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您更好的閱讀互動體驗,為了您及時看到更多內容,點個「關注」,我們每天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樣的歷史瞬間!
1991年,張學良從軟禁中被釋放的第二個年頭,有記者問張學良:對楊虎城作何評價。
幾十年過去,提到楊虎城,張學良仍惋惜不已:「我只是被推到前面當中心人物而已,沒做實事的,他才是主角……」
對於楊虎城的死,張學良說他至今都不能理解,在他看來,楊虎城是一個粗人,完全沒有威脅,蔣先生不應該害死他。
張學良的回答讓人不禁感到疑惑,人們明明記得50年代蔣介石問誰是西安事變的主謀,張學良告訴他:楊虎城只是陪襯,事情都是自己做的。
為何幾十年過去後,張學良會給出截然不同的回答?楊虎城在西安事變中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楊虎城與紅軍的不解之緣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抵達陝北。而蔣介石隨即四處糾結部隊,開始了「剿共」!
當年11月,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成立,由張學良擔任剿總副司令,並代行總司令職權,張學良麾下的東北軍一同進駐陝西。
在蔣介石看來,這一安排一來可以解決「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無處棲身的尷尬局面,二來可以讓紅軍、東北軍、17軍這三支不受自己控制的部隊相互傾軋,自己得漁翁之利。
蔣介石算盤打得好,但這三支部隊的領袖卻不這麼想。
與名門之後張學良不同,17軍軍長楊虎城早年生長在窮苦人家。楊虎城的父親去世時,楊家連口薄木棺材都打不起,只能哀求四鄰將逝者草草發送。
為了謀個生路,楊虎城落草為寇。辛亥革命後他才開啟了軍旅生涯,此後憑着一腔熱血,與清軍、北洋軍數度血戰,受到孫中山賞識,親自介紹他加入彼時尚有革命熱情的國民黨。
早期的悲慘經歷,使得楊虎城對共產黨這個來自社會底層的政黨有着獨特的好感。
1927年,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等軍閥合謀發動「四·一二」政變,蔣介石在上海鎮壓工人運動,馮玉祥、閻錫山則在各自地盤上屠殺共產黨人。
此時的楊虎城投到馮玉祥帳下不久,正是需要立功樹威的時候,但楊虎城不但拒絕了國民黨中央給他下達的「清黨」命令,還向共產黨人提供庇護,革命火種由此得以保留。
1933年,楊虎城麾下的17路軍被蔣介石調往巴山,與川軍共同清剿那裡的紅軍第四方面軍。
楊虎城明面上與紅軍打得有來有回,暗中卻派自己的心腹、同時也是中共地下黨員的武志平前往紅軍指揮部,將一封楊虎城親筆信、一幅軍事地圖、一本密電碼交給紅軍。
武志平返回時,紅四方面軍參謀主任徐以新隨他一同動身,之後雙方雙方簽訂了大名鼎鼎的《漢中密約》。
按照約定,17軍向紅軍提供了大量物資,雙方互不侵擾,共同反蔣抗日。但這份密約是嚴格保密的,當時只有極少數人知道它的存在。
1935年,蔣介石任命楊虎城為陝西綏靖公署主任,給了他一個陸軍二級上將的軍銜,讓他在陝西繼續圍剿紅軍。
這時楊虎城要面對的是先期完成長征、抵達陝甘的紅25軍。雙方接觸初期,楊虎城一度懷疑自己被戲弄了。
對於漢中密約,紅25軍軍長徐海東並不知情。在他的指揮下,紅軍發起了石塔寺、九間房、袁家溝等一系列戰鬥,楊虎城莫名其妙被打廢了3個警備旅。
如果說這些戰鬥可以歸咎於雙方的誤解,那紅25軍殺害自己人的行為就讓楊虎城百思不得其解了。
楊虎城手下的警備第3旅旅長張漢民與武志平一樣,既是楊虎城的愛將,也是中共地下黨員。為了掩蓋漢中密約,張漢民一直在「追擊」紅軍。
