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提到清太祖努爾哈赤,我們便會想起他「十三副甲胄起義」的事情,所以便會以為努爾哈赤的出身不好,起義才會如此艱難。但實際上,努爾哈赤是實實在在的女真貴族出身:
六世祖猛哥帖木兒被朱棣招撫後,一步一步做到了右都督的位置上
祖父覺昌安是建州左衛都督
父親塔克世是建州左衛指揮使
母親額穆齊是都督王杲的女兒
在明朝,指揮使屬於是正三品官,而都督則是正一品;而且努爾哈赤的母親是塔克世的結髮妻子,而非妾室。而且努爾哈赤所出生的愛新覺羅家族,在當時的女真是傳統的貴族,所以努爾哈赤的出身很高貴。之所以一開始「十三副甲胄」起義,跟家族的變故有關係:
當時明廷對遼東的女真各部落之間採取的「助弱抑強」的措施,哪個部落弱便會幫助哪個部落,哪個部落強便會採取壓制的措施,如此才能保證遼東的安穩。明廷在遼東鎮守的是大將李成梁,1583年李成梁攻打王杲的兒子阿台,而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是王杲的女婿,李成梁攻破古勒山城以後,努爾哈赤的祖父與父親全部未能倖免。
得知噩耗的努爾哈赤便以祖、父留下的十三副甲胄起義,多年努力建立後金。
所以說,清太祖努爾哈赤跟明朝的開國皇帝不一樣,朱元璋是實實在在的窮苦人家出身;而努爾哈赤則是部落酋長之家出身。
除了清太祖外,另外十一位大清皇帝出生時,他們的生母都是什麼身份呢?誰最尊貴呢?
清太宗皇太極:生母是大清第一位被追封的皇后
皇太極的生母孟古哲哲是葉赫部首領楊吉砮的女兒,高貴的公主。
女真部一共分為三大部落:海西女真、野人女真與建州女真
而海西女真又分為四個部落:葉赫部、烏拉部、哈達部與輝發部
在當時,葉赫部是海西女真四部中勢力最為強盛的。1582年努爾哈赤還未起義,來到了葉赫部首領楊吉砮的家裡,楊吉砮看努爾哈赤器宇不凡日後必定能成就大事,便主動提出要跟努爾哈赤聯姻。對於尚未建功立業的努爾哈赤來說,若是能有葉赫部首領做岳父,對自己日後的前程大有助益,便很高興的答應了。
只是楊吉砮提出要將自己年僅8歲的小女兒孟古哲哲許配給努爾哈赤,需要努爾哈赤再等幾年成婚;努爾哈赤本想要迎娶楊吉砮的大女兒,但是楊吉砮卻說:只有樣貌不凡、品德出眾的小女兒才能配得上努爾哈赤。努爾哈赤便答應了,1588年孟古哲哲被兄長納林布祿送到赫圖阿拉城與努爾哈赤完婚。
關於孟古哲哲嫁給努爾哈赤以後的地位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孟古哲哲一開始就是福晉(女真部男子可以有多位妻子,地位都是一樣的,在其中選一位主持家事,便是大福晉),後來晉封為大福晉
另一種說法是孟古哲哲嫁給努爾哈赤便是大福晉
孟古哲哲嫁給努爾哈赤四年後生下皇八子皇太極,所以皇太極出生的時候生母孟古哲哲究竟是大福晉還是福晉並不是很確定。但不管如何皇太極嫡子的身份還是確定的,畢竟孟古哲哲最終的地位是努爾哈赤的第三位大福晉(相當於皇后的位置)。皇太極稱帝後,將生母孟古哲哲追封為孝慈高皇后。
孟古是一位悲情女子,嫁給努爾哈赤後便在母族與丈夫之間左右為難,年僅28歲抑鬱而終。
順治帝生母孝庄文皇后
