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周總理)
看過1956年發生的一切就懂了。
今日蘇伊士運河屬於埃及大家都知道。
但歷史上,這個勾連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衝,卻是屬於英、法兩國的。
單過境費收入就讓埃及悲憤無比。
埃及領土上的運河,卻成了西方人的奶牛,士可忍孰不可忍!
在這不能忍的狀況下,1954年出任埃及總理的納賽爾,開始訴求收回運河主權。
這狀況讓英法非常不滿,就暗中慫恿以色列在1955年2月突襲了埃及加沙地帶。
為了抵抗以色列入侵,納賽爾派人分別向英、法、美三國求購軍火。
這事就是英法弄得,他們當然不安好心!
英國首相艾登見到埃及人後:說了堆有的沒的,就直接將埃及人拒之門外。
法國總理摩勒眼見有落井下石機會說:法國可以給武器啊,但埃及要修改對法政策,談談蘇伊士運河問題。
這就讓納賽爾不忿了,轉而找美國幫助。
美國也有獨佔蘇伊士運河心思,早年間就拉攏過納賽爾,指望弄個「中東防禦組織」搞中東版北約,卻被納賽爾拒絕。
(納賽爾)
一看納賽爾要武器,美國冷笑連連,提了埃及接受不了的要求。
納賽爾三面受挫,就想起了萬隆會議上見過的周總理:那個和藹可親,訴求第三世界團結的中國,能不能求助一下?
隨後納賽爾向新中國提了購買軍火請求。
可新中國成立才五年,剛打完抗美援朝,也有心無力啊,周總理就坦率的跟納賽爾表達了,「新中國剛成立不久,暫時無法滿足埃及軍火進口要求的意思。」並建議埃及人去問問蘇聯。
這建議讓埃及人看到了轉機,也讓蘇聯看到了機會。
(赫魯曉夫)
是啊,美國不對盤,英法心懷鬼胎,蘇聯會不會好點!
事情果然比較順利,埃及跟蘇聯達成了「棉花換武器」協議,經捷克斯洛伐克的手,進口了價值4億美元的軍火:包括300多輛坦克,250架米格15戰鬥機和轟炸機,還有自行門火炮100門,以及大量武器彈藥。
這就讓美國慌了,他們害怕蘇聯順勢跟埃及聯手,影響自己的中東大戰略,就勸納賽爾放棄購買蘇聯軍火。
美國的建議納賽爾沒有答應,反而找到友好的新中國,訴求建交。
可埃及人卻扭捏的不想跟台灣當局斷交,這原則性問題,讓周總理決定以退為進處理埃及外交。
事後看,以退為進很高明,隨着埃及跟西方列強和以色列關係緊張,1956年5月埃及宣布斷絕跟台灣外交關係,轉而跟新中國建交,也讓中國的中東外交迎來突破。
(周總理)
美國一看如此,氣的火冒三丈。
就在他們籌謀報復時,納賽爾卻在這時來找美國了:修阿斯旺大壩,需要貸款。
作為埃及的世紀工程,阿斯旺大壩總投資要10億美元,耗費巨大,埃及承擔不起,就有了找世界銀行貸款的念頭。
眼見埃及有求於人,主導世行的英、美認為,這是插手埃及事務的好機會。
英美都答應給貸款,也都提了附加條件。
那就是:不許購買蘇聯武器,財務監管,讓埃及跟以色列媾和。
這些納賽爾沒答應,轉頭就跟蘇聯談貸。
一看納賽爾油鹽不進,害怕埃及將中東國家全弄成蘇聯盟友的美國人糾結了,給還是不給是個問題啊?
(今日大壩)
糾結之後,美國人選擇攤牌。
1956年7月19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會見埃及駐美大使時,高調宣布拒絕貸款,西方國家也紛紛跟進,暫停了資金援助。
這狀況讓納賽爾正告英、美說:你們永遠不能對埃及發號施令。
局勢急轉直下,納賽爾也在1956年7月26日下午幹了件震驚世界的事。
那天下午,他面對亞歷山大城解放廣場上的25萬民眾,宣誓說:蘇伊士運河是由埃及人的靈魂、頭顱,鮮血和屍骨築成的。今天運河歸還埃及,我們不再需要到華盛頓、倫敦、莫斯科乞求錢了。
埃及宣布收回運河主權,用運河過境費支付阿斯旺水壩的造價,納賽爾也成了埃及英雄,阿拉伯英雄。
一石激起千層浪,收回運河決定傳遍世界後,英、法怒不可遏,美國震驚無比。
至於中國,周總理在8月4日宣布:中國完全支持埃及把蘇伊士運河國有化,埃及政府已經保證了蘇伊士運河的自由通航,如果英、法對此還有所懷疑,那就應該通過協商求得解決,任何武力干涉的行動一定會遭到亞非和全世界人民的反對,是一定要失敗的。
(埃及人歡欣鼓舞)
中國的鼎力支持埃及人聽到了!可西方列強會甘心嗎?當然不會。
美、英、法三國隨後發表聯合聲明,「將航行自由和埃及國有化運河混淆到一起,目的就是維持西方列強在埃及的特權。
英、法兩國認為,失去了蘇伊士運河,他們的殖民體系就有被衝垮危險。
美國人也擔心,埃及舉動會刺激巴拿馬政府,讓他們收回巴拿馬運河。
於是,英法的干涉就成了必然!
