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給你小心心]
1974年4月19日,傅作義因病逝世,享年79歲。
提及傅作義,就不得不提當年北平和平解放的偉大一幕。
傅作義
1949年1月22日,一封關於《關於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議》的公告正式發出,傅作義的部隊撤離北平。解放軍在不費一兵一卒、沒有犧牲的情況下正式進駐北平,北平百姓夾道歡迎。
隨後,傅作義轉變陣營,為共產黨效力,不論是促進綏遠和平解放,還是參加抗美援朝,他都作出了表率。
投靠共產黨、促使北平和平解放是傅作義做過最正確的一件事。只不過,到他去世都不知道身邊一直重用的人,竟是共產黨隱蔽戰線中的一員,若不是這個人一直苦口婆心地勸說,他也不會斬釘截鐵地選擇放棄投靠蔣介石,這個人就是他的貼身秘書——閻又文。
閻又文
閻又文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為時局的扭轉做了哪些貢獻呢?
時隔多年,恢復上線
1946年的一天,閻又文遇見了一個怪事。
十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內,由於同仁薛啟祿的引薦,一個面生的皮貨商自稱叫張治公,見到時任國民黨第十二戰區政治部副主任閻又文就激動地詢問他弟弟的下落。
正在看報紙的閻又文頓了一下,放低手中的報紙,瞥向張治公,毫無表情地淡淡說道:「我不認識你口中的弟弟,更不知道這個人」。張治公眼看問不出個什麼,躊躇了半會只得先行退下。
本以為此事就告一段落了,沒想到閻又文又見到了張治公第二面。只不過這第二面是張治公硬闖進來的。
閻又文府上。
「勞煩幾位衛兵,我要見閻長官」張治公手裡提着買來的點心,可見誠意十足。
「不行,閻長官豈是你要見就見的?」衛兵不甘下風,堅守崗位職責。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但張治公知道他必須要見到閻又文!突然,張治公看到正在院子里掃地的老婦人,靈機一動,心酸地大聲喊道:「就讓我見見閻長官吧,我母親為了能找到弟弟眼睛都快哭瞎了,作為兄長,我一定得找到弟弟啊」!
張治公
老婦人在一旁聽着於心不忍,便對門外說道:「讓他進來吧,又文還在吃飯,等他吃罷我便引你去見」。
老婦人其實是閻又文的母親,她都發話了,衛兵們也不敢抵抗,就放張治公進來了。
張治公對着老婦人連聲道謝。
閻又文前腳剛吃完飯,後腳就看到張治公出現在了眼前。
再見張治公,閻又文有些驚訝,不知道他還會再找到府上,難道是上次給他的答覆不夠明確嗎?還沒等閻又文開口發問,張治公便拋出三問。
「你是閻又文沒錯吧」?
「你是山西榮河人吧」?
「是山西大學畢業的嗎」?
一連三問,閻又文一邊點頭,一邊又頻頻皺起眉頭。為何一名陌生人會問他個人的事情,而不是他弟弟的事了呢?
正在閻又文不解之際,只見張治公激動地說:「閻又文同志,我是從延安方面黨中央派過來與你聯繫的啊」!
黨中央?閻又文聽到這幾個字後,兩眼如放光芒般盯着張治公,高興不已:「你是黨中央派來的?太好了,我可算是盼到這一天了」!
為什麼說是盼呢?這其中又發生了什麼事呢?
