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周恩來三杯酒換來3億斤糧,這麼多大米最後去了哪兒

2023年04月02日23:21:01 歷史 1051

前言

1959年至1961年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經濟最困難的三年。

若只是沒錢還則罷了,全國還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糧食危機

時間來到1961年,全國糧食災荒形勢依舊嚴峻。

江西省委考慮這幾年外調糧食較多,導致本省口糧比較緊張,打算向中央申請減少一點外調任務。

1961年9月17日,周總理在江西廬山參加中央工作會議後,沒有立即返回北京,而是在譚震林、羅瑞卿,及華東各省市書記陪同下來到南昌。

剛到南昌,周總理就先後找了華東9個省的負責人,要求這9個省提高糧食外調指標,卻收效甚微。

周總理無可奈何,只能寄希望於江西省能夠在完成外調糧食12億斤的基礎上,稍微增加一些。

至於具體數目還沒有定下來,需要進行磋商。

9月下旬,江西省委在江西賓館設宴招待周總理一行,出席的有江西省委第一書記楊尚奎,主管農業的省委書記處書記劉俊秀等人。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場上氣氛比較活躍。

周總理非常高興,他舉起一杯酒站了起來,對在場各位領導同志說:「江西對國家貢獻非常大,特別是這幾年困難時期多支援了很多糧食,應該受到人民的表揚。」

周總理突然話鋒一轉:「依我看,江西人民的口糧水平比較高,政府還有儲備糧,可以適當苦一苦。」

聽到周總理這話,楊尚奎與劉俊秀二位同志似乎已經猜到了總理的真實意圖。

接下來,周總理在一片鼓掌聲中連幹了三杯白酒,讓江西省政府額外增加3億斤外調糧。

那麼,周總理為何會讓江西人民先「苦一苦」。額外增加的3億斤糧食最後又用到哪裡去了呢?

1961年,周恩來三杯酒換來3億斤糧,這麼多大米最後去了哪兒 - 天天要聞

圖|氣度儒雅的周恩來

一、1949——1961,我國糧食問題較為嚴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各行各業百廢待興。

一年後,第一批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

至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結束,為了支援子弟兵打贏這場保家衛國的戰鬥,全國各族同胞同心勠力,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大建設、大生產中。

不可否認的是,戰爭對尚處萌芽的新中國而言,損耗還是太大。

天不遂人願,1954年,即抗美援朝結束後的第二年,我國長江流域發生百年罕見的大水災,受災程度令人觸目驚心。

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採取種種措施應對危機。

經過了近三年的休養生息,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圓滿落下帷幕。

在老大哥蘇聯的幫助下,一大批輕重工業、農業、教育等項目紛紛上馬,並陸續投入生產。

眼看形勢積極好轉時,1958年,以「高指標,浮誇風」為特徵的「經濟躍進」運動導致國民經濟嚴重倒退。

加上數年自然災害,全國糧食產量驟降。

有數據表明,1957年全國糧食產量為3,900億斤;1958年糧食產量為4,000億斤;1959年下降為3,400億斤;1960年只有2871億斤。比1957年糧食產量下降了26%。

老百姓們口糧不夠,必然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

當時,全國人民剛經過社會主義改造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生活水平比較解放前有所提升,但仍然十分拮据。

因此,1959年至1961年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經濟最困難的三年。

糧食嚴重短缺,威脅到了人民的生存與國家的穩定!

糧食產量驟降,肉食同樣不能倖免。

據統計,1960年與1957年相比,全國豬肉產量下降70%。

沒有米也沒有豬肉,僅靠吃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無法保證人民正常生活與工作需要。

糧食危機導致人口大量逃荒,各地農村人口因飢餓出現嚴重的浮腫病和一系列併發症。

王任重同志曾在20世紀60年代初,到河南信陽地區進行考察。

他回憶:「到信陽光山縣進行視察時,一個村子的房屋幾乎都倒了,人人披麻戴孝。場面非常凄慘。」

據一份未經證實的消息稱,1960年河南全省人口比1959年減少161萬人。

沿海地區的福建省同樣未能倖免。

1959年至1961年,全福建省非正常死亡和減少出生人口達87萬人。

全國1960年人口數比1959年人口數減少了1,300萬。

1961年,周恩來三杯酒換來3億斤糧,這麼多大米最後去了哪兒 - 天天要聞

圖|60年代一家人在公社食堂吃飯

在這三年自然災害中,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陝西、寧夏、山東、江蘇、安徽、福建、河南、河北等15個省區爆發嚴重糧食危機。