英國首相艾登和法國總理摩勒決定出兵埃及,臨出兵時還要求美國入伙。
可英、法、美關係雖好美國卻另有打算。
這打算就是不跟隨英法行動,只強調蘇伊士運河的「國際性質」,主張將運河交給國際共管。
(中東戰略)
為何美國人要這麼想?也存了一石三鳥心思!
首先:可以斷絕埃及收回運河企圖,打壓阿拉伯世界復興。
其次:可以排斥打壓英、法兩國在中東的殖民勢力。
最後:美國早就對英法殖民地窺伺已久,不拆掉殖民地,如何壯大自己?蘇伊士運河歸屬,就是拆掉英法殖民帝國的頭炮。
美國一石三鳥之計讓利益相關方都怒了。
英、法抵制美國,納賽爾更是直言:難道在獨立和不獨立之間能夠折衷解決嗎?
所以國家都不鳥美國,可美國人並不急。
反而繼續拱火,在英法詢問出兵埃及美國態度時,美國用默認讓英法放心。
一看如此,英法立馬聯絡以色列進攻。
有大國幫忙,以色列當然求之不得,三方一拍即合,但是卻各有算計。
英法希望鼓動以色列進攻,利用以色列收回運河,再以調停為名出面佔便宜。
以色列想法是讓英法進攻自己佔便宜。
三國爭吵不休時,看熱鬧的美國出手了。
他們一改對英法默認態度,警告說:即使成功佔領運河,英、法也將陷入令人沮喪的游擊戰中。還會招致埃及封鎖運河,破壞波斯灣石油輸入線路,讓歐洲遇到嚴重的石油匱乏。
說完這,美國還提醒英法:別指望美國會在這類冒險行動中支持它們。
從默認到勸阻,美國舉動可謂很有意思!
(埃及英雄)
拱火的方式,除了慫恿,或許還有欲擒故縱,這就是欲擒故縱啊。
在美國欲擒故縱下,英法準備進攻,埃及局勢危險。
一看埃及處境微妙,毛主席還在會見埃及大使時,提醒納賽爾注意安全。
周總理9月19日晚招待埃及駐華大使拉加卜時,也表達了:「對任何侵犯埃及主權和對於埃及實行武裝干涉的行動,中國人民都不能置若罔聞。」的態度。
蘇聯也多次警告英法別輕舉妄動!
誰曾想,英法卻頭腦發熱。
在無數大國警告中,指使以色列於1956年10月29發起進攻,佔領了整個西奈半島。
配合以色列軍行動的英法聯軍,也在11月5日進攻蘇伊士運河重鎮塞得港。
埃及形勢風起雲湧,震驚了世界。
眼見事態越來越糟,致力於將運河問題國際化的美國人,又玩起了兩面派手法。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致電艾登(英國)和摩勒(法國)說:別對埃及使用武力,給聯合國一次處理蘇伊士運河危機的機會。
隨後美國在聯合國提案說:要求以色列和埃及停止戰鬥,要求以色列撤退到休戰協定規定的界線,還要求聯合國會員國行動克制,不要進行干預。
(列強分裂)
鐵板一塊的西方列強,在這件事上發生了公開矛盾。
英法兩國用首次行使否決權方式,否定了美國提案。蘇聯一看,也弄了個類似提案,結果也被英法給否了。
接連否決提案後,聯合國沒撤了。
英法態度堅決,讓早就指望火中取栗的美國,在同年11月1日的聯大會議上,別有用心的說:美國覺得自己不能同意這三個國家的行動(英、法、以),雖然我們同它們有着密切的關係、深厚的友誼,欽佩和尊敬他們。而其中有兩個國家還是我們最老的、最受信任的和最可靠的盟國。
說完後,就提出了自己的六點方案!
