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這一年,曹操、劉備、孫權三大勢力之間的軍事行動可謂是讓人眼花繚亂。
當年三月到十一月,曹操親征漢中,張魯先逃後降,曹操據有漢中。
當年九月,還有「巴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舉巴夷、賨民來附」,曹操「於是分巴郡,以胡為巴東太守,濩為巴西太守,皆封列侯。」又名義上佔據了益州東北部的巴郡。
這相當於曹操遏住了益州勢力北出的道路,且已經佔據了益州的州郡,隨時可以威脅或直接進攻益州。
雖然後來曹操沒有聽從司馬懿、劉燁等謀臣的建議,繼續向益州腹地進攻,只留下夏侯淵、張郃、徐晃等守衛漢中,自己撤了,但對益州劉備勢力的威脅是實實在在的。
而同時期,剛剛佔據益州沒幾個月的劉備在幹嘛呢?他親率五萬大軍跑到荊州支援關羽去了。
因為孫權找佔據了益州的劉備討要南郡,被其拒絕,孫權一氣之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於是,「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準備跟孫權開戰。
恰恰這時劉備獲知曹操已經佔了漢中,嚇得趕緊跟孫權簽訂和平協議,雙方進行了「湘水劃界」,劉備率大軍回到成都,準備應對曹操一方可能的威脅。
在回成都的路上,「先主令張飛進兵宕渠,與郃等戰於瓦口,破郃等」,劉備奪回巴郡,把曹軍勢力全部趕回了漢中。
而孫權在和劉備這邊簽訂了協議,解除了荊州方向的威脅後,於當年八月就親征合肥,然後經歷了「逍遙津之戰」的大敗。
孫權雖然在合肥打了敗仗,但他早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就攻破皖城,控制了江淮南部,隨時能捲土重來,對東線曹軍的威脅依舊存在。
這或許也是曹操沒有繼續深入益州,而轉頭撤退的原因之一,因為曹操回去稍作休整後,就於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十月出兵征討孫權。
大篇幅談建安二十年時三方的軍事動向,主要因為這是曹、劉之間打響漢中之戰及曹操在漢中失敗的前奏。
曹操佔據漢中後沒有繼續給劉備壓力,劉備趕緊在荊州方向跟孫權妥協,孫權在東線給曹操壓力,讓劉備有時間布局,都關係到後來漢中之戰的成敗。
東線曹操和孫權準備大戰,西線這邊,緩了一口氣的劉備就開始了積極爭奪漢中的戰爭準備。
此時的劉備佔據益州的時間不長,理論上應該先休養生息,但漢中太重要,是進出益州的門戶,不可能一直讓曹操一方佔據着。
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必將是舉國之戰,需要動用劉備麾下幾乎全部的軍力、財力、民力等,這需要勢力範圍內絕大部分階層的支持。
劉備麾下的元老派和荊州派自然毫無問題,劉備指向哪,他們就會跟着打到哪。
原益州上層勢力中的東洲派(以從益州東邊州郡流入的士人形成利益集團而得名)也沒什麼問題,對於益州來說,他們其實也是外來者,劉備奪益州,東洲派功不可沒。
也是東洲派中的法正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正式向劉備訴說厲害,提出了奪取漢中的建議,「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
但劉備既然以益州為根基,就不能忽視益州人的想法,要想以舉國之力對抗曹操奪占漢中,益州人自然也要出力、出錢、出人。
益州人,或者說關鍵是掌控着本土大部分資源的益州士人的態度,對於劉備的支持至關重要,而劉備也獲得了他們的支持。
這裏面其實還有趙雲的一份功勞。
劉備剛剛奪占益州時,「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這些田產房屋從哪來?自然是要佔當地士人和百姓的。
是趙雲力勸劉備不要這麼干,他提醒劉備「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
