。
我們甚至可以這樣推論,如果沒有馬丁·路德,可能就沒有新教,就沒有牧師這個職位。這就意味着,校長對馬丁·路德·金雖然影響很大,但馬丁·路德對馬丁·路德·金的影響更加深遠。
在具體策略上,馬丁·路德對馬丁·路德·金,影響同樣非常巨大。
在馬丁·路德推進宗教改革過程中,他一直強調「反對以暴力來改革教會」。作為名字的繼承者、神職人員的繼承者,馬丁·路德·金同樣沿襲了這一做法。
當然了,時代不同了,社會背景不同了,從事變革的內容也不同了,馬丁·路德·金必須在黑人民權運動的過程中,尋求更多切實可行的方法。
按照「反對以暴力來改革教會」的路徑,很顯然,聖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計劃」成為了馬丁·路德·金學習和借鑒的主要對象。依靠教會組織,加上策略得當,在蒙哥馬利抗議運動、伯明翰抗議運動上獲得了巨大成功,馬丁·路德·金聲名鵲起。再加上出眾的演講才華,讓他在黑人民權運動中如魚得水。
綜上所述,馬丁·路德的榜樣力量,為馬丁·路德·金提供了生存之本----神職,又為馬丁·路德·金提供了成功路徑----「反以暴力方式改革」,再加上馬丁·路德·金自身稟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他成為了一個名垂青史的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