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都是精緻利己主義者?

2022年11月01日14:01:05 歷史 1984

點睛句一:我們普通國民的精緻利己,不是今天才有的,至少從明清兩代以來,一直都是這樣。


點睛句二:我們普通國民的精緻利己,可能和明、清、民國幾百年以來延綿不斷的戰亂、內卷和飢餓記憶有關。


點睛句三:當今社會對精緻利己的正向反饋較為明顯,這是我們的國民普遍精緻利己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什麼我們都是精緻利己主義者? - 天天要聞


很多人批評當今社會,遍地都是「精緻利己主義者」,其中有人認為這個現象是最近幾十年才冒出來的,其實,這是一個錯覺。


真相是這樣的:說穿了,至少從明、清兩代以來,我們國民性的底色,一直都是「精緻利己主義」,這一點從來沒有變過


我稍微舉幾個例子說說,你就能明白,明清以來我們的先人,是多麼的「精緻利己」:


至少從明、清兩代以來,我們的古人一旦有了錢,都會娶幾房姨太太,說穿了,就是和社會上的窮人和光棍搶奪性資源,我們有史以來的富人,從來都不會考慮窮人打光棍的感受,你打光棍關我屁事,我就是要五六七八房姨太太。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的先人是非常自私的,沒有公平可言,什麼叫精緻利己?這就是。有趣的是:少數貧農通過努力發家致富之後,他們也成為了這樣的人。


至少從明、清兩代以來,地主收地租,也從來不手軟,能收你70%,絕對不收60%,能收你50%,絕對不收40%,而至於佃農一家是否能吃飽,地主絲毫不考慮。總之,你餓死關我屁事,這是古代地主的普遍底色,什麼是精緻利己?這就是。有趣的是:少數貧農通過努力發家致富變成地主之後,他們也成為了這樣的人。(註:多數地主如此,不否認有少數鄉紳有慷慨之風)


在過去的三千年里,我們的祖先早就有人想明白了:地球是圓的,這些賢明之士的名單很長,舉幾個例子:曾子張衡趙友欽,他們早就知道:地球是圓的,而且他們能解釋為什麼地球是圓的。可是,儘管我們的祖宗早就有少數人知道地球是圓的,然而,「地球是圓的」的學問,在歷史上,被中國人丟棄了,並沒有深入研究下去,為什麼?答案是:因為中國古代很多的「聰明人」認為: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關我屁事,研究這個,我能掙錢么?不能,既然不能掙錢,我為什麼要研究它?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們在過去三千年的歷史裏,只有技術,沒有科學,因為技術能帶來錢,而科學不能帶來錢,什麼是精緻利己?這就是精緻利己。


至少從明、清兩代以來,官場幾乎是「無官不貪」,這個無須多作解釋,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就連鼎鼎大名的抗倭英雄戚繼光,也無法獨善其身,他為了陞官,也向上司張居正行賄,他給張居正送錢,送美女(史料原文:千金姬)。且,至少從明、清兩代以來,皇帝政府的官員,決定做不做一件事,他們的決策標準,不是為百姓服務,而是「這樣做是否有利於我的仕途」,什麼叫做「精緻利己主義」?這就是。


至少從明清兩代以來,不但歷朝歷代的官老爺精緻利己,他們治下的那些百姓,其實也是精緻利己,舉個例子說,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在《親歷晚清四十五年》中記述:清末時期,他在山東賑災,饑民排隊領取救濟金,每人只能領一次,領過的人,李提摩太往TA的手心用墨水做個記號,然而,領過的人偷偷把雙手洗乾淨,又重新排隊,用這種作弊的辦法重複冒領,總之,別人餓死,我不關心,我不擇手段,也要儘可能多冒領幾份,直到作弊被識破為止,而至於什麼規矩,契約精神,對不起,沒有。什麼叫「精緻利己」?精明到極致,凡事只求利己,簡稱「精緻利己」