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的召開,宣布調整策略,選擇將矛頭從日軍轉移至共產黨。隨後,位於全國的國民黨全面開始行動,製造了一系列事件限制共產黨。一時間,兩黨關係迅速降到冰點。
為此,蔣介石還因為共產黨的緣故專門批評了閻又文的上司傅作義一頓。起因呢,是因為傅作義沒有按照上級指揮,依舊與共產黨來往。
傅作義
1939年5月,傅作義為更好地進行抗日活動,在百川堡舉辦了一場「抗戰建國討論會」,相關的輪訓中不光包括了國民黨的一些幹部,還有一部分共產黨員和無黨派人士。
不得不說,傅作義的這個舉動為後續輸出強大的武裝力量有重要作用。可是,他取得的成績在蔣介石看來就是大逆不道,完全不符合國民黨制定的方針,於是上頭派人盯着傅作義,要他清走身邊的共產黨。
抗日,是傅作義作為一名愛國人士的主張,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他並沒有向其他國民黨人士對共產黨出手,而是回電蔣介石:他們是我想毛主席請來的,所以得把他們安全送回去才行。就這樣共產黨員回到了延安。
由於事出突然,黨組織根本來不及聯絡閻又文,商議之後跟誰、怎麼聯繫。就這樣,閻又文像是斷了線的風箏,只能自己琢磨着過河,想着只要身份沒有暴露,那麼一定就有機會再聯繫到黨組織。
可是,這一等,就差不多七年過去了。
1945年8月,王玉接到上級命令,令他前去尋找失聯將近七年的地下黨員閻又文。
王玉在執行任務的路上就在想:七年,花開花落,春去冬來,物是人非也是常事。閻又文是否能堅定信念,繼續為黨所用。
這個問題,王玉想了很久,都沒有答案,只有接觸以後,這個問題似乎才能落下定論,而他自身的安全問題,也會根據答案有不同的結果。
於是,王玉化名成張治公,裝扮成一個皮貨商掩人耳目,接着又沿路四處打探。功夫不負有心人,王玉在飯館吃飯時,偶遇了一位傅作義的部下薛啟祿,王玉趕緊跟薛啟祿熟絡起來,並通過他的引薦,順利與閻又文相見。只不過當時礙於周圍的旁人,無法直說,只好隨後又找機會單獨與閻又文碰面。
雖然,閻又文表現得像是久等組織的回歸,不過還有待繼續觀察。
屢次立功,功績突出
其實,閻又文能跟組織重新聯繫上所表露的高興並不是假的。
七七事變爆發之時,正是閻又文上大學的時候。看到外國用可恨的嘴臉欺凌我方百姓和領土,青年的血氣方剛激勵着閻又文走上了救國之路。
在山西大學求學並參加革命活動時期的閻又文(左一)
原本,閻又文是要去延安投靠共產黨的,結果在半道上碰見傅作義的團隊正在招新,為了解決溫飽問題,他決定先藉機投靠到此處,後輾轉來到了延安,可是延安的一名同志鼓勵他留在傅作義部里,畢竟傅作義也是名抗日愛國將領,跟隨他做的也是相同的事業。
前期,傅作義與共產黨走動密切,閻又文接觸了很多有關黨的內容和思想。在經過系統的培訓後,閻又文以優異成績畢業,傅作義非常看重他,命他為35軍任團政治主任。
1938年9月,中共特派員潘紀文與閻又文密談,他決定秘密加入共產黨,做一名隱蔽工作者。誰知還沒為組織效力多久,便與組織失去了聯繫。
然而,謹記組織紀律的閻又文未曾有一刻想背叛組織。在無法取得聯繫的日子裏,他始終保持初心,力爭上遊,靠着出色的文筆和可靠的辦事風格逐漸贏得傅作義的信任,成為傅作義身邊的機要秘書。同時也等來組織的同志前來回合對接。
此次,王玉來找閻又文是要來傳達上級的指示的。
由於閻又文身份特殊,已經是傅作義身旁的機要秘書,因此,他的身份需要格外注意不被暴露。所以,閻又文只能單線聯繫特定的上級,這也就是說,只會有極少數人知道他真實的身份。
閻又文與夫人丁宴秋
此外,閻又文因其便利的身份,可以探得傅作義部里真實的實力,通過傅作義還可以看出國民黨的戰略動向,還有重要的一點是,注意傅作義和蔣介石之間的微妙關係。
對於傅作義在抗日中的積極表現,中央領導還是十分認可的。可抗日結束,內戰一觸即發,如果傅作義能為黨所用,正是黨喜於看見的,不過,前期還是有很多工作需要做,這也是給閻又文指示工作的原因。
閻又文牢記使命,沉寂多年的他終於開始再次正式營業起來。
首先,重中之重就是先將王玉安頓好,才能方便二人的聯繫和情報傳遞工作的順利進行。
王玉是老同志,自然知道身份需要包裝好才不會顯出破綻,於是就跟包頭的幾個商人合開了家做皮貨生意的貨棧,也符合之前他自曝的身份。
一切安排就緒,就等閻又文傳遞出有用的情報,彙報給上級領導。