河北、山東等5個省份嚴重缺糧,引起了毛主席和周總理高度重視。

毛主席於1959年春,以《十五省2,517萬人無飯吃的大問題》為標題下發文件,指示有關部門迅速核實情況。

1960年,糧食危機波及全國,天津、北京、上海、遼寧等大城市的工礦區庫存糧銳減。

1960年8月,首都北京存儲量只能堅持七天,上海幾乎沒有大米庫存。

二、為何會出現如此嚴重的糧食危機呢?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嚴重的糧食危機,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經濟躍進」運動時期,全國颳起了嚴重的「胡誇風」,誇大了實際糧食產量。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公布當年糧食產量將達到6,000億斤至7000億斤,比上年增長不低於60%。

1958年底,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糧食預計產量擴大到8,500億斤;全國人民平均每人糧食佔有量達1300斤。

1959年繼續誇大糧食產量,從8,500億斤提高到了10,000億斤!

根據國務院核實的數字,實際1958年的糧食產量僅為4,000億斤;1959年僅有3,400億斤。

如此虛增糧食產量,導致的惡果就是各省、市、自治區想盡一切辦法徵購糧食。

由於指標定得太高,加上連續幾年自然災害,徵購糧食指標幾乎不可能完成。

於是各地政府將農民的口糧、來年的種子,甚至飼料糧都徵購上來。

第二個方面就是嚴重的自然災害。

1959年初春,全國15個省份發生嚴重的「糧荒」,山東、河北等5個省份嚴重缺糧。

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等諸多因素影響,全國各地糧食生產與存儲量有着較大差異,部分省市糧食根本無法自給。

第三,與中蘇關係交惡,還有國際形勢變化有關,

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與蘇聯從原本親密無間的好兄弟,變成了互不理睬的仇敵。

大洋彼岸的美國與中國台灣蔣介石反動集團,聯合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進行封鎖禁運。

在連番打擊下,使得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1961年,周恩來三杯酒換來3億斤糧,這麼多大米最後去了哪兒 - 天天要聞

圖|1959年,江西某地民眾舉行活動

我們很難出口商品賺取外匯,更無法購買藥品、工業零件、石油化工等重要物資。

再加上全國各地虛增實際糧食產量,以至於領導同志認為自家糧食夠吃,就沒有購買國外糧。

因為種種實際問題的存在,以至於1959~1961年,全國各地不同程度遇上了饑荒問題。

在這波濤洶湧的浪潮中,以毛澤東主席為領導,周恩來總理為實際指揮,黨中央採取種種措施,最終帶領人民渡過糧荒。

三、周總理如何帶領大家度過糧荒

周總理先是把全國糧食情況基本摸清後,制定了三個解決步驟。

第一,從糧荒相對較輕的地區抽調出糧食,支援糧荒十分嚴重的地區。

當時全國糧食庫存十分緊張,1960年,全國可供糧食周轉的庫存只有300億斤,只能保證北京、天津、上海、遼寧地區的糧食。

加上南方糧食比北方多,如果把大部分南方糧食運往北方,僅運輸費用就非常高。

且大部分糧食存於交通不便之地,單純地調撥糧食很難解決燃眉之急。

為了做好全國糧食調運工作,周總理親自指揮調派糧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糧食調度總指揮」。

走馬上任後,周總理設計了一份《中央糧食調撥計劃表》。

計劃表上按日期記載着各省市的糧食、庫存、銷售、調撥任務數字,與中央糧食收支情況,看起來一目了然。

通過這一份計劃表,周總理及時掌握糧食調運動向,部署具體工作,檢查政策執行情況。

除了公事公辦外,周總理還親自耐心地做地方領導工作,讓他們顧及全局,配合中央調糧。

因為當時各省市都面臨或大或小的困難,即使是傳統產糧區都很緊張。

如1959年,中央要求從黑龍江調撥28億斤糧食。

黑龍江好不容易省吃儉用拿出了這些糧食,中央又要求增加2億斤。

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楊易辰認為本省已經調出不少糧食了,再增加2億斤困難很大。

周總理知道這件事後,經過仔細調查認為:黑龍江再緊一些還是可以調出這些糧食的。

1961年,周恩來三杯酒換來3億斤糧,這麼多大米最後去了哪兒 - 天天要聞

圖|毛主席與周總理

於是就開導楊易辰:「黑龍江有困難,其他各省份更困難。要樹立全局觀念,服從大局,只有全國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才能渡過難關。」

楊書記最後想通了,他想辦法調配各個部門,與全黑龍江省人民一起完成了調糧30億斤的重大任務。

從黑龍江省多「擠」出來的糧食,大部分都運往了我國西南地區,尤其是四川。

說到這裡,或許大家會有疑問:貴為「天府之國」的四川,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糧食高產地區,為何把北方的糧食調到四川呢?

