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大授銜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產生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5人、中將175人、少將802人。
其中,傅作義老部下、起義將領董其武被授予上將。作為北平起義的最大功臣,傅作義在這次授銜中卻沒有任何收穫。
其實,中央本來想給傅作義授上將,經過慎重考慮後改變主意,沒有給他授任何軍銜。
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按照規定,政府人員不能參加授銜。周總理、鄧小平和劉少奇本來能評上元帥,結果都沒有任何軍銜。
傅作義當時擔任水利部長,是地地道道的政府人員。要是讓他參加授銜,多少有點不合規矩。
第二:毛主席曾說「給傅作義授上將,太委屈他了」。
毛主席這麼說,是有原因的。
抗日戰爭時,傅作義主政綏遠,積極抗日,為戰爭勝利立下汗馬功勞,無愧愛國名將。
解放戰爭時,他率眾起義,促使北平和平解放,讓兩百萬老百姓免於炮火之災,功德無量。
陳毅曾這樣評價傅作義:
「他在電台里講半小時的話,就能讓湖南兩個軍起義。這樣的戰鬥力,抵得上千軍萬馬!」
客觀來講,傅作義在戰爭年代的功績,至少得是大將。但他在1949年才起義,時間稍微有點晚。就這一點,足以讓他和大將無緣。
上將中,有董其武、陳明仁這些晚輩。讓傅作義和他們一個待遇,心裏多少會有點不舒服。
因此,毛主席才說:
「對傅作義來講,授上將不是光榮,而是恥辱。」
綜合考慮後,中央決定不給傅作義授軍銜。這樣做既尊重當時規定,又給足傅作義面子。
大授銜結束後,周總理找到傅作義,親自解釋原委,讓他放下心理包袱。
「宜生先生(傅作義字宜生),這次沒給你授銜,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政府人員不參加授勛。像我和少奇同志,都沒有軍銜。
第二:你身份太特殊,軍銜太低你不滿意,軍銜太高有人會說閑話。因此,軍委不知道給你授什麼軍銜合適。」
「感謝黨的一片苦心。
我現在享受副總理待遇,還有什麼不知足的?戎馬疆場一輩子,不就是為了一個和平美好的中國嗎?
在新中國當一個普通公民,遠比在舊社會當一個將軍幸福。」
傅作義不計較個人名利,以大局為重,不愧是一位傑出的老革命家。
傅作義接下來的人生全在水利部度過。
作為新中國首位水利部部長,他的足跡遍及長江黃河,走遍祖國大好河山,做到知行合一。
在任期間,他幹了很多實事,經常微服出訪,被人稱為「布衣將軍」。
傅作義肩上雖然沒有軍銜,心裏卻有比軍銜更重要的東西:中國人的骨氣、革命家的精神。
在老百姓心裏,他永遠是抗日名將,是和平將軍,值得所有中華兒女尊敬。
軍銜,不是耀武揚威的徽章,而是守護老百姓幸福的承諾。
謹以此文,紀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