至少從明、清兩代以來,「路見不平一聲吼」雖然偶爾也有,但不是普遍現象,而是英雄傳奇和俠客故事。在我們真實的歷史上,日常更多的,是魯迅筆下的那群麻木的圍觀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那才是我們國民性的底色,精緻利己主義並不是新鮮事物,在歷史上,早就是這個德性,只不過,從前不叫這個名字罷了。


是的。說穿了,我們都有「精緻利己」的基因


孫中山先生在青年時代,家鄉香山縣翠亨村的父老鄉親,其實對他評價並不好,你知道為什麼嗎?首先,孫中山搗毀了村裡的「北帝廟」,其次,孫中山因為組織1895年第一次廣州起義,遭到清政府通緝。


所以,孫中山在青年時期,翠亨村的鄉親們,對他評價是不好的,他們爭先恐後地和孫中山劃清界線,生怕自己受連累


但是後來呢,國民政府把孫中山尊稱為「國父」了,翠亨村對孫中山的評價,頓時完全顛倒了過來:以前和孫中山劃清界線的那些鄉親們,現在逢人便說:國父是我們村出的偉人。


什麼是精緻利己?這就是。


我們都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歷史上的先人,是不是也一樣精緻利己,歷史上的外國人,看的清清楚楚。


舉個例子說,清末民初時期,有個美國傳教士,在中國生活了54年,他名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生卒:1845-1932),明恩溥在1899年,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叫《中國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我們看看在這本書中,明恩溥這個美國佬,是怎樣評價大清帝國的子民的:


明恩溥評大清國民一則:清帝國的國民,對別人的苦難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只要看婦女、兒童、兒媳婦的悲慘遭遇,就明白了。


明恩溥評大清國民二則:清帝國的國民,不缺智慧,他們真正缺少的是人格和良知


明恩溥評大清國民三則:在清帝國,小攤小販充斥大街小巷,清帝國的國民,對公共資源毫不關心,把一切防範不嚴、容易搞到手的東西據為己有


明恩溥評大清國民四則:清帝國的國民,要麼沒有信仰,要麼對一切信仰都不會刨根問底,以至於什麼神都信,但也只是為了撈好處,內心深處缺乏莊嚴感。


讀到這裡,是不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是的,那就是我們的先人,他們也是精緻利己主義者,我們的身上,傳承了他們的基因,精緻利己的基因。


那麼,往深了說,我們為什麼會有「精緻利己」的基因呢?


答案是:我們的祖宗如果不「精緻利己」,早已滅亡,不會有今天的我們


說遠一點,在洞穴時代,我們的祖先,個個都是為了一塊肉,爭個你死我活,個個都是精緻利己,否則,就無法存活,基因也就無法複製下去。


說近一點,舉例說在明亡清興之際,清兵到了縣裡,村裡,各鄉各鎮,讓所有漢人剃髮,凡是不服從的,全部都殺了,說到這裡,你是不是明白了什麼?


對,我們其實都是順民的後代


不願當順民的,有氣節的,願為天下蒼生請命的,幾乎都被清兵殺絕了,剩下的,基本上都是膽怯的,怕死的,精緻利己的,無利不起早的,我們身上攜帶的,就是他們的基因,話雖難聽,事實如此,歷史的恐怖記憶,是真的可以通過基因遺傳的,我們回首看看我們的先人,再看看自己,便知:存在就是合理


但是我們要知道,在春秋戰國漢唐以前,那個時候的中國人,精神面貌是古道熱腸、俠骨丹心,和明清以來卑躬屈膝、唯利是圖、精緻利己的中國人,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會出現這個變化?我想,長期的戰亂、飢餓和內卷,可能是重要原因。


就現代中國而言,做一個精緻利己的人,更容易得到正面反饋,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拿「結婚」這個人生大事來說,中國女人在擇偶的時候,最看重的,就是中國男人的經濟能力,一個中國男人只要你經濟條件不好,那麼其他方面無論你有什麼才華、脾氣性格多麼好、人品再怎麼好,基本上很難獲得心儀女性的青睞。


