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在史書上可謂是有着濃厚的一筆,他先是為明朝駐守邊疆,官至寧遠總兵;後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借兵報仇;然後協助清朝剿滅農民軍,除去南明,功勛卓越;可最後卻在老年時起兵造反,兵敗功垂;吳三桂可稱一代梟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變數。
吳三桂,錦州人,祖籍南直高郵,出身於明朝抵禦清朝入侵的遼東世將家門。他的父親吳襄本是文人,由於妻子的緣故,棄筆投戎,為國效力,抵禦外賊。母親則是出身於寧遠世將祖家,舅父祖大壽、祖大弼等都是在明朝時期的遼東名將。
吳三桂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人,祖籍南直隸高郵)。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
明末期,遼東戰事頻發,滿洲的後金政權已經奪取了遼東大片土地,明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針對遼東情況採用的是「以守為戰」築造注重城市重炮防禦體系的寧錦防線,擔任守衛的明軍主力就是吳三桂的舅父祖大壽率領的祖家軍,吳襄和吳三桂就是在其舅父的帶領下守衛寧錦防線,吳三桂一共兄弟三人,當屬吳三桂才華出類拔萃,其才能甚至遠勝於其父親吳襄,明末後期遼東戰事不斷,後金急於突破寧錦防線,衝破山海關,以破明軍京師。吳三桂也就是在邊疆戰時的磨礪下逐漸的成為一名強大的將軍。
英姿初展,萬軍之下救父出圍
崇禎元年(1628年),祖大壽為征遼前鋒將軍兵駐錦州城內。
為了加強防禦,每到秋天都會分兵巡哨,以防後金軍隊對錦州城進行擄掠。有一天祖大壽安排參軍吳襄率領五百兵丁出城巡哨,進行查看。很不巧的是在錦州城外幾百里處與後金的八旗兵不期而遇,因為八旗兵用四萬,吳襄只有五百人,敵眾我寡,八旗兵藐視這五百人,圍而不殺,想着讓着五百人困在陣中,因飢餓投降,這樣就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
吳襄看到人少勢力孤單,就帶兵趕緊突圍,吳襄急切突圍撤退,但還是在距離錦州三四十里的時候被八旗軍圍困,不能突圍。
「祖帥憑城樓而望不能救,吾王爺(吳三桂)為祖甥,侍側,沙漠一望,四十裡間,見父被困,跪請祖帥救之」。
這個時候,現在的錦州總兵、吳三桂舅父祖大壽和吳三桂正站在城樓上,看到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被四萬多八旗子弟圍困,吳三桂跪求舅父祖大壽出兵救自己的父親,可是錦州守衛只有四千,如果真的派兵營救,擔心錦州失守會釀成大錯。祖大壽正在猶豫不決不知該如何是好時。
「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動?萬一失利,咎得安歸?」
吳三桂哭泣着說:「總兵不發兵,兒請率家丁死戰救父!」祖大壽似應非應地「嗯」了一聲,以為吳襄肯定是救不出來了。不料,吳三桂得令,就率二十多個家丁衝出城門,奔父而去。
後金軍正與引誘明軍出戰,見到城中閃出一支輕騎,人數不多,想着再次開陣圍困,哪知吳三桂殺敵英勇,未等後金軍作出反應,就已經殺入敵軍,吳三桂首當其衝,殺入軍中和吳襄回合,一塊帶領手下突出後金包圍圈。
這一切發生在電光火石短暫的瞬間,後金軍被突如其來的突圍營救搞得不知所措,還以為是城中祖大壽設下的誘敵之策,就沒有上前追趕吳三桂,吳三桂也就成功的營救出了父親吳襄。
吳三桂的出城救父,先是讓城中總兵祖大壽一驚,但是看到吳三桂突破重圍救父而回,英勇無敵,如入無人之境,又十分的讚歎,親率兵丁出城三里將吳三桂迎回城中。