大家有所不知,由於1958年大鍊鋼鐵耽誤了農田收割,加上自然災害,導致四川糧食產量大幅下降,周總理才想讓黑龍江多「擠」出一些糧食支援給西南地區。

第二,降低供糧標準,縮減城鎮人口。

周總理應對當時糧食危機最重要的一項方法,就是降低供糧標準。

說得直白點就是保證城市人口最低限度的糧食供應。

1960年,經周總理提議,毛主席批准,中央決定:除井下、高溫、高空和重體力勞動職工外,城市人口每人減少一點糧食定量。

一些副食品採取憑糧票供應。

此外,周總理親自和有關人員一起計算男女老少最低限度的營養需要,指示衛生部門研製代食品。

其次,減少城鎮人口,減少吃商品糧的人數,大大緩解供糧壓力。

因為在「經濟躍進」運動中,國家招收大批農民進城務工,使得城鎮工人數迅速增加。

1960年底,國營企業單位職工人數達到最高峰,為5,044萬,城鎮人口增加3,124萬。

既然糧食只有這麼多,那就只能縮減城鎮人口。

1961年5月,黨中央召開工作會議,周總理特彆強調:糧食形勢還沒有好轉,國家每年要供應城市500億斤的糧食是特別困難。

解決問題的根本方針是大家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

實行「城市人口下鄉」,不僅可以少向農民徵購糧食,還可以增加農業勞動力,增加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的產量。

1963年底,全國共精簡職工近2,000萬人,減少城鎮人口2600多萬人,吃商品糧的人口減少2800多萬人,全國非農業人口口糧和食品工業糧食銷量共減少138.4億斤。

這對減輕城市糧食供應壓力,乃至整個自然災害時期的經濟順利調整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1961年,周恩來三杯酒換來3億斤糧,這麼多大米最後去了哪兒 - 天天要聞

圖|1961年,周恩來與楊尚奎、水靜同游廬山

第三,20世紀60年代初,國內瀰漫著一股「左」傾思想。

少部分領導同志認為:雖然全國有困難,大家口糧不夠,咬咬牙就能挺過來,千萬不能去引進國外糧。

尤其是引進那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糧食,這些糧食吃着不幹凈,會造成對帝國主義的「依賴」,形成重大政治問題。

1960年底,周總理和陳雲同志經過仔細考慮和周密計算,認為必須立即向國外進口糧食。

他們不顧個人風險,毅然向中央提出進口糧食的建議。

萬幸,周總理與陳雲同志衝破了這個政治禁區。

1961年至1965年,中國每年進口500萬斤糧食,在全國糧食調節上起到重大作用。

除了進口糧食外,周總理還學習日本的方式,進口一些我國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的急需原材料進行加工,作為加工產品出口賺取外匯。

糧食危機暫時得到緩解後,周總理鼓勵全國人民生豬養殖,把生豬向香港大量供應,從中賺取差價,然後繼續購買糧食。

經過周總理的辛勞工作和正確應對措施,我國糧食產量從1961年開始有所好轉。

到了1962年底,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3,200億斤,結束了連續三年下降的狀況,全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上升。

四、江西人民有些富,可以適當苦一苦

江西,對於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而言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省份。

1927年,毛澤東主席於湘贛邊界領導秋收起義,開創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革命根據地——江西井岡山。

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起義爆發,正式打響了中國共產黨以武裝行動奪取政權的第一槍。

作為孕育中國革命的搖籃,改革開放前30年,江西同全國一樣糧食形勢總體短缺。

為了完成國家下達的糧食調撥任務,江西各領導堅決貫徹「全國一盤棋」的精神,遵循「先中央,後地方,先外省,後省內」的糧食調撥原則。

1954年,江西在本省40個縣市遭受嚴重洪澇災害的情況下,仍堅持調出8億斤糧食。

1961年,周恩來三杯酒換來3億斤糧,這麼多大米最後去了哪兒 - 天天要聞

圖|劉俊秀與夫人

三年困難時期,作為以產糧為主的農業省份,江西每年都承擔中央下達的調糧出省任務。

1959年,江西外調13億斤糧食支援上海等缺糧省市。

1960年,全國受災面積達9億多畝,佔全國總耕地面積一半以上。

1960年夏,黨中央在北京召開「十六省糧食工作會議」,周總理專門到時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書記楊尚奎所住的房間。

他親切地說:「去年,全國有好幾個產糧省,包括四川這樣的糧食大省都受了災,估計今年生產形勢也很糟糕。

中央在糧食問題上遇到越來越大的困難,江西已經調出了10億斤糧食,做出很大貢獻,而且你們自己也有困難,但是和別的省比起來你們還是好的。

我今天特意來和你商量,能不能再多增加2億斤支援中央,救救其他省份的燃眉之急?

