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周總理我們總是能回想起他那傳奇的革命經歷,以及一心為民努力工作的樣子。當然還有一點值得羨慕的是,與鄧穎超戰火中的革命愛情故事,二人一起相依到白頭。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總理的初戀並不是鄧穎超,而是一個叫張若茗的姑娘。他們曾一起趕赴法國留學,經歷了風風雨雨。那麼為什麼最終沒有在一起呢?又為何需要被「討個說法」?
一、與總理的初次相識
張若茗是河北清苑縣人,出生於1902年。小時候家庭環境非常優渥富裕,祖上不是經商就是當官,也算是一個名門大族。
在這種環境之下成長起來,張若茗自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本人還非常擅長學習,內心充滿了正義感和家國情懷,完全稱得上「巾幗不讓鬚眉」。
然而她也有自己的苦惱,因為父親娶了一個二房太太,所以導致母女二人很受排擠。這讓張若茗逐漸養成了做事情大膽激進的習慣,同時也致力於追求女性解放。
1916年她以優異成績考進了天津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有意思的是鄧穎超也在這個學校,她們還是同班同學。
當時中國北方還在北洋軍閥的控制範圍中,深受民主文化影響的學生們經常會上街遊行。張若茗自然而然也在隊伍行列中,甚至還參與組建了天津女子愛國同志會,逐漸開始領導會內學生反抗。
隨着她們的名聲越來越大,順利和周總理領導的南開學生會展開合作,二人就此初次相識。經過一輪又一輪合作,大家都認為應該建立起一個更強大的組織,這樣才能對北洋軍閥產生壓力。
就這樣在精挑細選之下,兩個團體的骨幹成員形成了大名鼎鼎的「覺悟社」。起初只有20多個進步男女青年,周總理擔任主要領導人,並且負責主編出版「覺悟」雜誌,用來喚醒廣大中國人民。
二、感情的徹底破裂
他們所作所為受到李大釗高度認可,同時鼓勵青年們要多研究馬克思主義,探尋拯救中國的正確道路。
此後幾年中「覺悟社」成員鬧出了不小的動靜,不僅參加「五四愛國運動」,而且還在抵制日貨的浪潮中充當先鋒,讓北洋軍閥非常頭疼。
然而學生手裡畢竟沒有槍杆子,在一次行動中周總理、張若茗等人還是被反動警察逮捕入獄。面對威逼利誘他們沒有一個人選擇妥協,反而越發抱成一團,因此積累下非常深厚的革命感情。
出獄以後周總理決定前往法國勤工儉學,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聽聞此消息張若茗也是踴躍報名,幾人一起結伴來到異國他鄉,並且與當地共產黨展開密切聯繫。
考慮到她的法語非常不錯,總理也是經常委託張若茗撰寫一些東西,以及和法國共產黨人出談交流。
久而久之周圍人都認為他們郎才女貌,應該確定男女朋友關係。雖然二人對彼此也非常欣賞喜歡,可始終還是沒能走到一起,一直維持在朋友之上,戀人之下的中間環節。
之所以這段姻緣會破滅,主要還是因為做出的不同選擇。當時法國軍警嚴厲打擊共產黨,最嚴峻的時候已經到了不管走到哪裡總會有人盯梢,但凡有一點風吹草動輕則驅逐出境,重則逮捕入獄。
實在是受不了折磨的張若茗,最終選擇退出共青團好好完成法國學業。聽聞這個消息周總理心裏非常震驚惋惜,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此時二人信仰已經產生分歧,同時為了不拖累對方周總理選擇主動斷絕聯繫。
在法國的艱難歲月里,身處國內的鄧穎超一直關心總理的情況,他們定期會用信件交流,感動之餘也確定了這份革命情侶關係。1925年總理在廣州與鄧穎超結婚,鑄就這段戰火中的愛情。
三、張若茗的後半生
自從退出了共青團,她就在法國一心一意研究學術,並且還攻克了法國文學博士學位,同時找到了託付終身的人在1930年完成婚禮。
此後一年時間,張若茗夫妻回到北平從事法國文學研究工作,整個抗戰期間兩耳不聞窗外事,只是在家裡負責編輯研究,直到1948年進入雲南大學執教。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55年後張若茗竟然被人們說成了「右派」,每天都會被謾罵侮辱,最終實在承受不住壓力選擇跳江自殺。
雖然她已經不在人世,可兒子楊在道卻一直活在陰影當中。非常想為母親正名,又不被特殊時期所允許。
就是一直拖到了1980年,當時國內環境已經比較安定,楊在道主動找鄧穎超希望能為母親正名。作為昔日的戰友和同學,她自然義不容辭親自趕赴雲南,最終讓雲南大學黨委作出了正確結論。
結語:
周總理與張若茗之間的這段感情,確實讓人感覺惋惜。只能說姻緣都是上天註定,合適的人終究會走在一起,譬如和總理相守一生的鄧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