順治帝的生母是我們所熟知的孝庄文皇后,巾幗英傑般的存在,了解清史的應該知道孝庄先後扶持兩位年幼的皇帝繼位,一位是年僅6歲登基的順治帝,一位是年僅8歲登基的康熙帝;若是沒有孝庄的話,便不會有康乾盛世。可以說,孝庄在整個大清的地位很高的。
但實際上,孝庄在太宗一朝時最高的位份就是庄妃,而且還是從後宮第二的位置落到了第五的位置上,可見皇太極並不怎麼寵愛孝庄。
孝庄的姑姑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哲哲,哲哲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莽古思的女兒,高貴的草原公主,在滿蒙聯姻的背景下哲哲嫁給了皇太極。其實一開始哲哲並非大福晉,而是隨着蒙古科爾沁草原對於後金的重要性越來越強,哲哲的地位也逐步提高,最終成為大福晉。
但是因為哲哲一直沒有生下一個兒子,便主動提出將自己的親侄女布木布泰(哲哲親哥哥科爾沁貝勒宰桑的女兒)嫁給皇太極,替自己完成生兒子的任務。布木布泰嫁給皇太極以後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姑姑哲哲,皇太極對布木布泰談不上喜歡與不喜歡,他欣賞的是布木布泰與眾不同的境界與才智,對於皇太極而言布木布泰是自己處理朝政的好助手。
不過布木布泰跟姑姑一樣,接連生下三個女兒,一時間並沒有生下兒子。
天聰九年,皇太極身邊多了三位身份尊貴的妃子,兩位是察哈爾林丹汗的妻子(林丹汗已死),一位是海蘭珠(孝庄的異母姐姐),皇太極全部收入後宮。
崇德五年,皇太極正式稱帝,冊封后宮妃嬪與皇后:
哲哲雖然沒有生下皇子,但皇太極尊重她,將她封為中宮皇后
海蘭珠是皇太極一見鍾情的最愛,被封為僅次於皇后的宸妃
而林丹汗的兩位遺孀,一位封為西宮貴妃,一位封為東宮淑妃
至於布木布泰,則是位居第五位,被封為西宮庄妃
原本是僅次於姑姑哲哲,而皇太極稱帝後布木布泰在後宮的位置一下子降了四級,是「崇德五妃」中最尷尬的一個存在。被封庄妃的第三年,布木布泰生下皇九子福臨。崇德八年,皇太極病逝,福臨年僅6歲登基。
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只是一個沒有名號的庶妃
孝康章皇后是女真化的漢人,因為祖父佟養正與叔祖父佟養性在太祖時期歸順了後金,有了旗人的身份,才有資格參加八旗選秀。
太宗皇帝建立八旗制度後,佟氏一族便被劃分到了漢軍正藍旗。
孝康章皇后的祖父佟養正居住在撫順,清太祖努爾哈赤將撫順攻破後,在堂弟佟養性的影響下,佟養正舉家歸順太祖,隸屬於漢軍。太祖讓佟養正以游擊的身份鎮守鎮江,但是佟養正及其長子佟豐年被明將毛文龍活捉,終被凌遲處死。
之後佟佳氏的父親佟圖賴承襲父親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襲,之後便一直南征北戰,在太宗朝時得到了雲騎尉的世襲。太宗皇帝去世後,順治帝登基,清朝的選秀制度其實從順治朝正式開始的,且規定只有八旗女子才能參加選秀。
此時的佟圖賴已經隸屬於漢軍正藍旗,他的女兒自然有參加選秀的資格,而且被選中入宮。
但是因為佟圖賴屬於漢軍旗,官職也不高,所以佟佳氏入宮後只是一個沒有封號的格格