楊尚奎書記覺得儘管周總理講得很通情達理,但是江西本身的問題也不小。

楊書記皺着眉說:「周總理,自古以來,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江西就是重要的糧食產地和供應地,現在給中央調運糧食更是義不容辭。

只是這兩年江西的困難很大,1959年我們受到了災害,今年情況也不好,江西各地已經出現許多浮腫病,個別縣出現了餓死人的現象。

要是今年歉收,明年再遭災,我們可怎麼辦呢?」

楊尚奎這番話的意思很直接,他不是不理解現在全國糧食問題的嚴峻,全江西人民已經省吃儉用,在這幾年時間每年都往其他省份調出10多億斤的糧食。

周總理現在一張口,還得加上幾億斤的糧食,江西已經無能為力。

周總理嘆了口氣:「尚奎同志,你的想法很對,但老天不聽我們的,有人趁火打劫,還要逼債甚至切斷援助,我們要準備應付最壞的局面啊。」

或許是被周總理的情緒感動了,楊尚奎眼裡含着淚哽咽着說:「總理你不清楚,在咱們江西糧食最好的縣,幹部每月最多定量是25斤。

一餐吃一斤米,根本沒有豬肉、葷油和雞蛋,吃米就像吃根冰棒,幹部們都喊餓,還要下去工作。

我們省委領導不讓喊,不讓發牢騷,基層幹部把嘴一閉,牙一咬只能挺下去,個個都浮腫。

總理,我說這些不是向中央叫苦,我們江西肯定識大體,顧大局。中央也要考慮到江西這個魚米之鄉群眾對飢餓的承受力。

增調2億斤糧食,既然總理提出來,我們說什麼都得支持,我回去再做做工作吧。」

周總理眼含淚水地笑了。

回到江西後,以楊尚奎、劉俊秀等省委同志,以顧全大局為重,全盤接受了中央的任務,發動全省幹部群眾堅持「瓜菜代,勒緊褲腰帶」,幫助其他城市渡過缺糧難關。

通過全省上下努力,1960年江西當年完成糧食外調15.5億斤的任務。

1961年,全國災荒形勢依舊嚴峻,江西省委考慮這幾年外調糧食太多,導致本省糧食比較緊張。

加上幾十萬外省人口湧入江西,打算適當減少一些糧食外調,初步意見是1961年外調12億斤。

1961年9月17日,周總理在江西廬山參加中央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後,主動來到江西南昌。