九間房戰鬥中,張漢民多次與紅軍聯絡,但被誤認為是假意投靠。被俘虜後,張漢民告訴徐海東:「徐海東同志,我是地下黨員。」
然而好巧不巧徐海東剛剛看過報紙上的懸賞令,張漢民以1萬大洋懸賞徐海東的人頭。聽到對方喊自己同志,徐海東當即扇了張漢民兩巴掌。
最終張漢民等20多名地下黨員於當年5月10日被紅25軍處決,生前還被遊街示眾,事後徐海東才得知自己真的錯殺了同志。
張漢民死後,楊虎城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為什麼紅軍要殺自己人,他一度懷疑紅軍是在行過河拆橋之事,要與自己決裂。
幸而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毛澤東親自指示汪鋒與楊虎城接洽。會面期間,汪鋒趁機向楊虎城解釋了紅25軍進攻陝軍、誤殺張漢民的來龍去脈,楊虎城這才放下心來。
此後汪鋒、王炳南、申伯純等共產黨人先後代表黨中央與楊虎城聯絡,他對共產黨的革命理想有了進一步了解,雙方的合作也從以往的小範圍配合發展到全面通力協作。
1936年2月27日,紅軍與西北軍正式握手言和。而這也為西安事變和之後的國共合作奠定了基礎。
三方合為一體,事變箭在弦上
蔣介石將張學良調到陝西時,楊虎城和張學良都已經猜出蔣介石的用意,起初他們都打着各自的算盤,維持着微妙的平衡,而打破這一僵局的是楊虎城的夫人謝葆真。
張學良來到西安的第一天,謝葆真為張學良、于鳳至夫婦準備了一頓豐盛的晚宴,從那以後,謝葆真和于鳳至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
於公,兩人需要密切合作;於私,他們的太太是好姐妹。時間一長,張學良與楊虎城的交往自然而然地多了起來。
交流中,他們又發現了許多共同之處:都有一顆抗日救國之心,都受到蔣介石的忌憚打壓……
於是他們從相互猜疑發展成了政治上的盟友、生活中的密友,楊虎城也適時向張學良透露了自己與共產黨的合作。
來西北前,張學良的東北老鄉杜重遠就向他提起過與共產黨合作的建議,不過對於共產黨的政治抱負,張學良起初並不感興趣,只是蔣介石讓他去打紅軍,他便聽從命令去了。
但是紅軍部隊的勇猛張學良深有體會。遠的不說,從他調來西北,短短兩三個月間,東北軍就被吃掉了三個整編師。
1935年底,張學良已經陷入絕望。不管是張學良還是他的父親張作霖,都堅信天上的飛機、地上的坦克才是打勝仗的保障,他不明白為何一群衣不蔽體的「土匪」能把正規部隊打趴下。
但隨後被釋放的東北軍俘虜給了他答案。這些俘虜在被俘期間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優待,共產黨幹部告訴他們: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俘虜們回到東北軍後,紅軍的這句口號也就傳開了。從楊虎城和東北軍俘虜的描述中,張學良對共產黨有了初步印象,此後東北軍對紅軍的進攻漸漸減少。
通過楊虎城的信息和戰場形勢的變化,黨中央敏銳地察覺到張學良的心態變化。本着爭取一切可爭取的力量,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我黨認為張學良極有可能被爭取過來!就在張學良搖擺不定之時,高崇民與高福源兩位不同領域的愛國人士出現了。
高崇民早在1915年前後便看透了日寇的狼子野心,因不遺餘力地宣傳抗日遭到蔣介石一派通緝。
1935年他與共產党進行了直接的交流。離開延安時他向彭德懷承諾,要勸說張學良聯共抗日。
高崇民說到做到,他通過自己的人脈向張學良傳話:東北已經陷落,中華大地都將面臨日寇侵略,是時候改變方向了。
作為曾經的東北王,多年以來日軍侵佔東北一事無時無刻不在刺痛着張學良的內心,全國一致抗擊日本是他最大的心愿,這樣的建議他怎能不動容?