吳三桂的這一壯舉,被人們傳頌為「忠孝」之將,他的善於騎射的高超技能、英勇殺敵的無畏精神和帶兵的策略一時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也是從此是開始吳三桂時來運轉,在軍中開始步步高升。
松錦大戰失敗告終,吳三桂未降反生,成為山海關最後一道防線
吳三桂崛起之時,也正是明朝在快速崩潰之中,明朝內部農民武裝鬥爭頻頻發生,天下群雄並起,向明朝發動戰爭。
吳三桂也是在這紛亂之中,憑藉著英勇的殺敵之勢和優秀的作戰能力,還有那得天獨厚的背後關係,六年從游擊升到參將,再升副將,由副將升到總兵,這個速度算是相當快了,吳三桂可謂是少年得志,平步青雲。二十七歲登壇拜將,已經算是當時的第一人。
「忠可炙日每逢大敵,身先士卒,剿殺虜級獨多」。
可是清朝的危險也正在靠近,此時是皇太極登上帝位,大膽變革,改國號「大清」,在崇禎十四年(1641年)初開始謀划著破寧錦防線,挺近山海關的戰略方針。
當年三月就下令統帥五萬馬步兵將錦州城四面圍困,挖深壕築垛口,準備長期圍困不戰而勝,更是密謀着圍城打援,消滅明朝邊防之力。
崇禎皇帝得知錦州被圍,果然焦急萬分,勢必要解除錦州之困,更想着派出九邊之力,十三萬大軍,一舉北上擊退清軍,還邊關安寧。
薊遼總督洪承疇帶領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朴、薊鎮總兵唐通、榆林總兵馬科、薊州總兵白廣恩、寧遠總兵吳三桂、東協總兵曹變蛟在寧遠集合北上清除清朝大軍。
要想解救錦州,北上必須先拿松山,在占乳峰山,就可以距離錦州五六里地,在和錦州之城兵力合力消滅清軍就可以了。但是洪承疇在松山和乳峰山順利拿下之時,沒有一鼓作氣解救出錦州之圍,反而害怕是清軍的埋伏,暫時駐軍松山。
還在後宮養病的皇太極聽到清軍松山、乳峰山相繼失守,拖着病體上馬舉全國之力,勢必要一舉解除山海關之守。僅僅五日,皇太極就領兵到達戰略前線,查看前沿之後做出切斷松山後路,橫截大路,深挖壕溝,阻擋糧草援軍到來,將洪承疇進行圍困。
「洪承疇身為一軍統帥,未戰心已怯懦,如何取勝?」
洪承疇率軍猶豫,接連取勝未能一鼓作氣,給了皇太極準備的時間。在皇太極切斷糧草,斷去後路的情況下又未戰先怯,不集合所有兵力與清軍死戰,而是和八大總兵商議突圍請援,八大總兵分力突圍被皇太極挨個擊破。最後只有五個總兵突出重圍,但也是損失慘重,無法在集結力量營救松山。
此時,只有吳三桂的兵力受損較少,回到寧遠城中重新集結力量,要營救自己的恩師洪承疇,明明知道前路凶多吉少,卻還是要前行。
吳三桂準備了一支四千人的隊伍,前去松山準備突擊清軍,救出洪承疇,可是在取得戰術勝利的皇太極,怎麼可能給吳三桂機會,清軍誘敵深入,吳三桂差點也折在松山,好在最後突圍殺出,再返回松山。
松錦一戰,八大總兵戰死三個,剩餘五個總兵,只有吳三桂還能不懼清兵英勇殺敵,最後的錦州城祖大壽和總督洪承疇由於兵盡糧絕先後投降清軍,錦州、松山、塔山、杏山四城相繼失陷。
只有吳三桂升任遼東總督,在寧遠堅守,這也就為何吳三桂兵敗為何還升的原因,一方面只有吳三桂在積極為解救松山、錦山做準備。二是吳三桂作戰確實勇猛。三是明廷也已經再無力支持寧錦防線的作戰。
「沖關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八,李自成統率百萬大軍自西安出發,東渡黃河,以破竹之勢,兵分兩路向北京進軍。
此時的明朝精兵良將都已經快喪失殆盡,只能寄希望於吳三桂的關寧鐵騎,緊急之下只能下旨讓吳三桂入京勤王。三月十日左右,吳三桂率領五十萬兵民組成的隊伍,向京城出發。可是等到吳三桂率軍還未抵達京師,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已經率領農民大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弔死在了煤山上,明朝滅亡了。
正在勤王路上的吳三桂得知京城淪陷,皇帝殉難,驚愕之餘,一時對於進退猶豫不決,只好掉轉軍隊暫返山海關,以觀天下變事!
