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是一部偉大的史詩,自封建制以來,皇帝本人的才幹和種種行為無疑對歷史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或推波助瀾,千古流芳,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或反其道而行之,如商紂王、隋煬帝;有的根本不合適做皇帝,比如說漢靈帝雖治國無術,不管天下興亡,但卻醉心研究建築和排水系統,在宮殿里設計了一整套上下水系統。成功以後靈帝又要讓老百姓都喝上自來水,於是在京城裏面大動土木。
但無論如何,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註定了讓這個皇帝坐上寶座,在史冊上寫下了一頁或許輝煌或許黯淡或許恥辱的一頁。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四四大名君。秦始皇因為什麼而位列其中?是他統一天下的偉大功績嗎?
不見得。
秦王朝的版圖僅僅限於中原地區,遠遠小於後來的唐、元、明、清等王朝。
況且,在其後的中國多次分裂,又多次統一,秦始皇的功勞並不見得就比後來一統天下的君主大多少。
要不就是他建立了第一個封建王朝?
但這也只是後來歷史學家人為的劃分而已。
還是讓我們一起回到歷史,來看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所發生的事。
統一天下後,嬴政也知道,靠武力統一的天下並不一定長久。於是,他以秦國制度為藍本,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全面改革。自然,確定嬴政的地位和權力成為首要任務。他認為「王」涵義狹小,必須更新方可彰顯自己的無量功德和人君的至上權威,於是責成群臣議舉尊號。
群臣和博士認為秦王平定天下,功業空前,遠超五帝,鑒於古有三皇而秦皇最貴的傳說,建議尊號更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自稱為「朕」。
秦王嬴政覺得自己功兼三皇五帝,決定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號為「皇帝」,並批准「制」、「詔」「朕」作為皇帝專用術語,不許他人染指。
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還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可惜得很,秦始皇的理想未能變成現實,秦王朝二世而亡。
之後,秦始皇又分封、置郡縣,把天下分為36郡,並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一套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皇帝專制的行政機構。
這套制度對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此後的歷代封建王朝都以此為藍本,加以發展和完善,使中國的封建集權專製成為世界歷史上最為完善的封建制度。
但正是這樣的制度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在15世紀以後,中國的科技文化水平遠遠落後於後來居上的歐洲,國門也因此而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使中國淪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是保證了中國在此後兩千年的歷史中統一的因素佔主導地位,即使在長期分裂中,人心也趨向統一。
成為皇帝的秦始皇,統治是異常殘酷的。他的身世對他後來的統治影響很大。
秦始皇從出生伊始,就作為人質生活在異國他鄉,童年時代又在逃避趙國的追捕中度過。
回到秦國成為太子,他的境遇大有改觀,一下子從惶惶不可終日的「質子(人質)」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子,其間的世態炎涼、人情世故也只有他自己才能深刻體會。
待到熬上秦王之位時,權力又被母親趙太后和呂不韋所把持,而自己的親生母親又與假宦官嫪毐勾搭成奸,還給自己生下了兩個同母不同父的弟弟,貴為君王的秦始皇當然不可能忍受這樣的恥辱。
對於秦始皇而言,他只有採取殘酷的鎮壓政策,才可能以威服眾,堵上對他有不敬之詞人的嘴。
此後,秦始皇又重用戰國末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斯,其治國思想中多少受到了李斯的影響。
而統一天下後,面對六國貴族勢力的反撲和民心不一的局面,秦始皇也只有採取殘酷的統治措施,才可以鞏固自己的統治,使自己一手創立的江山能夠千秋萬代。