江西省委設「簡餐」招待周總理一行,大家都很高興周總理來到江西視察。

時任江西省委書記處書記劉俊秀站了起來,把手裡的酒杯高高舉起說:「南昌是周總理領導八一起義的英雄城,人民解放軍的誕生地。

總理離開南昌34年了,今天到南昌視察工作,我們很高興,大家為總理的健康干一杯。」

眾人一齊叫好,請總理喝下這杯酒。

周總理同樣很高興,他站起來舉起酒杯,誠懇地說道:「江西對國家貢獻是很大的,特別是這幾年困難時期多支援了國家糧食,應該受到人民表揚。」

接着,他轉向劉俊秀說:「俊秀同志,你要敬我一杯可以,但有個條件,咱們倆干一杯酒,就要增加你們省外調糧食1億斤,我們干三杯就增加3億斤好不好?」

本來情緒活躍的劉俊秀聽到總理這番話,頓時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樣蔫了下來。

譚震林此時給劉俊秀加油打氣:「老劉,周總理多年沒有來南昌了,看到你們江西形勢比較好,心裏高興,三杯不就3億斤糧食嗎?」

劉俊秀考慮到周總理輕易不向別人敬酒,而且是在當眾場合,如果讓他老人家下不來檯面,自己真得後悔一輩子。

於是劉俊秀把杯子舉到周總理面前:「好,就按總理的意見辦,國家有困難我們應該大力支援,多給3億斤就3億斤吧。」

根據楊尚奎的夫人兼秘書水靜回憶,周總理當時還說了這麼一句話:「江西人民比較其他省份兄弟還算富的,可以適當苦一苦,把口糧支援給其他省份。」

其實周總理不是一時興起,他早就對江西本年度糧食產量和人均口糧做過調查,才會很肯定讓「江西老表」再增加3億斤糧食。

至1961年底,江西省全年外調糧食達到15億斤。

糧食大多支援給了山西、山東、河南三個省份。

據統計,1950年至1980年30年間,江西共外調糧食368億斤。

特別是三年困難時期,江西累計外調糧食43.5億斤,成為當時全國調出糧食最多的兩個省份之一。

更難能可貴的是,20世紀60年代初,全國除新疆、西藏,各省市都有數不清的百姓拋家舍業,來到江西沿街乞討。

1961年,周恩來三杯酒換來3億斤糧,這麼多大米最後去了哪兒 - 天天要聞

圖|周恩來出席宴會

巔峰時,外省湧入江西的人口不會少於50萬!

江西省委指示:不論這些災民來自哪個省,都是中國的老百姓,不能讓他們餓死在江西境內。

江西省民政廳遵照省委指示,在江西的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開設粥棚,每日為災民免費提供米粥。

據不完全統計,江西「愛心粥棚」救助的災民達數百萬人次。

1992年1月底,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路過江西鷹潭時,曾動情地對時任江西省委書記毛致用、省長吳官正說:「在糧食問題上,江西曆年來做了重大貢獻。

你們現在有困難可以向中央反映,你們有這個權利,對待江西,中央肯定是要多照顧一點的。」

結語

俗話說:天災無情,人有情。

三年困難時期。周恩來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深度關切人民生活。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他不辭辛勞地工作,帶領全國人民度過了糧荒。

江西老表風格高,2,000萬贛鄱兒女從國家大局出發,寧可自己節衣縮食,甚至餓肚子,每年都要調出大量糧食支援兄弟省市,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寫下了感人的篇章。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辣湯早新聞 | 最新繳費提醒;淮海戰役紀念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 天天要聞

辣湯早新聞 | 最新繳費提醒;淮海戰役紀念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

早上好今天是2024年5月19日 農曆四月十二 星期日下面小編帶大家走進今天的《辣湯早新聞》今日天氣今天晴到多雲南到東南風4到5級氣溫20℃到34℃徐州要聞2024年淮海經濟區青少年U系列籃球聯賽在徐州盛大開幕5月18日,2024年淮海經濟區青少年U系列籃球聯賽在徐州工程學院體育館盛大開幕。吸引了無錫市、臨沂市、淮北市、崑山...
銅川博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精彩紛呈 - 天天要聞

銅川博物館「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精彩紛呈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強調了文化機構在提供全面教育體驗方面的關鍵作用。隨着博物館事業持續發展,博物館教育、研究職能進一步發揮,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日益凸顯。銅川博物館作為綜合性博物館,充分利用資源和空間,推動文物資源活...
慶余年2:看懂范閑的兩大冒險動作,才明白慶帝為何不殺他 - 天天要聞

慶余年2:看懂范閑的兩大冒險動作,才明白慶帝為何不殺他

范閑意外當上了監察院一處處長。從北齊返回途中,二皇子派人要殺范閑,情急之下,范閑假死,騙過了所有人,包括慶帝。當聽到「噩耗」,慶帝甚至連鞋都沒穿,就跑到大殿專門聽侯公公的彙報。然而事實上,范閑根本沒死。沒死就是假死。假死就是欺君。一直以來,欺君之罪,是死罪。
國際博物館日,一群光谷青少年走進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品讀歷史文化 - 天天要聞

國際博物館日,一群光谷青少年走進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品讀歷史文化

極目新聞記者 胡長幸通訊員 吳怡蓉 黃志鵬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當日上午,東湖高新區關工委聯合青志協、明楚王墓文管所組織灣郡社區30多名青少年走進武漢龍泉山明楚王墓考古遺址公園,開展歷史文化研學活動。活動當天,孩子們在遺址公園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一路上探尋婆婆樹、龜碑...
AI重現!原來「辛追夫人」長這樣 - 天天要聞

AI重現!原來「辛追夫人」長這樣

記者從湖南省博物院獲悉,「辛追夫人」3D數字人形象5月17日首次公開發佈,分別為年齡約35歲的全身坐姿版和50歲左右的頭部形象,它以上世紀70年代馬王堆漢墓「辛追夫人」出土時的頭部掃描X光片為主要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