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三星堆遺址考古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2023年05月04日20:27:21 歷史 5454

5月3日,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發佈關於頒授第27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決定。其中,四川大學三星堆遺址考古隊被授予第27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也成為四川省唯一榮獲此獎的青年集體。此前,考古隊曾榮獲第25屆「四川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據了解,這支考古隊參與了「考古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等國家重大戰略,在三星堆祭祀區新發現中負責第5、6、7號坑工作,累計工作近30個月、7000多小時,出土數千件珍貴文物,其中不乏有金面具、龜背形網格狀器等重大發現。在這個共有32人的團隊中,35周歲以下的年輕人佔比更是高達87%,年輕的教授和老師們帶領着一批以「90後」為主的青年學子,樹立了青年人才標杆,成為新時代的有為青年榜樣。

川大考古青年 彰顯年輕力量

「這群年輕人個個都是『全能型人才』。」談起川大三星堆遺址考古隊中的青年們,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於孟洲欣慰地感嘆道,「你會發現,無論是在學習、生活還是工作中遇到什麼問題,他們都能夠想辦法利用各種新奇的方法去解決,他們有着超強的適應力,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理解和接受新事物。」事實上,許多川大考古學子在三星堆考古隊時,不僅要做好坑內的工作,要隨時支援周邊倉里的工作,同時還要完成自己的學業課業任務。「而儘管偶爾會因為學習工作進展不順感到愁悶,但總體上來說,他們卻都能夠『應對自如』。」回憶起與學生們共同「坑內作業」的日子,於孟洲的言語間無時不表露着對於考古隊中年輕力量的信任與讚揚。

川大三星堆遺址考古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 天天要聞

在工作中,他們是靠譜的隊員;在生活中,他們也是普通的、可愛的年輕人。在三星堆一線的發掘現場,仔細觀察考古人員身穿的考古防護服,就會發現各種有趣的塗鴉,令人忍俊不禁。這群有着不平凡青春力量的考古青年,也喜歡漫畫、音樂、美食,熱愛生活。在長期的共同相處當中,於孟洲完全打破了以往對於當代年輕人的固有印象:「他們在考古現場、日常生活中,與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狀態有着很大的反差,他們有着強大的青春活力、豐富的內心世界,更有着對於專業的一腔熱血和鑽研精神。」

追溯歷史真相 科技助力研究

三座坑中出土的文物編號達數千個,而龐大的數字背後,不僅關乎現場的考古發掘,還涉及巨大的數據整理、精細的清理修復和詳細的分析研究等工作。

在研究工作中,考古隊通過高科技手段進行溯源測試,分析銅器的鉛同位素、微量元素等,發現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產地非常複雜,擁有着不同區域的原料、技術和設計風格。通過對各類文物系統地科技分析,團隊還嘗試復原三星堆與周邊其他區域文化之間資源、文化技術的聯繫。種種研究改變了過去對巴蜀地區、古蜀文明「偏遠」「閉塞」的印象。一個以三星堆為中心的古代商貿與文化網絡呈現在人們眼前,文明交融、往來流通的三星堆。

川大三星堆遺址考古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 天天要聞

此外,團隊還特別採用了全新的實驗考古方法,對文物的痕迹、狀態進行研究,通過複製、模擬,來驗證曾發生過的場景,從而探尋歷史的真相。例如,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形態各異的銅鈴,但由於鈴舌脫落無法發聲。於是,考古隊根據原本合金的比例將這些銅鈴拿去做了一比一復原,嘗試「復刻」來自古蜀的神秘鈴音。令於孟洲印象最深刻的是六號坑木箱的發掘,除了增加發掘中的精細度外,也增加了發掘現場的科技檢測工作。當然,現在仍處於實驗室考古階段的六號坑發掘,還籠罩在層層迷霧之中。據了解,實驗考古方法目前在國內尚未普及,但團隊會依託三星堆進行一系列全新的深入研究。