高福源則直接做起了雙方的中間人,他本是東北軍67軍的一名團長,在戰鬥中被紅軍俘虜,隨後成為了堅定的共產主義者。
1936年1月8日,他來到67軍指揮部所在地洛川,先後見到了軍長王以哲和張學良。隨後他帶着張學良想要直接商談的消息回到了延安。
1936年2月28日,楊虎城與紅軍達成和解的第二天,中共「特工之王」李克農與王以哲也在洛川達成合作的具體協定。
至此三股力量終於擰成了一股繩,抗日大計迎來了希望,而蔣介石使他們各自瓦解的陰謀也宣告破產。
一個多月後,雙方又先後在膚施(即延安)、洛川舉行會談,周恩來、張學良、楊虎城等均親自到場,停止內戰、逼蔣抗日等內容被落實到白紙黑字的協議書上。
這邊與共產黨的交流如火如荼,但另一邊的蔣介石卻愈發地不好對付。
原本蔣介石把張、楊塞到陝西,就抱有不可告人的陰謀,如今國民黨政府直接斷了東北軍和17路軍的補給糧餉,官兵們往往一兩個月拿不到餉錢。
補給送不來,催促進攻的電報卻是雪花一般飛到西北剿總。楊虎城、張學良先後多次勸說蔣介石聯共抗日,要麼石沉大海,要麼招致一頓責罵。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蔣介石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竟親自跑到中原各地督戰。
飛抵西安後,蔣介石嚴令張學良、楊虎城加緊作戰,並且把他的心腹胡宗南也調到了陝甘現場。
張、楊勸他聯共抗日,再一次被指着鼻子破口大罵,蔣介石威脅他們:「要麼積極剿共,要麼把東北軍調出西安,換聽我話的人來!」
在與張學良的爭吵中,蔣介石一氣之下道出了對張學良、楊虎城的打壓計劃:一個調去安徽、一個調去福建——都是蔣介石嫡系層層包圍的地方。
與張學良爭吵完,蔣介石又把王以哲叫去敲打一番:「不遵守我的命令,那就是抗命,你當個什麼軍人?你以為我不知道你有跟共產黨聯絡的電台?」
不知此時蔣介石是信口胡說還是聽到了什麼風聲,總之挨個發泄完他就拍拍屁股啟程去了洛陽。
王以哲被強令上了前線,張學良和楊虎城則在西安憂心忡忡:不管蔣介石的計劃是一時氣話還是確有其事,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兵諫圓滿解決,主角各自落幕
張學良與楊虎城最大的區別在於對蔣介石的態度上,張學良主張聯蔣抗日,而楊虎城傾向於反蔣抗日,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即便到了最後關頭,張學良仍抱有一絲希望。
10月29日,蔣介石做壽,張學良飛往洛陽拜壽,趁機再提聯共抗日,不出意外又是一頓臭罵。
11月27日,張學良向蔣介石痛陳利害,勸其聯共抗日,又被拒絕。至此,張學良才下定了「兵諫」的決心。
12月2日,張學良再次飛往洛陽,讓蔣介石釋放抗日愛國人士。但這次與以往不同,張學良已經在為兵變做準備了。
不出意料地,蔣介石想都沒想就回絕了他的要求,於是張學良順勢抱怨起來:「現在都在要求抗日,部下都管不住了,要不你親自去彈壓吧。」
對蔣介石來說,只要別提聯共抗日,什麼都好說,於是他答應了張學良。兩天後,蔣介石如約離開洛陽前往西安,後面的幾天里張、楊又數度勸說未果。
12月11日晚,蔣介石在晚宴上宣布蔣鼎文、衛立煌兩名心腹掌管西北軍政大權,中央軍取代東北軍和陝軍。按照蔣介石的設想,今晚這頓吃完,張、楊就該捲鋪蓋走人了。
當晚張、楊帶領一眾陝軍、東北軍將領集合,一場驚天大戲即將上演。
次日凌晨四點,夜色漆黑,東北軍總部衛隊第一營上校營長王玉瓚來到蔣介石入住的華清池。