在當時清朝的後宮制度並不完善,除了皇后、皇貴妃、妃外,便是福晉、小福晉、格格,佟佳氏剛入宮的時候位份低於小福晉,只能是格格,最低等的妃嬪。
即便是後來生下皇三子玄燁,佟佳氏的位份也沒有得到提升。
若不是因為玄燁登基稱帝的話,佟佳氏便會成為一個連名字都不會留下的後宮女子而已
康熙登基後,佟佳氏被尊為皇太后,待遇升到了福晉級別。注意看是福晉級別,連妃子的待遇都不到。就連佟佳氏死後,也只是被追封「孝康皇后」,牌位不能入太廟。甚至有的大臣提出讓佟佳氏葬入妃陵,而不是與順治帝合葬。畢竟佟佳氏即便是被封太后,也只是享受福晉的待遇,出身又不高。
不過孝庄認為不合適,再怎麼說佟佳氏也是皇帝的生母,有了孝庄的堅持佟佳氏得以葬入帝陵。等到康熙親政後,不僅將生母的娘家抬旗到滿洲鑲黃旗,還將生母追封「孝康章皇后」,神牌供奉與太廟。
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
在《雍正王朝》中到了康熙晚年,康熙將雍正的生母烏雅氏冊封為皇貴妃,其實只是劇情的需要,實際上在整個康熙朝,雍正生母最高的位份就是德妃。這其實跟烏雅氏的出身有關:
烏雅氏是滿洲正黃旗包衣出身,父親是護軍參領威武,祖父是御膳房總管。
上三旗包衣出身的女子需要參加內務府組織的選秀,選中後便要入宮做宮女(有的做女官,有的直接做低級妃嬪,大多是普通的粗使宮女)。
烏雅氏入宮後到孝懿仁皇后(當時是貴妃的位份)的宮裡做宮女,因為烏雅氏年輕漂亮、聰慧,孝懿仁皇后便將其推薦給了康熙,得康熙寵幸後烏雅氏便懷孕生下了皇四子胤禛。
也就是說胤禛出生的時候,他的生母還只是一個沒有封號的女官。
自然便不能親自撫養胤禛,康熙便將胤禛交給了自己的表妹孝懿仁皇后撫養。
雖然沒能親自撫養兒子,但是烏雅氏母憑子貴,被封為德嬪,之後又先後生下五個子女。可見康熙確實寵愛烏雅氏,不過烏雅氏畢竟出身包衣,能母憑子貴被封德妃便已經很不錯了。更何況在康熙一朝,貴妃、皇貴妃本就稀罕,除了溫僖貴妃是康熙親自冊封的,便再無貴妃,至於三位皇貴妃並非康熙親自冊封,而是雍正與乾隆封的。
乾隆生母孝聖憲皇后
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是整個大清最享福的一位皇太后,這是眾所周知的。不過鈕祜祿氏並非像《甄嬛傳》中那樣得雍正寵愛,而且也不是什麼漢軍旗出身。歷史上真實的乾隆生母是正兒八經的滿洲鑲白旗出身,父親是四品典儀凌柱。
只要是提到鈕祜祿氏我們便會想到大清的開國功臣額亦都,以及康熙的岳父遏必隆,鈕祜祿氏家族中最為顯赫的便是額亦都-遏必隆這一支。但孝聖憲皇后並非勛貴家族出身,只是普通的八旗出身,遏必隆屬於滿洲鑲黃旗,而凌柱屬於鑲白旗。
不過孝聖憲皇后的天祖父是額亦都的祖父阿靈阿巴顏,但再往後便不再是一個分支。
作為八旗女子,鈕祜祿氏需要參加八旗選秀,選秀通過後,鈕祜祿氏便被分配到了胤禛的府邸。當時胤禛還只是貝勒,而鈕祜祿氏的出身又不高,所以一開始只是一個小小的侍妾格格。哪怕是康熙五十年鈕祜祿氏生下皇四子弘曆,也沒有母憑子貴提高位份。
雍正登基後,為了提高弘曆的地位,便將鈕祜祿氏直接冊封熹妃;
皇后病逝後,鈕祜祿氏被冊封熹貴妃;
乾隆登基後,被尊為聖母皇太后,享受了大半輩子的榮華富貴。
嘉慶生母孝儀純皇后