事情就是這麼的巧合,吳三桂轉軍到達山海關和山海關守軍合為一處,使吳三桂的軍隊如虎添翼,如果投靠李自成,李自成則可以穩固山海關,外抵清軍,尚在襁褓中的農民軍可以得到穩固。
而吳三桂如果投降大清,引軍山海關,則大清又可以藉助迅猛之勢,擊破農民軍,取得大清佔據天下的態勢。吳三桂最終站在了歷史走向的天平上,無疑吳三桂的選擇在這時候會決定朝代的選擇。
歷史就是這麼巧合,四月份,吳三桂遇到逃出京師的吳府家人得知李自成入京扣押了自己的父親,自己心愛的陳圓圓被劉宗敏所奪,勃然大怒,大丈夫竟不能保自己家人愛人「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借軍報仇。
兩面受敵的吳三桂,對內不敵李自成,對外難擋多爾袞。陳圓圓和吳家親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質。為保全家人性命,吳答應與李自成議和,為防李自成有詐,又私下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袞求助。
四月二十日,李自成率軍要攻破山海關,可不到七天的時間就被吳三桂和清軍的聯軍打的大敗下來,吳清聯軍山海關一戰斬殺將帥十五人,殺農民兵數萬之眾,李自成害怕的要退回關中,只求固收。
李軍士氣也處於再而衰的境地,雖然拚命搏戰,最終抵擋不住清、吳兩軍的兇猛攻擊,遭到嚴重的損失,「積屍相枕,彌滿大野』。農民軍被擊敗,李自成被迫率餘眾西走。
歷史的天平被吳三桂左右,吳三桂山海關一戰,每戰都為先鋒,誓要報家國讎恨,在清軍強大後盾下,吳三桂長驅數千里,不間斷行軍,將李自成打到了山西和河北之間,才做休息回京。
吳三桂本想借兵清人,最後無可奈何之下卻變成了清人,吳三桂也因為功勛顯著,被列為清朝的異性之王「平西王」。
成為雲、貴鎮守異性藩王,鎮守雲、貴
順治五年因為清朝重滿輕漢,造就各地出現混亂,抗清之聲進入高潮,此時的大西農民軍余部孫可望、李定國等人和南明永曆政權結成統一抗清陣營,盤踞西南地區,阻擋了清軍的南下。出於清朝以漢制漢的方法,順治帝派吳三桂與三順王奉命出征西南。肩負統一清王朝全國的使命。
吳三桂成為藩王,從錦州到漢中,充分地認識到清廷,對待漢人的態度,要想在清朝能夠為自己的子孫後代造福,必須以忠勇之勢拿下封地。所以在吳三桂現在陝西和山西平叛成功,又進入四川,繼續南下瓦解永曆政權。
永曆皇帝朱由榔逃到了緬甸,最後也是沒逃過吳三桂的追殺。
吳三桂分封雲貴藩王,多虧了自己的恩師洪承疇鼎力相助,洪承疇以
「雲南尤為險遠,土司種類最多,治之非易,故前元朝用親王坐鎮,明朝以國公沐英世代守護,乞設大臣為長久鎮守,讓邊疆永遠安寧。」
於是就有了吳三桂封雲貴藩王,世襲守護的情況。
這其中還有小故事,也就暗埋了後期吳三桂起兵造反的結局。
吳三桂當時南下接連戰勝,兵至貴陽,率軍並繼續南下就可以一舉摧垮永曆政權,可就在這個時候,清政府卻讓吳三桂停止進攻,撤回漢中。
這件事情的起因還是湖南長沙出現的《傳單》布告,離間吳三桂與清軍的關係,傳到北京多爾袞和順治帝起了疑心,對一直為清政府立下汗血功勞的吳三桂現在卻不敢再用了,差一點就將吳三桂調回漢中。