華清池共有兩道警衛,裏面由蔣介石的親兵守衛,外側由東北軍負責警戒。此時外側的東北軍,正是王玉瓚的衛隊第一營,因此王玉瓚來到華清池外時,並沒有受到阻攔。
王玉瓚帶着人馬進入大門後,正趕上蔣介石的衛兵在門口巡邏,沒等衛兵開口阻攔,王玉瓚拔出槍來給了衛兵三槍,繼而下令開始行動。
隨着槍聲響起,蔣介石被驚醒,他立即意識到大事不妙,趁着雙方人馬拉扯的間隙腳底抹油溜出了房門。
但他一個人哪裡沖的出東北軍布下的天羅地網,沒過多久就在一個山洞裏被逮住了。後來蔣介石一度想要逃跑,最終也沒能躲過東北軍的看守。
被控制起來的蔣介石仍是一副色厲內荏的做派,張、楊提出的八項主張他一概回絕,但軍官去請他換個住處時,他又以為要處決他,嚇得賴在原地死活不走。
直到蔣介石的親信端納來西安勸說蔣介石,並給他捎來了宋美齡的信件後,他的態度才有所鬆動,表示可以討論條件,並更換了條件更好的住所。
自蔣介石被抓後,國民黨老巢南京同樣波詭雲譎,何應欽、劉峙、顧祝同等一批人野心勃勃。
想要直接向東北軍、17路軍開戰,間接逼死蔣介石上位,而孔祥熙、馮玉祥等則想要救出蔣介石,反對開戰。
最終各派取了個折中的方案,各路人馬保衛西安,圍而不打,使用飛機進行轟炸。宋美齡在信中請蔣介石下令停止轟炸,並暗示道:「此時南京戲中有戲。」
聽着頭頂戰機的轟鳴,蔣介石領會到了信中的含義,在監禁中指示獲釋的蔣鼎文傳出命令:停止轟炸。
軍事危機暫時解除了,接下來就該政治談判了。西安事變當天,共產黨就收到了消息,公開支持張、楊的行動。
12月17日,周恩來一行應邀抵達西安,與張、楊同為西安「三位一體」代表;南京代表宋子文於22日抵達,宋美齡也一同趕來安撫蔣介石。
23日談判開始,對於西安方面的八項主張與六項要求,南京方面基本認可,但表示需要蔣介石首肯,不久後蔣介石也同意了談判所涉內容,並主動添加了一條:改組國民黨。
24日晚上,周恩來見到了蔣介石。曾幾何時,蔣介石是中國革命的代表、黃埔軍校校長,而周恩來是他的政治部主任。
如今物是人非,蔣介石仍開口就是:「恩來,你是我的部下,得聽我命令。」話中既有對老友到來的欣喜,也夾雜着對軍事政變的不滿。
不論怎樣,蔣介石終歸認真聽取了中共的訴求,他當眾表示:「在此之前發生內戰,你們負責;從今往後發生內戰,由我負責,今後絕不內戰。我有錯,我承認,你們有錯,你們也須承認。」
此外他還向周恩來作出承諾:「今後你可以來南京直接談判。」
就這樣,困擾全國上下十年的內亂問題一夜之間得以解決,各派放下爭端,將槍口一致對外,這是西安事變最偉大的意義。
到這裡,只剩下一個問題:蔣介石的去留。
將蔣介石處死是下下策,早年的革命形象是蔣介石最大的政治資本,彼時他仍被多數人視為國家領袖。有他在,更利於團結各方力量。
放是一定要放,但誰都拿不准他重獲自由後能否兌現諾言,是否會懷恨在心。
為這件事,張學良和楊虎城爆發了激烈的爭吵。楊虎城認為即使要放走,也必須讓蔣介石作出紙面承諾。
但相比起來張學良與蔣介石打交道更多,他知道蔣介石一旦發起狠來,任何承諾都會拋諸腦後,一紙約定根本無法限制他。
從蔣介石時候的報復來看,區區紙面承諾確實起不到任何效果。關於聯共抗日,他確實遵守了,但對參與事變的人他一個也沒放過。
25日下午3點,張學良怕夜長夢多,帶着蔣介石夫婦一同前往機場,飛赴南京。等周恩來聞訓趕去送別時,飛機已經起飛。
張學良這番急匆匆地送蔣介石回南京,不僅是擔心蔣介石的安全,他還要自己攬下西安事變的全部責任。
飛機降落南京後,張學良留下一句「此來待罪,一切唯中央與委座之命是從。」就被送到了軍事法庭。
