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像頭部綁上3股麻繩,左右兩股拉扯着移動,後面那一股穩定着石像不跌倒,就這樣左右開弓,石像竟然擺動着向前走了起來。
這是2011年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考古學家卡爾·裡布和同事進行的一項實驗,實驗結果表明,18個人在40分鐘內將石像向前移動了100米。
現代工藝和方法移動石像就已經這麼難了,古人又是如何搬運這些石像的呢?
古代運輸重物多用的是槓桿原理和滾木,以人力和馬匹來完成運輸。
首先是槓桿原理。在石像的一側墊上小石子,利用槓桿原理將底部那一側抬高;接着使用同樣的方法再將另一側抬高。不斷重複這個操作,直到石像到達指定位置並豎立起來。
而滾木移動的方法和我們開頭看到的差不多,不過是將麻繩拴在了頭上和腹部。腹部的麻繩向前拉拽,頭部的麻繩起到穩定石像的作用。
而在石像底部還被安置了兩根木棍,在這兩根木棍下方是一排小木條,可以起到滾動作用,這樣向前移動起來就更加輕鬆了。
說了這麼多石像的移動方法,其實更感興趣的還是這些石像的來歷。
其實這些石像名叫摩艾,遍布在智利復活節島上。石像普遍高7-10米,重達30-90噸;最高的一尊高22米,重約400噸,造型奇特雕技精湛。
然而奇怪的是,自這些巨石像被發現以來,島上的居民對它們並沒有絲毫歷史記憶。也就是說,這些石像的來歷至今仍是個謎。
只知道它們是由公元400年左右,來到這座島上的人雕成的,這就不得不讓人更加佩服古人搬運重物的能力了。
說到這,我想到了同樣作為未解之謎的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它的建造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世紀跨時20年耗費10萬人勞動力建造出了這項人類奇蹟。胡夫金字塔由230萬塊巨石搭建而成,每一塊重達2.5噸。
在當時,光靠人工是怎樣將這些巨石搭建成塔的呢?通過模擬,我們來一探究竟。
將木板裁製成多個小木塊當做石頭,再製作出正方形木板當做地基,將小木塊一個個沿着正方形邊緣排列起來。接下來就到了上面一層的排列了,那該如何將小木板運往上層呢?
同樣用到了槓桿原理,先將兩根木條放在最底層,再在上面放上一個小木塊並用繩子拴住,當木塊上升的同時拉動前端的繩子,木塊就會被撐起來抬向上層了。就這樣以此類推,將金字塔一層層的給搭建起來。
不得不說,金字塔的建造過程,向我們展示出了古人卓越的建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