嘉慶皇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是清朝唯一一個漢族血統皇后,魏佳氏是正黃旗包衣出身,父親魏清泰在魏佳氏選秀時是內管領的職位。因為是上三旗包衣,所以魏佳氏需要參加每年的選秀,選秀後入宮。
一開始魏佳氏被分到孝賢皇后富察氏的宮裡做宮女,在孝賢皇后的推薦下,乾隆十年魏佳氏成為乾隆的妃嬪,得到乾隆的寵幸,被封為魏貴人。緊接着又被封為令嬪,三年後孝賢皇后病逝後魏佳氏被封為令妃。
能夠無所出直接被封令妃,可見乾隆還是比較寵愛魏佳氏的。
此時只能說是比較寵愛,畢竟乾隆朝初期的寵妃太多,魏佳氏算不得盛寵。
從乾隆十三年到乾隆二十年,是乾隆與繼後那拉氏感情比較好的幾年,那拉氏接連生下兩子一女。在這期間,魏佳氏不僅沒有懷孕生子,也沒有晉封位份,一直到乾隆二十年,繼後那拉氏失寵後,魏佳氏得到乾隆的盛寵,從乾隆二十年到乾隆三十年,生下五個皇子公主,皇十五子永琰是在乾隆二十五年生的,此時的魏佳氏已經被晉封為令貴妃,是乾隆最寵愛的貴妃。乾隆三十年繼後那拉氏斷髮後,乾隆將魏佳氏晉封皇貴妃統攝六宮。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以秘密立儲的方式,將皇十五子永琰秘定為皇儲;
乾隆四十年正月,乾隆將魏佳氏的娘家抬入滿洲鑲黃旗。僅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魏佳氏病逝。魏佳氏至死都沒有被封為皇后,一直到乾隆六十年乾隆當眾宣布將永琰立為皇太子時,正式將魏佳氏追封為皇后。
道光帝生母孝淑睿皇后
道光帝是大清唯一一位皇上的原配皇后所生嫡子繼承皇位的皇帝,他的生母是嘉慶皇帝最寵愛的髮妻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很多人認為喜塔臘氏是整個大清出身最低的一位皇后,其實並非如此,喜塔臘氏成為永琰嫡福晉十多年前,全族便已經被抬出包衣,抬入滿洲正白旗。
喜塔臘氏一族在清朝被稱為「舅家」,在滿清入關之前頗受太祖皇帝與太宗皇帝的重視,讓喜塔臘氏一族看守盛京皇陵。在滿清入關的時候,喜塔臘氏一族大多還是留在了盛京,所以便失去了提高旗人身份的機會,仍舊是包衣。一直到孝淑睿皇后的叔祖來保,成為權傾朝野的閣臣,乾隆將其全族抬入滿洲正白旗,喜塔臘氏一族擺脫了包衣的身份。
喜塔臘氏一族抬旗是在乾隆十五年,而喜塔臘氏是在乾隆二十五年出生。
所以說永琰的嫡福晉一生下來便是滿洲上三旗旗人出身,比自己的婆婆魏佳氏的出身都要高。也正因為來保的緣故,乾隆才將喜塔臘氏指婚給永琰為嫡福晉。
乾隆三十八年,永琰被秘定為皇儲;
乾隆三十九年,喜塔臘氏正式嫁給永琰為嫡福晉。也就是說喜塔臘氏並非只是乾隆為永琰選的嫡福晉,更是未來的皇后。
乾隆四十七年,喜塔臘氏生下嫡子綿寧,也就是後來的道光帝。
喜塔臘氏是永琰最愛的髮妻,只可惜喜塔臘氏的身份不好,嘉慶二年便病逝了。
咸豐帝生母孝全成皇后
孝全成皇后也是鈕祜祿氏,不過跟孝聖憲皇后一樣並非是額亦都—遏必隆的直系後裔,算不得勛貴家族出身,不過在往上追溯幾代的話,便是一個祖先。
鈕祜祿氏的曾祖父成德,是兵丁出身的武將,因為立下戰功圖像被懸掛紫光閣,門第一躍而上;到了乾隆朝時期,鈕祜祿氏的家族已經成為旗人世家。
