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死時國庫2716萬兩,雍正時3453萬,乾隆之後的國庫餘額如何?

2023年10月27日18:14:10 歷史 1781


康熙死時國庫2716萬兩,雍正時3453萬,乾隆之後的國庫餘額如何? - 天天要聞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中國歷史輪迴:君主治國的興亡之道

康熙時代:智慧的啟蒙與盛世的奠基

康熙死時國庫2716萬兩,雍正時3453萬,乾隆之後的國庫餘額如何? - 天天要聞


公元1661年,8歲的康熙帝繼位,面對國家危機,他勇敢地挑戰命運。南明永曆帝入侵雲南,三藩之亂蠢蠢欲動,但康熙並未退縮。年幼的他親政,平定了三藩之亂,大破南明軍,穩定國家局勢。這位年幼皇帝的膽識和判斷力令老臣們刮目相看,一位老臣甚至感慨:「天助政聖,神佑我清!」康熙帝以睿智的政策,征服台灣,擊退沙俄侵略,平定準噶爾叛亂,使大清國力日益強大,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

康熙死時國庫2716萬兩,雍正時3453萬,乾隆之後的國庫餘額如何? - 天天要聞


雍正時代:勤政興國的楷模

1722年,康熙帝的兒子雍正繼位,他深知自己的責任,勤勉治國。首要任務是整頓財政,清查欠債和虛報債務,剔除貪污,將國庫充實。雍正的鐵腕治理改善了朝野風氣,官員不敢貪贓枉法。政策改革下,大清經濟迅速發展,賦稅收入增加,國庫儲備大幅增長。此外,他放寬了對民間產業的管制,釋放了人口和土地資源,刺激了經濟發展。雍正帝的勤政為大清的盛世打下堅實的財力基礎。

康熙死時國庫2716萬兩,雍正時3453萬,乾隆之後的國庫餘額如何? - 天天要聞


乾隆時代:奢靡之風的興起

然而,乾隆帝繼位後,奢靡之風逐漸佔據了統治地位,國政交由寵臣和珅處理。和珅貪婪無度,不惜受賄、出賣官職,導致官員腐化。每次乾隆帝巡遊,花費巨額,家族如曹家也因此淪落。乾隆帝不僅不改過度奢靡的生活,還揮霍無度。國庫的儲備因此迅速枯竭,到晚年時僅剩原先的十分之一。

乾隆時代的遺憾:興衰之憂

康熙死時國庫2716萬兩,雍正時3453萬,乾隆之後的國庫餘額如何? - 天天要聞


1795年,乾隆帝退位,嘉慶帝繼位,發現國庫儲備已經大幅減少。大清從盛世到敗壞,僅用了一個乾隆帝的時間。乾隆帝退位後依舊奢靡,國政交給寵臣,導致貪污盛行。最終,大清王朝由盛轉衰,繼位的帝王再也無法扭轉局勢。至1912年,大清帝國滅亡,終結了輝煌的歷史。

結語

歷史告訴我們,君主的作為至關重要。康熙與雍正勤政興國,為大清盛世奠定基礎。而乾隆的奢靡導致了國庫的空前枯竭,終結了大清的輝煌。君主治國的道理是廉明愛民,勤儉持家。在大清興衰的歷程中,我們汲取歷史的智慧,以超脫於興亡盛衰,實現真正的大智大慧。興,百年可成;亡,自今始萌。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琉球有權獨立!中國將領一句話讓全日本集體破防:這是宣戰 - 天天要聞

琉球有權獨立!中國將領一句話讓全日本集體破防:這是宣戰

「琉球不該屬於日本!」中國將領一句隨口拋出的話,瞬間讓日本上下炸開了鍋。這話聽着平淡,可威力不亞於扔了顆輿論炸彈。日本急了,網友怒了,連官員都坐不住了。琉球這塊小島,背後藏着什麼秘密?將領的驚人發言一名中國退役將領在某次東亞安全會議上,淡淡
剛宣布要加入我國,並升起五星紅旗,卻在3小時後消失的國家 - 天天要聞

剛宣布要加入我國,並升起五星紅旗,卻在3小時後消失的國家

「錫金國王下令升起五星紅旗,宣布加入中國!」——1975年4月10日,這條消息短暫傳出,震驚周邊國家。然而,僅三小時後,印度軍隊開進錫金首都甘托克,這場「中國夢」瞬間破滅。錫金,這個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小國,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做出如此決定?
庫頁島的老百姓,日子有點難,對中國人嚴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 天天要聞

庫頁島的老百姓,日子有點難,對中國人嚴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中國人的錢,我們想要,可又怕他們把島『吞』了。」庫頁島一位漁民的話,透着點無奈。曾經的中國東北寶地,如今成了俄羅斯的「後院」,島上資源多得能閃瞎眼,可老百姓日子卻緊巴巴。面對中國伸來的橄欖枝,他們既眼饞又犯怵。嚴防死守,真能守住啥?富饒的
山河壯歌丨發「中國抗戰第一聲」  擔抗日救亡之重任 - 天天要聞

山河壯歌丨發「中國抗戰第一聲」 擔抗日救亡之重任

央廣網北京7月1日消息(總台記者王東宇 齊莉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國主義在瀋陽北大營附近製造了柳條湖事件,悍然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並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1年9月19日清晨,瀋陽小西邊門附近,一...
周恩來在東北的求學歲月(姜義軍) - 天天要聞

周恩來在東北的求學歲月(姜義軍)

鐵嶺的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從1910年春到1913年春,少年周恩來曾在東北求學3年,這也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1946年9月,已經成為黨的重要領袖人物的周恩來在同美國記者李勃曼談個人的求學和成長經歷時說:「12歲的那年,我離家去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