這話言外之意就是:英法不聽話,會破壞美國獨霸中東的計劃,現在我給你們一個選擇的機會,接受六點方案。
第一:戰爭各方立即停火,並停止運送軍隊和武器進入該地區;
第二:一切武裝部隊撤至休戰規定的界線 (1949年阿以休戰線),並停止襲擊活動;
第三:聯合國成員國不再把軍事物資輸入戰區。
第四:在停火後,分步驟重新開放蘇伊士運河。
第五:由聯合國秘書長報告決議遵守情況。
第六:聯合國大會繼續舉行緊急會議,直至決議得到遵守為止。
提案不涉及五常否決權,因此順利通過。
但通過是通過了,英、法卻就是不從。
至於蘇聯,雖然表達了支持埃及的態度,實質上的行動卻沒多少。
後續,在看到中國堅定支持和美國不斷施壓後才轉變態度,在11月5日給英、法、以三國的照會中說:蘇聯對英、法、以色列侵略埃及決不能置之不理,「決心使用武力粉碎侵略者,恢復中東的和平」。
(強硬的赫魯曉夫)
蘇聯一反常態的公然威脅,讓暗中操控時局的美國擔憂了。
他們害怕蘇聯藉機擴大在中東的影響力。
就說蘇聯的建議不可想像,違反了聯合國憲章,還警告蘇聯,反對武力干涉在埃及的任何行動「決不是隨便說說而已。」
就此,英法對埃及的侵略,反而成了美蘇在中東擴大影響力的爭鋒。
對美國而言,遏制蘇聯在中東影響力,削弱英法在中東勢力範圍,順帶豎立自己的和平形象,就是戰略目標。
對蘇聯而言,如果能用支持埃及,讓阿拉伯世界成為朋友和夥伴,順利進入中東,就是勝利。
最後兩大強國,不約而同的將鬥爭目標指向英法。
(美元的威力)
這其中來自美國的壓力,比蘇聯的軍事威脅更大。
英法兩國的經濟狀況,有求於美國的現狀,讓他們投鼠忌器。
就連英國首相艾登都說,發動戰爭:有可能使英國整個經濟遭到毀滅,英國形勢極其危險。
這點也有數據為證:危機發生後英國的美元儲備就開始下降,9月降了5700萬美元,10月降了8400萬美元,11月因為石油恐慌加劇,又降了2.79億美元。
財政困境讓英國焦頭爛額,暈頭轉向,居然尋思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取美元,填補戰爭經費。!
這意味着啥?答案是找美國幫忙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聯合國成立的一個專門機構,參加的成員國都在那裡等比例的美元做不時之需,在關鍵時刻,可以通過請求3到5年短期貸款方式緩解困境。
但這需要正當理由,也需要美國人點頭。
以擴充軍費為名,訴求貸款?美國人一口否決了貸款要求。
(黃金儲備)
想想就理解,美國可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大股東,當然不會答應。
英國這時去求助,當然是敗興而歸!
雖然沒有貸款,可英法兩國依舊堅持在埃及的強硬立場。
這讓美國起了落井下石的心思。
美國明白,歐洲所需要的石油幾乎都來自中東(73%),其中有一半都要通過蘇伊士運河運輸,因為戰爭英法兩國都陷入了能源危機,冬天來臨時也開始弄石油配合制了,國內人心惶惶,反戰聲迭起。
於是美國就加緊擠兌英鎊。
這擠兌來擠兌去,弄的英國黃金儲備不斷縮水,一周就下降了1億英鎊,弄的首相艾登位置不穩。
這時蘇聯的態度也越來越強硬,美國又在亞非國家弄的撤軍議案中投下贊成票。
美國的徹底背叛和落井下石,讓艾登只得同意停戰,並在給法國總理的信中表達了:「萬般元奈,進退維谷,眾叛親離,無法再支撐下去了」的意思。
法國一看英國撤了,也只能選擇撤退,至於以色列,也在蘇聯「是否希望以國家方式存在」的威脅下撤兵了。
悲催的艾登和摩勒,不久後被轟下台。
(悲催的英法政客)
就此運河危機塵埃落定。
這其中最讓人玩味的事就是:中、美、蘇三國,居然一致反對英法侵略埃及。
納賽爾也因為危機中的突出表現,背靠美、蘇、中,成了埃及英雄,阿拉伯帶頭大哥!
那麼這一場衝突,真相到底為何列?
頭號帝國主義國家美國,為何要英、法?
毛主席的這句話可謂鞭辟入裡:這個偷東西的賊從來沒有被人逮住過, 1956年在蘇伊士運河,我們逮住了英國、法國。那時美國裝好人,它裝成愛好和平的。(1958年10月 2日接見蘇聯和東歐國家及蒙古軍事代表團時所言)
今天在看這句話,依舊振聾發聵。
因為俄烏衝突中的美國不也是這麼乾的嗎?他們賣軍火,鼓動戰爭,裝好人,擴大戰爭,然後在戰爭中賺盡自己的利益。
曾經的美國人裝好人,現在也是,只是用心比當時更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