鈕祜祿氏的祖父穆克登布多次立下戰功,得了一個二等男的爵位,由鈕祜祿氏的父親頤齡承襲。從年幼開始,鈕祜祿氏便跟隨父親一起在蘇州生活;
道光元年,鈕祜祿氏參加八旗選秀,被道光帝看中冊封為全貴人。
因為鈕祜祿氏才貌雙全,入宮便得到道光帝盛寵。
入宮僅一年,被封全嬪;
在嬪位上僅三個月,晉封全妃,冊封為全妃後不久便懷孕了。鈕祜祿氏前兩胎都是公主,但照樣被晉封全貴妃,道光十一年,生下皇四子奕詝,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
在孝慎成皇后病逝後,鈕祜祿氏成為道光帝第三任皇后。
道光二十年,鈕祜祿氏病逝。
道光帝死後,奕詝繼承皇位。
同治帝生母慈禧
提到慈禧我們都不陌生,掌握大清實權長達47年之久。
其實慈禧的出身並不是很好,隸屬於滿洲鑲藍旗:
曾祖父任戶部員外郎
祖父做過刑部郎中
父親惠征則是做過安徽寧池太廣道
正因為慈禧出身一般的旗人家庭,所以剛入宮的時候只是被封為小小的貴人。得到咸豐帝寵愛後被封為懿嬪,咸豐六年,慈禧生下咸豐唯一的皇子載淳,母憑子貴被封懿妃,後晉封為僅次於皇后的懿貴妃。
咸豐帝病逝後,年僅6歲的載淳登基,由慈禧與慈安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
光緒帝生母
同治帝年僅19歲無後而終,慈禧堅持將年僅4歲的載湉扶上皇位。載湉的生母是慈禧親妹妹葉赫那拉.婉貞,婉貞也曾參加過選秀,但是落選了。
但是慈禧還是咸豐帝的懿妃,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便說服咸豐帝將自己的親妹妹婉貞指婚給了京城中炙手可熱的醇郡王奕譞。
同治帝登基後,奕譞便成為慈禧的心腹;
同治十年,光緒帝出生,此時光緒帝的父親只是有親王銜並未正式晉封,所以婉貞算不得親王王妃。
同治十一年,奕譞正式晉封為和碩醇親王。
奕譞非常寵愛婉貞,婉貞先後為奕譞生下四個兒子一個女兒,而光緒帝是婉貞的第一個兒子
溥儀生母
溥儀是的生母是奕譞第五子載灃(承襲醇親王爵位)的嫡福晉蘇完瓜爾佳.幼蘭,幼蘭的出身還是很不錯的:
她的父親是軍機大臣榮祿
養母是慈禧
而幼蘭子所以能嫁給載灃,也是慈禧堅持的結果。
光緒三十二年,幼蘭在醇親王府生下溥儀;
光緒帝病逝後,溥儀繼承皇位。
民國十年,幼蘭去世,年僅37歲。
結語
大清十二位皇帝出生的時候,生母的地位可以分為四檔:
大妃/皇后:
皇太極出生時生母孟古哲哲可能是大妃
皇上的妃嬪:
嘉慶帝出生時生母在令貴妃的位置上
咸豐帝出生時生母已經被封全貴妃
順治帝出生時生母在庄妃的位置上
同治帝出生時生母被封懿嬪
而康熙出生時,生母的地位比小福晉都低,只是格格(最低等的妃嬪)
雍正出生時,生母還未正式成為康熙妃嬪
親王嫡福晉:
光緒帝出生時,生母是醇親王嫡福晉
溥儀出生時,生母是也是第二代醇親王嫡福晉
親王侍妾:
乾隆出生的時候,生母只是王府的侍妾
在皇家,不僅有母憑子貴一說,還有子憑母貴一說,生母可以母憑子貴提升位份,而皇子可以靠着生母得寵而得到父皇的寵愛與重用。母憑子貴最明顯的一個便是孝康章皇后與孝聖憲皇后,雖不得夫君寵愛,但是因為生了一個好兒子,而成為太后,有了皇后的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