這時,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的秦始皇,面對自己前無古人的偉大功績,開始昏昏然而飄飄然,自以為大地皆在他腳下,只要守好國門,從此便可高枕無憂。
於是,發七十萬人建造驪山陵寢,以備後事,又發三十萬人修築長城,以御匈奴。
然而他卻忘了一點,經過戰亂的百姓急需休養生息,秦始皇如此大興土木,惹得民怨沸騰,一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結果,長城沒哭倒,秦王朝的大廈卻被哭塌了。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後代--士人,也在這時候撲騰起來,對秦始皇大加撻伐。士人的指責,引起了秦始皇的不滿。
博士淳于越站了出來,他在一次慶祝宴會上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廢除,他認為不按照古代的規矩辦事是行不通的。
李斯提出了反對意見,說:「現在天下已經安定,法令統一。但是有一批讀書人不學現代,卻去學古代,對國家大事亂髮議論,在百姓中製造混亂。如果不加禁止,會影響朝廷的威信。」李斯又給秦始皇上了一封奏書,建議「命令史官將《秦記》以外的史書統統燒毀。除博士官掌管收藏以外,天下所有的《詩》、《書》和諸子百家書籍,一律送到郡中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人殺頭,以古非今的滅族。官吏知情不報同罪。令下30 日不燒即判刑。保存醫藥、卜筮和農書不毀。如果有人想學法令,拜官吏為師。」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奏書,全國各地便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焚書」活動。
焚書並未能封起士人的口。大量焚書,引起不少讀書人和方士的不滿,他們繼續大造輿論,謾罵、攻擊秦始皇,說他像一個專職殺人的獄吏,並以處罰削斬人為樂以此逞威等等。
加上秦始皇信神仙家之說,民情怨憤,士人的議論如浪如潮。秦始皇大怒,派御史進行調查。結果犯禁者 460 餘人,秦始皇把他們全部坑埋在驪山深谷。因為其中多為儒生,所以史稱「坑儒」。
這也是歷史上「焚書坑儒」的由來。
後來,秦始皇的長子扶蘇看不下去了,進諫說:天下初定,遠方的黔首還沒有安下心來,諸位先生都誦法孔子,陛下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望陛下思。」秦始皇怒扶蘇多嘴,把他踢出咸陽,讓他到北邊的上郡,也就是現在陝西榆林東南地,去執行監軍任務。
秦始皇的暴政,引起老百姓的不滿。
楚地流行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歌謠,詛咒秦王朝滅亡。東郡,現今河南濮陽一帶落下一塊隕石,有人在石上刻了一行字:「如皇帝死而地分。"
秦始皇知道後,派遣御史追查刻字人,由於無人承認,便把隕石附近的居民全部殺死,然後銷毀隕石。
在這樣的局面下,秦始皇難免有些害怕起來。他一方面自認為功蓋三皇五帝,另一方面又認為自己必須得以長生不老,方可將秦王朝的統治延續下去。
所以在他的一生中,秦始皇為了尋求能長生不老的仙藥,總是接連不斷地出巡。
始皇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開始了他的最後一次巡遊他從咸陽出發。
首先來到南方的雲夢(今洪湖、洞庭湖一帶),在九疑山祭祀了虞舜。
然後順江東下,由丹陽(今安徽當塗東)登陸,來到錢塘(今浙江杭州),繞道向西120里渡江登上會稽山,在山上祭祀了大禹。祭壇大禹,秦始皇在會稽山刻石留念,然後下山,經吳中(今江蘇吳縣)北上。秦始皇一行從江乘(今江蘇鎮江)渡江,一直沿着海邊向北,又來到琅邪。
他總想能在海邊有所收穫,遇見仙人或得到仙藥,所以一直靠着海岸走,然而仍一無所獲。看看求仙無望,便決定返回咸陽。連日的旅途勞累,加上途中遭到張良等人的伏擊,心情沮喪,到平原津(今山東平原附近)就病倒了。
於是秦始皇和隨從一路疾馳,準備趕回咸陽,不料到了沙丘(今河北廣宗縣西),秦始皇終於病逝。時為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位37年,稱王25年,稱帝12年,終年50歲。安葬於驪山。
所以,要說秦始皇最大的功勞,恐怕在於,秦始皇為後來的封建君王傳下了一套「君權神授」的衣缽,確定了「皇帝」的尊號,並將「朕」、「制」、「詔」等名詞確立為皇帝專有名詞,之後又建立了一套有利於皇帝統治天下的中央集權機構。
後來的歷代君王 莫不對秦始皇歌功頌德,於是秦始皇便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
不過,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確實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