傳承青年精神 傳播考古文化

從參與發掘至今,川大考古隊已經輪換了多批博士、碩士、本科生到三星堆現場參與工作。而如果說川大老一輩考古人的努力更多是通過遺址作業,從文物中求索歷史的真相,那麼年輕的川大考古人則是在繼承前輩勤奮、堅守精神的基礎上,更加緊跟時代發展趨勢,讓更多人聽見了考古人的聲音,看到了中華文明的偉大。

「考古要走向社會,才能發揮真正的社會價值。」為了助力考古文化「破圈」、中華文化傳播,除了現場考古發掘和文物研究,川大三星堆遺址考古隊不僅參與了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等課題10餘項,在《考古》《文物》等權威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還面向全國青少年群體舉辦了科普講座50餘場,並通過電視節目、紀錄片等方式,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通俗大眾的語言,讓更多的人更好地認識考古工作,了解考古文化,理解中華文化。

川大三星堆遺址考古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 天天要聞

近年來,文博考古在年輕人中越來越「火熱」。「從考研的情況來看,我們學院近年來也有非常多不同專業的同學前來報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內心對考古生出一份熱愛。」於孟洲說。他表示,川大三星堆遺址考古隊將來必然會繼續致力於考古發掘和研究,承擔還原全面、真實、鮮活的中華文明的歷史重任,同時也希望川大三星堆遺址考古隊的青年精神能夠感染更多的年輕人,讓考古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王嘉 實習記者 王茹懿 供圖 主辦方 編輯 劉永豪 實習編輯 王淇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534|從1.0到4.0,草原與中原關係的四次升級 - 天天要聞

534|從1.0到4.0,草原與中原關係的四次升級

矛盾的雙方,要麼戰爭,要麼吸引,要麼形勢統一,要麼徹底融合。這就是建立在大歷史觀上的營養精華。2024年6月17日 第534篇幾千年的中他民族史,其中一條主線便是草原民族與中原民族的鬥爭史。
系統解讀《毛選》第一卷,1《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 天天要聞

系統解讀《毛選》第一卷,1《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文章中提到的名言「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不僅是主席對於當時中國社會各階級關係分析的重要出發點,也是主席思想中革命理論的核心觀點之一。這句話直接指出了在複雜的階級社會中,正確區分敵我關係的重要性,是革命成功的關鍵。
烈士緊握82年女子照片被網友認親,DNA比對結果出來了…… - 天天要聞

烈士緊握82年女子照片被網友認親,DNA比對結果出來了……

今年4月,一張被烈士緊握82年的年輕女子照片牽動着全國網友的心。為了幫助烈士後人尋親,全國多家媒體為82年前懷抱照片的烈士尋親。6月14日,記者就烈士身份認定等有關工作,向復旦大學分子考古實驗室了解了最新進展。復旦大學分子考古實驗室負責人文少卿副教授表示,之前有山西網友聲稱31號烈士及烈士手中照片上的年輕女子...
美國以強凌弱,聯大上演罕見一幕,中方見義勇為,團結全世界抵制 - 天天要聞

美國以強凌弱,聯大上演罕見一幕,中方見義勇為,團結全世界抵制

6月13號,聯合國大會以「消除以單邊治外強制性經濟措施作為政治和經濟脅迫手段」為議題,就美國等部分國家的制裁問題舉行會議。在當前西方國家動輒以經濟封鎖、打壓制裁為手段恃強凌弱的背景下,聯大舉行相關會議十分應景,體現了聯合國作為最具權威性的多邊政府間組織,應發揮
寧夏中衛:「綠進沙退」背後的科技之變 - 天天要聞

寧夏中衛:「綠進沙退」背後的科技之變

走進位於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的騰格里鎖邊固沙示範性項目現場,工人們正推着一台台像拖拉機車頭一樣的「扎草車」鋪設沙障,兩片代替車輪的圓形壓草刀滾過,麥草就被整齊地扎進沙地里,一個個草方格雛形漸顯。  「這片示範區有8000畝,今年我們上了30台機器固沙,一台機器一天就能扎50畝草方格,比過去純人工效率提高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