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長河裡,共有494位皇帝,其中未在位的有71位(死後被追封的),在位時期最短的只有半天,今天說說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
第十名,宋理宗趙昀,在位41年。
他本是皇族遠親,被權臣史彌遠扶上皇位,早年受挾制,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史彌遠死後便開始親政,着手改革,史稱「端平更化」,他推崇理學,聯合蒙古滅金,但晚年趙昀又沉湎於醉生夢死的荒淫生活中,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
宋理宗半身像
趙昀後因病去世,享年60歲。病重時,曾下詔徵求全國名醫為自己治病,但無人應徵。
第九名,蜀漢後主劉禪,在位41年。
央視《三國演義》——少年劉禪
劉禪是劉備之妾甘夫人所生,他登基後支持諸葛亮,拜諸葛亮為相父;姜維北伐,後期寵幸太監黃皓,致使蜀漢衰落。
蜀漢滅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比之歷史上無數為了爭權奪利而死於非命的皇帝來說,無疑幸運得多。
第八名,宋仁宗趙禎,在位42年。
趙禎彩像(清人繪)
趙禎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因此受到後世的稱讚。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
他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在位期間裁撤官吏,精兵簡政,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稱「仁宗盛治」,在他的治理下社會穩定,百姓富足,國力達到鼎盛。
但不幸的是他的三個兒子全部早夭,晚年無子,最終只得立趙宗實為皇子。
第七名,明嘉靖朱厚熜,在位45年。
朱厚熜在位早期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後期崇信道教、寵信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1542年「壬寅宮變」中幾乎死於宮女之手,此後長期不理朝政,
他也是明朝最聰明,心眼最多的皇帝,一生都在和大臣們鬥智斗勇,他沉迷道教,追求長生不老,最終因為長期服用丹藥而中毒死亡。
第六名,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5年。
唐玄宗在位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
李隆基手書
但後期沉溺酒色,寵信奸臣,加上政策的失誤,重用安祿山等外族來穩定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大唐由盛轉衰埋下了伏筆。
第五名,梁武帝蕭衍,在位47年。
梁武帝畫像
他是南梁開國皇帝,文采一流,前期十分勤政,糾正了很多前朝錯誤,但是對門閥貴族卻採取放任其發展的態度。
晚年畫像
後期沉溺佛教,548年,「侯景之亂」爆發,被囚禁於建康台城,饑渴交加中死於凈居殿。死後被密不發喪,二十六天後才被遷移到太極前殿發喪。
第四名,明萬曆朱翊鈞,在位48年。
他在執政早期時,有張居正坐鎮,商業發展迅速。
朱翊鈞棺材
後期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最後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不上朝,奏摺不批,缺官不補,導致群臣睽隔,邊防不穩,宗室劇增等問題爆發,留給後人一個爛攤子。
第三名,漢武帝劉徹,在位54年。
劉徹七歲為皇太子,十六歲便即位,他在位期間頒佈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抗擊匈奴,南征百越,開疆拓土,開闢了絲綢之路。
但他崇信方術,兼以窮兵黷武,晚年爆發巫蠱之禍。
第二名,清乾隆弘曆,也是最長壽的皇帝,在位61年。
即位前期比較勤政,平定了新疆,西南,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重視社會經濟發展,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
後期吏治逐漸腐敗,享樂之風開始盛行,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閉關鎖國,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清朝國力也從鼎盛漸漸衰落。
第一名,清康熙玄燁,在位60年。
少年康熙寫字圖
康熙因出過天花具有免疫力而被選其為繼承人,6歲登基(虛歲8歲),16歲便除螯拜,後撤三藩,統一台灣,平定準葛爾,驅逐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開創了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康熙晚年畫像
但晚年吏治敗壞,對繼承人選擇的舉棋不定釀成了九子奪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