反過來說也成立,一個中國男人只要經濟條件好了,那麼其他方面即使不怎麼好,也能受到異性的青睞,那麼這種事就會反過來刺激中國男人,讓男人從內心深處知道:要賺錢,要精緻,要利己,要無利不起早,否則,找對象都成問題。


據我所了解,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女人擇偶,雖然也考慮男子的經濟條件,但是,她們並不像中國女人把錢看得這麼重。


於是,中國的男人都知道,在這個社會,只有賺錢、發財、買房、買車,才能挑到心儀女性,否則,就只能挑別人挑剩的,反過來說,一個男人只要沒錢,沒房,沒車,那麼無論你這個男人再怎麼古道熱腸、再怎麼心懷天下、再怎麼為民請命,女人都不欣賞你,不但不欣賞你,而且還說你神經病,在這樣的激勵機制下,很自然地,中國男人必然就是精緻利己主義者,適者生存,既然有這樣的社會土壤,必然就會批量產生精緻利己主義者。


當然了,我們舉的男女婚戀這個例子,只是大千世界的其中一方面,其實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又何嘗不是如此?沒有錢,不但女人看不起你,親戚也看不起你,連同學都看不起你,有什麼樣的社會文化土壤,就出什麼樣的人,有果必有因,精緻利己的社會,就出精緻利己的人,大染缸,就這麼回事。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日本學者發現侵華戰爭新史料:日政府刻意隱瞞真相 鎮壓反戰聲音 - 天天要聞

日本學者發現侵華戰爭新史料:日政府刻意隱瞞真相 鎮壓反戰聲音

88年前的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本軍國主義政府為了鞏固其侵略戰爭的基礎,系統性鎮壓國內反戰聲音。近期,日本歷史研究者松野誠也發掘出一些新的歷史資料,證明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在「七七事變」之後的全面侵華戰爭期間,刻意隱瞞歷史真相,鎮壓反對侵略戰爭的聲音。 「七七事變」...
西遷甘肅: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記 - 天天要聞

西遷甘肅: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記

「路易·艾黎中國情」網上主題宣傳活動!王文元行紀之二:西遷甘肅:路易·艾黎的西行漫記1943年,路易·艾黎的西行。在山丹,他發現了一片世外桃源。
大禹都城在河南,為何遠赴甘肅治水?網友猜想破解考古懸案 - 天天要聞

大禹都城在河南,為何遠赴甘肅治水?網友猜想破解考古懸案

來源:史入人心黃河積石峽附近,考古人員的手鏟下,一件形制古樸的石制工具重見天日。經檢測,這件被淤泥包裹了四千年的工具,正是上古治水所用的「耒耜」。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河南禹州瓦店遺址,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與祭祀區正靜靜訴說著王權初立的威嚴。
明朝藩王列傳之事迹篇(四)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事迹篇(四)

蔣志格齊王榑 按《明外史本傳》:齊王榑,太祖第七子。母達定妃。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十五年(公元1382年)就藩青州。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命王率護衛及山東徐、邳諸軍從燕王北征。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復率護衛騎士出開平。
我們的1945 | 田秀琴:「共產黨是為咱百姓謀幸福的」 - 天天要聞

我們的1945 | 田秀琴:「共產黨是為咱百姓謀幸福的」

田秀琴老人16歲時繼承父親遺志,走上抗日道路。本報記者 孫穎攝「父親說,『我去引開敵人』,就再也沒回來!」96歲的田秀琴老人,回憶起83年前父親引開「掃蕩」隊伍犧牲的壯舉,依舊難掩激動。出生在一個革命大家庭里的她,16歲時選擇繼承父親遺志,
埃菲爾鐵塔,被熱彎了…… - 天天要聞

埃菲爾鐵塔,被熱彎了……

目前,歐洲多地被「熱穹頂」籠罩,高溫從地中海蔓延至英國、德國等國。截至6月30日,法國96個行政區中84個發佈橙色高溫預警,16個進入紅色警戒。酷熱使埃菲爾鐵塔鋼結構受熱膨脹,塔體短暫向受光側偏斜,夏季熱脹可位移約20公分,冬季冷縮縮回10公分,晝夜溫差下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