蔣介石一面假惺惺地呼籲從輕發落張學良,一面謀劃好了對他的懲罰。1937年元旦,張學良被判處十年監禁,隨後又因蔣介石的求情,十年監禁被免除,改為「嚴加管束」。
看起來張學良被免罪了,實際上「嚴加管束」意味着一輩子的軟禁。
另一頭的楊虎城也沒有逃過報復。由於東北軍各部名義上歸17路軍管轄,張學良走後,他一時間成為17路軍和東北軍的共同統帥。
但沒過多久,東北軍分成兩派,自相攻伐,王以哲也在衝突中殞命,東北軍自此消亡。
1937年4月,楊虎城被安排前往歐美「考察」。相比張學良被終生監禁,他的命運本來要好得多。但七七事變後,作為愛國將領,他想回國參加抗日戰爭。
12月2日,楊虎城抵達南昌。按戴笠提供的消息,蔣介石將在這裡接見他。然而蔣介石沒等來,楊虎城卻發現自己和部下都被禁止私自出門了。從那時起,他也遭到了監禁。
1949年9月,蔣介石政權的失敗已成定局,逃往台灣前,蔣介石決定處死楊虎城。
9月2日,中統特務周養浩告訴楊虎城,委員長要把他帶去台灣,楊虎城信以為真,跟着周養浩去到重慶中美合作所等待轉移。
楊虎城父子進入不同的房間後,早埋伏好的毛人鳳指揮特務衝出來,將楊虎城父子全部刺死,之後又用腐蝕性液體見他們燒得面目全非。
而除了楊虎城一家,楊虎城的隨行人員和助理宋綺雲一家也全部受牽連而死。宋綺雲的孩子,就是著名的小蘿蔔頭。
1956年蔣介石曾派人向張學良詢問西安事變他與楊虎城誰是主謀,張學良回答:「楊虎城乃受學良牽累,彼不過陪襯而已。」
然而到了90年代,張學良晚年被釋放後,當人們向他詢問當年故事時,張學良卻說:「楊虎城才是主角。」
張學良的答案自相矛盾,難道晚年的張學良老糊塗了嗎?
其實很好理解,當年蔣介石問他,是要定下西安事變的責任人,張學良連楊虎城的生死都還不能確定,他要把罪責攬到自己身上。
而90年代,人們想知道的是誰對歷史發展作出的貢獻更大,出於革命友情,張學良更想讓人了解楊虎城。
平心而論,西安事變中,東北軍活捉蔣介石的直接指揮官,並且由於他的政治威信相對更高,事變中的談判和對外發聲多是由他出面的。
但張、楊早年與共產黨的聯絡都是靠楊虎城進行的,張學良也因楊虎城與共產黨結緣。12日凌晨行動當天。
東北軍控制蔣介石的同時,17路軍也在楊虎城的指揮下捉拿了蔣鼎文、衛立煌、陳誠等一大批國民黨大員。
兩人通力協作,才有了西安事變,其中到底誰出力多一點無法分曉,也並不重要。
不僅張、楊,周恩來、王以哲、王玉瓚等每一位在事變中發揮積極作用的人,都值得後人讚揚。
逝者已矣,先輩為制止內戰、抵禦外辱奮不顧身的精神才是應該被銘記的。
參考資料:
佚名.紅二十五軍與楊虎城的歷史恩怨[EB/OL].西北革命歷史網, 2016-11-10.
鹿鍾麟.西安事變丨蔣介石幕後操控 張學良南京受審[EB/OL].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官方網站,2019-12-11.
史述生.史海:張學良是如何從「剿共」轉向聯共的?[N].人民政協報,2010-06-24.
陝西省漢中市委黨史研究室.【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楊虎城與紅四方面軍的《漢中密約》——講述川陝蘇區100個紅色經典故事(22)[N].巴中日報,2022-11-05.
曹晉傑.「西安事變」真相如何?「捉蔣」主將原是王玉瓚[N].北京日報,200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