也是這件事情讓吳三桂明白自己在清廷眼中怎麼都是異己,無論自己再怎麼努力,清廷還是防着吳三桂,可能也正是因為吳三桂是走投無路了才依靠清朝的緣故。所以這時候的吳三桂就已經開始對清廷不滿了,甚至向西佔據西南五省,與清廷抗衡。
朝廷撤藩政策,吳三桂起兵反抗,最後功敗垂成
撤藩的政策發生在康熙大帝的時候,康熙剛剛除去權臣鰲拜,大清政權得到穩固。可是康熙大帝的洪濤武略怎麼會止步於此。
有一天夜裡,康熙皇帝手不釋卷,當他翻開史冊,看到歷史從商州時期就有了分封制;西漢時被分封的異姓王韓信、英布、彭越,最後成了危機王朝的禍端;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由於要削弱封國的土地,以至於引起吳楚七國之亂;西晉封王,引得烽火連綿,國勢大衰,最終走向滅亡;唐代的以王封藩,安史之亂;明太祖分封二十四人,致使各王謀奪帝位,起兵為亂。此時的康熙看到前車之鑒,血的教訓,康熙帝就暗暗決心要儘早撤三藩。
可是這是的吳三桂在幹什麼,吳三桂遠離自己的家鄉奔赴南方,沒有思鄉之情,卻在雲南苦心經營、積攢財富、廣殖田產,大建宮室,大有佔有雲貴兩省與朝廷分割天下的意思。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底,吳三桂鋌而走險,殺巡撫朱國治,自號「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令部下「蓄髮,易衣冠」,起兵雲南。
所以吳三桂怎麼會讓康熙動自己為子孫後代置辦下的天下,只能和康熙一決雌雄,可是老年的吳三桂怎麼可能對抗的過康熙,康熙通過分化吳三桂反叛力量,慢慢的將吳三桂瓦解了,最後吳三桂也只是積鬱而死!
其實吳三桂不可能勝利,其原因有三:
1、吳三桂本身反叛目的就不對,只是為了守住自己在雲南置辦的天下,天下已經是大清的了,吳三桂最後的掙扎完全是徒勞的。
2、吳三桂反叛時間也不對,大清王朝已經歷經三代,天下時局已經穩定,再起反叛之心,實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3、起兵「反清復明」的口號,是吳三桂一手引清軍入關,毀滅了明朝;而且是吳三桂將最後的永曆政權瓦解,現在再站出來反清,一個如此反覆之人誰會相信。
最後寄語
吳三桂的一生就是跌宕起伏的一生,為了明朝的最後希望曾經守兵寧錦防線,由中軍升至總兵,與清軍交戰留下「明朝只有吳三桂可以一戰的」美譽。
「衝冠一怒為紅顏」成為決定歷史的關鍵人物,正是有了山海關的引軍入關,才有了後來的大清王朝。
為了能夠得到大清的認可,一舉摧毀李自成的農民軍,又剿滅南明永曆政權,貴至藩王,金戈鐵馬、叱吒風雲、鐵血一生。
可惜最後還是成為康熙大帝成就大業的一枚棋子,最終史海飄搖,鬱積而終。
曾經為了忠孝四處拼殺,也曾為了名利金戈鐵馬,最後卻是為私慾,起兵造反。歷史是公平的,有着你濃厚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