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 | 梅蘭芳是偽君子,杜月笙才是「真」流氓

2023年08月01日12:16:03 歷史 1081

孟小冬一生兩段婚姻,兩個傳奇男人。一個是梨園泰斗梅蘭芳,一個上海青幫老大杜月笙;一個溫文爾雅,才華橫溢;一個霸氣側漏,有情有義;一個是她愛的人,一個是愛她的人;今天我們來818孟小冬的第二段婚姻——孟小冬與杜月笙的故事。

  • 早生情愫


杜月笙愛聽戲,也愛偶爾唱戲。早在孟小冬剛在大上海走紅時,杜月笙就常到場捧場,每次都要送大花籃,誓要做孟小冬的「榜一大哥」;杜月笙嘗試想和她交往時,均被年輕氣盛的孟小冬婉絕了,後來孟小冬一路北上並嫁給了梅蘭芳,杜月笙不得不將這份愛慕埋藏心底。


孟小冬 | 梅蘭芳是偽君子,杜月笙才是「真」流氓 - 天天要聞

孟小冬

誰曾想到,山不轉水轉,孟小冬後來和梅蘭芳離婚了,杜月笙又重燃希望。杜月笙了解到孟小冬正通過法律手段找梅蘭芳索要4萬元作為離婚補償時,他給梅蘭芳去了一個電話:「梅老闆,夫妻一場,好聚好散,4萬元不是個小數目,我先給你墊上,你也甭着急還我。」


孟小冬 | 梅蘭芳是偽君子,杜月笙才是「真」流氓 - 天天要聞

孟小冬和梅蘭芳


梅蘭芳一聽,頭都大了,誰敢欠這位上海灘大佬的錢?可當年4萬的確不是一個小數目,梅蘭芳不得不變賣了北京的一處房產,湊夠錢後立馬給杜月笙送去。

杜月笙出手幫他徹底斬斷了情絲,挽回了尊嚴。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有這樣一位大佬出手相助,讓孟小冬對杜月笙感激不盡。

  • 推波助瀾

孟小冬能和杜月笙走到一起,這其中離不姚玉蘭的推波助瀾。

姚玉蘭也是一位出身梨園世家的京劇老生演員,和孟小冬是義結金蘭的好姐妹,同時她也是杜月笙的四姨太。

孟小冬 | 梅蘭芳是偽君子,杜月笙才是「真」流氓 - 天天要聞

孟小冬和杜月笙

姚玉蘭一面看到好姐妹一度為離婚事件陷入低迷而心疼不已,一面她也深知杜月笙對孟小冬的愛意。杜月笙若再找姨太太,自己可能會失寵。索性還不如順水推舟,成全好姐妹孟小冬,也成全了杜月笙,增加她在杜月笙心中的地位,自己也多了抗衡其他姨太的資本。

1937年,孟小冬前往上海為重新開張的上海黃金大戲院剪綵獻。姚玉蘭邀請孟小冬就下榻杜月笙的公館,這樣孟小冬跟杜月笙見面的次數增多,這一住卻改變了孟小冬的命運。

生活上,杜月笙處處獻殷勤,小心照顧着。在心理上,杜月笙也經常勸導她要放下過往,勉勵她重回舞台專註事業。

期間,孟小冬多年的胃病發作,杜月笙動用關係遍尋上海名醫,仍未見明顯好轉。孟小冬說了句「要是孔醫生在就好了。」

杜月笙聽進去,他立馬差人火速到北京不惜花費10萬大洋請這位孔大夫,後來按照孔大夫的藥方子,孟小冬的胃病還真的痊癒了。

孟小冬在上海住了一段時間後,七七事變爆發了。

杜月笙和姚玉蘭決定邀請孟小冬一起去香港避難。卻被孟小冬拒絕,畢竟她還沒有名分。況且,孟小冬也不想有太多的閑話,所以孟小冬就回了北京。在臨走之前,杜月笙給了她很多首飾。不過,孟小冬卻只拿了一塊刻有杜月笙名字的金錶。

孟小冬回北京後,杜月笙非常牽掛。杜月笙派了一個弟兄,專門為孟小冬購置了一處房子。

1948年下半年,北京起了戰事,正當孟小冬不知所措,無處可逃的時候。杜月笙特包了一架飛機接孟小冬。孟小冬到了上海,跟杜月笙、姚玉蘭很自然生活在一起。

  • 終成眷屬

1950年,杜月笙一家準備前往法國,正在計算需要多少護照的時候。孟小冬問道:「我跟着去,算丫頭還是算女朋友?」

孟小冬 | 梅蘭芳是偽君子,杜月笙才是「真」流氓 - 天天要聞

孟小冬和杜月笙

杜月笙一聽愣了,他當即宣布與孟小冬成婚,隨後強忍着虛弱的身子離開病榻,讓人攙扶着完成了拜堂儀式。苦等了25年的杜月笙,終於在他彌留之際,完成了娶最心愛女人的夙願。

一年後,63歲的杜月笙病逝於香港病逝。杜月笙臨死前,留下了兩句遺言,第一句:「杜氏子孫後代以後都不許再干黑幫」;第二句:「我是沒有希望了,你們還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

回看孟小冬的兩段婚姻,第一次婚姻嫁給了與他情投意合的梅蘭芳,他為之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只求與愛人白頭偕老,但是丈夫卻不能給他很好的保護,而他也在看清一切後,毅然決然地同他斷絕關係,在第二段婚姻中,雖然在外人看來心狠手辣的杜月笙,卻給了孟小冬無限的柔情,給了他想要的名分和尊重,難怪孟小冬晚年評價:梅蘭芳是偽君子,杜月笙才是「真」流氓。

關於孟小冬與杜月笙的故事,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着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
國際安徒生獎得主分享會在鹽城舉行 - 天天要聞

國際安徒生獎得主分享會在鹽城舉行

中國日報7月7日電,以"本土根基與人類情懷"為主題的"水鄉生態 文學點亮"國際安徒生獎得主分享會近日在鹽城草房子文學館舉行,標誌着"我心中的樂園——世界兒童文學草房子之旅系列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本次活動由生命樹文化促進中心、中共鹽城市鹽都區委宣傳部主辦,江蘇大縱湖文旅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承辦。鹽都,這片位於長三...
明明黃河比長江短,為何卻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 天天要聞

明明黃河比長江短,為何卻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明明比長江短,為何被稱為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像中國一樣,獨佔兩條河流究竟有多難?黃河vs長江數據顯示,黃河全長5464公里,比6300公里的長江短了836公里,更扎心的是,長江年徑流量9600億立方米,是黃河574億立方米的16.
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 天天要聞

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不可一世的日軍進逼山西「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挑起了全面侵華戰爭。平型關之戰是八路軍出征抗日的第一仗,意義十分重大。1937年9月23日凌晨,八路軍指揮部向115師下達了作戰命令。於是,朱德電令第115師「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機動側擊向平型關進攻之敵」。八路軍第115師主力由紅一軍改編,在平型關戰鬥中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