趙雲的這個舉動幫助劉備收穫了相當一部分士心和民心,沒有讓劉備成為益州人痛恨的侵略者。
加上劉備積極任用益州士人、豪族,如嚴顏這樣到死都不願為劉備效力的人也不予以加害,漸漸也就收服了益州的士心、民心。
益州士人既然初步認可了劉備,對於劉備掌控下的益州的安全自然也就上心了。
早前劉備在荊州跟孫權對峙並得到曹操佔據漢中的消息後,黃權就趕緊提醒劉備:「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
而在劉備在漢中跟曹軍對峙,力有不逮並急需後方支援兵馬、錢糧時,也得到了益州士人的大力支持。
當時劉備寫信給諸葛亮,要求諸葛亮籌集兵馬錢糧支援,諸葛亮本人自然是堅決支持,但兵馬錢糧卻不是他想支持就能變出來的,還需要益州士人和百姓願意才行,不能強征。
於是,諸葛亮拿着劉備的信去找了一個人,這個人叫楊洪,是益州士人中的代表人物。
楊洪在歷史上的名氣雖然不如黃權、樵周等人響亮,但這個人是個能擺平益州各方面勢力的大能。
在《三國志》中關於他的介紹中,說他「劉璋時歷部諸郡」,他在益州轄下的很多州郡內任過官。
一般來說,這樣的人要麼就是討人嫌,在哪都干不好,只能到處遷徙為官,要麼就是某種能力極強,能和各地勢力和諧地打交道,哪裡有麻煩就派他去哪裡擺平。
史書沒有記載楊洪是討人嫌的那種人,那他大概率就是後者,否則,諸葛亮也不會拿到劉備的信後,誰也不找就找他。
顯然,楊洪能有說服大多數益州士人支持劉備的能力和方法,他本人的表態至關重要。
楊洪也沒讓諸葛亮失望,直接表態蜀中要上下一心參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楊洪的表態意味着益州本土勢力也要全部動起來,開始全力支援在漢中前線的劉備,「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這才是真正的舉國動員。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漢中之戰結束,曹操撤軍,劉備在益州各方勢力的全力支持下獲得了勝利。
劉備最後能打贏漢中之戰,不是因為軍力強過曹操,實際上把曹操耗到主動放棄漢中爭奪戰的,而要做到這一點,益州本土勢力的支持才是重中之重。
要說當時益州士人對劉備已經完全歸心也不太可能,畢竟時日尚短,他們全力支持劉備,大概還是不希望再次遭遇戰亂。
益州本土勢力自古以來就顯得比較保守,只願躲在益州享清福,益州又有成都平原可依靠,不缺少糧食,把大門一關,要多悠閑有多悠閑。
劉備奪占益州時,益州人已經經歷過一次戰亂,他們估計不想再次經歷,和劉備相處一、兩年後,覺得劉備還行,要是換了曹操,還不知道對方是個什麼秉性,萬一是個殘暴的人就麻煩了。
所以,益州士人雖然後來不是怎麼支持蜀漢集團北伐打出去,但對於保衛益州本土還是很上心的。
楊洪也說如果漢中丟了,就是「此家門之禍也」,劉備要關上這扇大門,他們是甘心情願出力。
後世宋朝仁宗時期,有個經常科舉落第的老秀才一氣之下作的那首反詩中描述的「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其實就是古代益州人的真實心情反應。
不想再次經歷戰禍,希望躲在益州好好過小日子,大概是益州士人在感激劉備的懷柔政策外,還全力支持劉備爭奪漢中的主要原因了。
劉備當然因此獲利,他想奪占漢中,對益州人來說還是守衛家園,等到蜀漢要攻出去時,益州士人就不那麼好說話了。
劉備要征討東吳時,秦泌出來反對,諸葛亮及其接班人們要北伐,樵周這樣的蜀中大佬也反對,鄧艾打到成都城下時,樵周力勸劉禪投降,到那會,他們可沒「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心態。
參考文獻:《三國志》《資治通鑒》
推薦閱讀:三國:孫策死後,孫權如何穩定江東局勢?為此砍出了哪三板斧?
三國之詐降計,東吳善用,魏國偶爾會用,為何只有蜀漢堅決棄用?
三國:孫權的忽悠和感動,感動過後繼續忽悠,魏國之臣被忽悠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