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麻煩各位看官點擊一下「關注」,感謝大家的支持。
文丨客觀聽書
編輯丨客觀聽書
前言
永樂大帝朱棣,應該是明朝以來最受爭議的一位皇帝了。
他為明朝開疆拓土,打的一眾異族抬不起頭,可以說也算是大明除了朱元璋以外,最能打的一個皇帝了。
不過就是這樣一位皇帝,他雖然以皇帝的身份取得了封狼居胥的武將最高成就,雖然他上位後勵精圖治,百姓安居樂業。
但他依然倍受受世人的爭議。
朱棣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朱棣真的是一個野心家嗎?
兄謙弟恭的老朱家
其實朱棣有沒有野心我們倒不好說,但老朱家運氣不好卻是真的。
朱棣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只要他的大哥朱標能夠順利登基,別的不說,老朱家起碼三代都是能安安穩穩的傳下去的。
結果天有不測風雲,先是朱元璋的大孫子朱雄英早逝,接着朱標也跟着離開了人世。
這讓朱元璋倍受打擊,原本朱元璋這柄神兵還有鞘可以收,但隨着馬皇后和朱標先後的離世,讓朱元璋開始大動兵戈。
不動沒辦法啊,原本朱標在的時候,朱元璋把整個朝堂中的政治力量全部都交給了朱標,沒給其它皇子留一點點餘地。
這讓朱標上台的時候完全可以全盤接受朱元璋給他留下的政治力量,但朱標卻沒了。
如果只是朱標沒了,那朱元璋還不至於此,但朱雄英走的比朱標還早,沒了朱標,朱雄英也能穩穩的接過朝堂。
但朱雄英也走了,這就讓大明朝堂動蕩不已,畢竟後來繼位的是朱允炆,是朱標側妃的兒子。
原本就沒有什麼手腕的朱允炆,面對一杆子如狼似虎的朝臣,朱允炆能震的住嗎?
他震不住,他沒這個本事啊。
這就讓朱元璋在晚年的時候不得不大動屠刀,將朝中有成為權臣潛質的大臣殺的一乾二淨。
然後又提拔了一批相對來說比較聽話,但是能力又不怎麼夠的大臣上位。
這樣做的好處是朱允炆可以平穩的接過朱元璋手中的權力,但不好的地方就是,朝中從剛建國時的人才濟濟變得竟然沒有一人可用。
很難說朱元璋這樣做是好是壞,但運氣不好是真的。
如果朱標和朱雄英有一個人在,朱元璋都不至於做到這種地步。
畢竟朱標當太子,那是眾望所歸,做皇上也沒有人會反對,即便是朱雄英也是一樣的。
因為朝中大部分政治力量都押注在朱標父子的身上了,可以說只要這二位當皇帝,那朝中大臣都是舉雙手雙腳贊同的。
這種情況下,大明的幾個藩王也壓根就不會起什麼心思。
畢竟幾個藩王面對朱元璋更多的是懼怕,但面對他們的大哥朱標卻是老老實實的,而且非常愛戴。
可能朱雄英相對來說差點,但也畢竟是他大哥的種,只要朱雄英上位後做的不過分,藩王們依然可以做自己主地方浮沉的「土皇帝」。
不得不說,老朱家可能是歷朝歷代中,最有人情味或者說家庭感的皇室了。
當然,對於老朱來說,兒子只有兩個,一個是朱標,另一個是其他皇子,而對於其它皇子來說,爹也有兩個。
一個是老朱,另一個是小爹朱標。
畢竟朱標確實做到了長兄如父的表率,這讓其它藩王對朱標都十分敬服,畢竟有時候朱元璋要揍他們,朱標還會幫着攔一下。
所以如果朱標不死,朱棣可能也不會動心思。
「官逼民反」的燕王朱棣
其實朱棣權勢確實大,這點是不可否認的,早在朱標還沒有去世的時候,朱棣就因為在邊關的戰功倍受朱元璋重視。
雖然朱棣戰功顯著,但朱棣卻並沒有起什麼謀權篡位的心思,畢竟那會太子還活着,朝中大臣全部都是向著朱標。
只要朱棣有一點心思,都不用朱標自己動手,朱元璋帶着手下的大臣就給朱標揚了,雖然有點誇張,但事實確實是這樣的。
不過換成其他人那就不一定了,朱元璋、朱標能壓得住藩王和大臣,朱雄英可能會差點,但也能獲得很多支持。
但其他人就不行了,比如朱允炆。
很難說朱允炆是怎麼想的,大明的藩王確實很多,不過對於朱允炆來說,上位後就對藩王動手,真不是什麼明智之舉。
要知道當時的大明,因為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鋪路,朝中的能人死的死傷的傷,能動彈的基本都卸下自己的權力養老去了。
朱允炆上台以後其實最應該做的就是穩住藩王,然後靠着朱元璋給他留下的底子充實自己。
在他上台之初確實是這樣做的,他親賢好學,大赦天下,重農桑,興學校,旌表節孝,賑濟災民。
原本這個節奏還挺好的。
但朱允炆有點急了,他有一種「總有刁民要害朕」的錯覺,於是朱允炆開始對藩王動手。
其實削藩這種事歷朝歷代都做過,最有名的應該就是「推恩令」了,相對來說「推恩令」還能讓人接受。
但朱允炆錯就錯在下手太急了。
1398年朱允炆繼位,1399年朱允炆就開始對藩王下手。
而且還不是說徐徐圖之的那種,手段可以說是相當快了,1398年八月,周王朱橚有罪,被廢為庶人,流放雲南。
1399年,湘王朱柏被判有罪,最後自焚而死,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因罪廢為庶人,岷王朱楩被判有罪,廢為庶人,流放漳州。
一年不到的時間,藩王們死的死廢的廢。
=在朱允炆繼位之前,朱元璋還跟朱允炆說:「以後你坐鎮中央,讓各個藩王幫你坐鎮邊境,你安穩做皇帝就行了。」
結果朱允炆反問:「那如果藩王作亂該怎麼辦?」
朱元璋也沒有應答,還問朱允炆:「如果你在位碰到藩王作亂,你會怎麼辦?」
朱允炆說的很好聽:「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
說的很好聽,意思就是拿道德和禮制去約束藩王,不會動分封給藩王的土地,不會動他們的地位,也不會起兵攻打藩王。
朱元璋很滿意朱允炆的處理方式。
結果嘞?藩王還沒動呢,結果就被朱允炆逼的自殺,要麼就流放,反正朱允炆的叔叔們基本都遭了一遍。
也就剩兵強馬壯的燕王朱棣不好動。
不過朱允炆也沒有放過朱棣,他派錦衣衛到朱棣府中做卧底,去找朱棣想要叛變的罪證。
甚至派出軍隊壓在朱棣的封地旁邊,就是為了壓制朱棣。
朱棣那是什麼人?