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內戰。9月,傅作義率隊大舉進攻張家口,綏東戰役一戰,不僅傅作義被要求正面對抗共產黨,就連閻又文也被迫看到同仁自相殘殺的局面。
綏東戰役以傅作義的節節勝利,最後拿下張家口以結束。一時間,蔣介石大為高興,大手一揮命他為華北「剿總」。
綏遠起義後閻又文(右)與董其武合影
1946年7月,傅作義在集寧戰役勝利後找來閻又文,要求他寫一篇致毛主席的公開信,表明傅作義此時的態度和立場。
信中寫道:只要毛先生參加政府,若你不嫌棄的話,我自願當毛先生部下,當一個最低級的職員,且絕對忠實地服從你。
1946年9月20日,《致毛澤東的公開電》刊登在《奮鬥日報》,隨後便引起轟動,在共產黨和國民黨內部瘋狂轉載。凡是看到信中內容的共產黨無不被閻又文犀利的文筆所憤怒,所有共產黨都打起精神來,不願再看到敵人的勝利,而執筆人閻又文更是引起了憤恨。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閻又文在執筆之前曾幾度躊躇,還找到王玉出主意。消息傳到周總理那裡,毛主席和周總理都支持閻又文寫,而且要寫得「相當過分」,所以才會有振奮黨內的《致毛澤東的公開電》誕生。
1948年5月,為了加速解放進程,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應運而生,李克農派王玉緊急聯繫閻又文,以最短的時間摸清華北「剿總」傅作義的情況以及軍事部署的詳細情況,看是否能將傅作義說服,同時確保三個主戰場的勝利。
閻又文(左二)代表國民黨簽署綏遠和平協議
閻又文分析道:蔣介石與傅作義的矛盾逐漸突顯,有很大機會說服他更換陣營,原因有幾點:
第一、蔣介石當初是看中傅作義的能力,才將他招入旗下,卻也成為不了嫡系軍團,只能算是地方軍隊。但是蔣介石並不放心,始終派人密切監視傅作義,甚至還想安插特務到他的各個部門。
第二、國民黨內部腐敗不堪,全無將士應有的擔當,體會亂象的傅作義對蔣介石非常失望。
第三、在前幾次戰役中,閻又文曾多次勸說傅作義與共產黨和談,傅作義的態度幾次鬆動,但最後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實現。
因此,閻又文認為傅作義的說服工作很可能會奏效。
事實是否如閻又文的分析般?北平和平解放已說明一切。
身份未恢復,一生無悔
1948 年11月2日,遼瀋戰役大敗的蔣介石要求傅作義為他退守到南方。傅作義根本不願當蔣介石的看門狗,表露出能夠堅守住華北的強烈態度,讓蔣介石心生動搖。
蔣介石的應允,不僅避免國民黨實力的再度擴充,同時也給了黨組織機會說服傅作義。
1948年11月29日 ,平津戰役打響,並根據閻又文提供的情報決定對身處北平的傅作義部隊進行「圍而不打」、「隔而不圍」的策略,令傅作義逃也逃不走,打也打不贏。
傅作義
此時,作為傅作義信任的軍師,閻又文不斷地勸傅作義與共產黨和談,而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也是進步人士,也在積極促成和談一事。
反覆思考後,傅作義終於做出決定,派代表與解放軍談判,幾經波折後,事情終於落定。
1949年1月22日,閻又文代表傅作義宣讀了北平和平解放協議。北平得以和平解放。
1949年2月22日,毛主席在西柏坡親切接見了前來的傅作義等人,不僅表揚了傅作義的決斷,還一語雙關地表揚了閻又文寫的公開信。
1949年2月22日,閻又文(左6)隨傅作義(左4)赴西柏坡拜會毛主席與總理合影
雖然,傅作義和北平問題得以解決,但閻又文的身份並沒有立即恢復,組織命他協助處理傅作義部內的整編工作,以及輔助傅作義綏遠起義的順利進行。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再也沒有再戰爭帶來的痛苦,安居樂業成了社會主調。
之後,無仗可打的傅作義被調至水利部擔任部長,閻又文依舊在他手下工作。
1962年9月25日,閻又文去世。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身份都未解密,可是閻又文並沒計較,只是告訴家人:有事找組織。
閻又文和家人合照
1993年,王玉在參加公安系統的春節聯誼會上,提及閻又文和他的家人後,挺身而出為閻又文的子女們證明,塵封四十多年的秘事才被攤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