當時朱元璋第三個兒子朱棢死後,朱元璋把朱棣叫到身邊給他下了一道敕諭。
「朕諸子獨汝才智,秦、晉已薨,系汝為長,攘外安內,非汝其誰……爾其統率諸王,相機度勢,防邊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這多少有點託孤的意思,不過朱元璋也明白,皇室的人,尤其是有權力的藩王,一個個都是權力動物。
有一點點可能,這些藩王可能真的會反,甚至在朱元璋死前還專門囑咐,在他死後諸藩王不得進京奔喪。
雖然爺爺安排的很到位,但奈何孫子不爭氣,剛上位的第二年,就逼的他最厲害的叔叔開始反抗。
沒辦法,不反抗行嗎,錦衣衛都快住家裡了。
而作為大明第二位馬上皇帝,朱棣的能力自然毋庸置疑,一路連勝來到天子腳下。
被朱允炆寄予厚望的李景隆不僅連番戰敗,在最後朱棣直逼南京的時候,李景隆更是開門迎接朱棣。
這下朱允炆才反應過來,原來相較於自己的叔叔,自己還多少有點嫩了。
不過也已經晚了。
1402年,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
登基的朱棣
且不說朱棣願不願意當皇帝,不過朱棣登基後,他一系列舉措可以說是經典了。
為了消除朱允炆的影響,殺忠於朱允炆的大臣是第一步,接着就是廢除朱允炆在位的一些政策,恢復朱元璋時期的政策。
不僅如此,朱允炆上位時曾將朱標尊為興宗孝康皇帝,結果朱標上去就給朱標弄回懿文太子了。
不過只是稱呼變了,尊號待遇啥的沒有變。
在朱允炆年間被罷黜的藩王們都被朱棣恢復了藩位,朱允炆時期被廢掉的官員也被朱棣重新啟用。
反正就是跟朱允炆對着來,你朱允炆重用的我廢了,你朱允炆不喜歡的我重用,你朱允炆頒佈的政策我也全部廢掉。
在朱棣的操作下,大明朝堂也從換皇帝的動蕩里快速平定了下來。
畢竟朱棣也不是外人,都是老朱家的。
不過有很多人都不喜歡朱棣,就是因為這一點,造自己侄子的反,雖然有過類似的,但也不常見。
朱棣自己也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在消除朱允炆的朝堂影響的同時,也來了一個大赦。
也算是為自己找回一點人氣吧。
上位後的朱棣也算是大方,那些因為災難流離失所的農民被朱棣免去了三年的差稅。
被戰爭波及以及沒有波及的地方,全部都免去了秋夏稅糧。
在朱棣的整治下,大明的平民得以休養生息,不過作為大明的馬上皇帝,朱棣可以說骨子裡就帶着武將的基因。
當上皇帝的朱棣先是遷都到元大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接着就開始了他征戰四方的征途。
筆者一直在想,朱棣之所以遷都到北京,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方便他北征,另一個就是這裡原來就是他的封地。
不管怎麼說,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北京成為了首都。
要說朱棣也是真能打,而且古往今來能以皇帝身份打出這樣成就的也就只有朱棣一個人了。
朱棣曾三次親征韃靼,一次親征瓦刺,還親自帶兵打過阿魯台,全部告勝。
雖然朱棣身上爭議不少,但朱棣好戰這一點相信不會有任何爭議,畢竟當上皇帝還四處征戰的也只有朱棣一人。
朱棣最後去世也是在征戰歸來的路上去世的,可以說是皇帝裏面的頭一份了。
結語
如果只從功過的角度來評價朱棣,那未免有些太過片面了。
畢竟朱棣雖然強奪自己侄子的皇位,但朱允炆做的確實有點絕了,畢竟藩王要削,那也不是朱允炆那麼狠的手段去動手。
朱棣要是不反抗,估計骨灰都能被朱允炆給揚了。
綜合來看,朱棣上位之後,做的還是很好的,起碼朱棣三代給大明續了上百年的命。
如果沒有朱棣,可能大明也等不到女真族南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