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1894年。因江南地區為大清王朝徵收重稅的地區,所以,當地城牆高築,時常維修。杭州也算是魚米之鄉,杭州地區夏季濕熱,陰雨綿綿,城牆遭到雨水沖刷破損嚴重。於是當地相關部門組織百姓修築城牆。
根據杭州縣誌記載,1894年涌金門發生了一件趣事。在涌金門的翻修工程中,工人挖到了一具棺槨。
要想將高大城牆修得穩固,經久耐用,那就需要夯實地基。就在工人師傅們夯實地基的時候,地面的某一處突然塌陷,影響到了施工進度。於是,現場負責的官員派人下去查看,結果發現是座墓葬。墓葬規模不大,從埋葬中棺槨等物品的腐朽程度來看,應該埋藏在地下很久了。
古墓出現,施工人員不敢貿然填埋,於是索性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將棺槨運上了地面。待到工人們將棺槨頂上的浮土掃去,棺材板上赫然出現四個大字——武松之柩。六寸見方,以凸刻貼金的方式呈現,年代極為古樸久遠。
在工人當中,有認識字的人,一眼便認出了這幾個大字。當他將這幾個大字當眾大聲讀出來時,周邊圍觀的人群都發出了陣陣驚呼。不過,不少人對武松墓葬的真實性存在很大質疑。
為了證實這是否真是武松的墓葬,工人們便通過內置的屍骨進行了簡單的推斷。在書中記載,武松是個習武之人,身材肯定要高大魁梧。眼前棺內遺骨情形果然如此。
工人們歷來敬重像武松這樣的綠林好漢,顧不上繼續探究真相,就急忙按照當時的習俗將這個棺槨重新入葬,並復原如初。
按理說,故事本該就此落下帷幕,但偏偏30年後,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又卷了進來。
原來,1924年,青幫「知名人物」杜月笙湊巧來到西湖遊玩,聽說武松墓就在此處,自然也就動了拜訪之意。結果,當他看到武松墓之後,為墳墓的破敗感到嘆息,就聯合了另兩位江湖大佬黃金榮、張嘯林共襄盛舉,合力出資將武松墓遷到來了西冷橋畔,還給武松立下了墓碑,上面寫着:「宋義士武松之墓」。
武松之墓——再度發掘
新中國成立後,隨着考古技術和知識體系的不斷完善。曾經那些沒有被確認的古墓,便成為了考古學家的首要目標。
1964年有關部門組織了考古隊伍對處於杭州西冷橋的武松墓,第二次進行了挖掘、勘探。目的就是為了確認墓穴主人的真實身份。
第一次考古學家根本沒有下墓去勘察,只是草草對棺槨本身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勘探。而這一次考古學家沒有放棄任何一處的線索。
在考古學家下墓後對內部仔細排查和勘探之後,在墓穴最深處發現了一座殘破的墓碑。而也正是此物的出現,揭開了事情背後的真相。墓碑記錄了武松的生平。
據《杭州府志》記載,北宋末年,杭州的涌金門往往聚集了不少賣藝人,而武松就是其中身材最威猛、相貌最是不凡的武者。
當時,杭州知府高權偶然聽下人說武松武藝高強,性格剛正,就主動到鬧市中邀請武松入府擔任杭州府都頭(一種官職)。
但是隨着新任知府蔡鋆的上任,杭州百姓的生活立馬便陷入到了水深火熱之中。蔡鋆依仗着其父蔡京的勢力無惡不作、魚肉百姓。
此等所作所為,徹底擊中了武松心中的逆鱗。為此武松沒有絲毫猶豫,便在心中做下了一個決定。
蔡鋆之父—蔡京
月黑風高殺人夜。這天晚上武松埋伏在蔡府門口,遠遠便看到蔡鋆所乘之轎緩緩而來。武松在旁默默等待,等蔡鋆吩咐抬轎之人離去之時。
武松從一旁閃出,朝着蔡鋆後背就是一陣猛刺。蔡鋆在去世前也向府內發出了呼救,還沒等武松離開現場就被多名護院團團包圍。
雙拳難敵四腳,武松最終被對方生擒繼而送入了衙門。蔡京得知兒子遇襲身亡的消息後,便向杭州府下達了命令。
自此武松便被衙門用了數不清的酷刑,而一代英雄最終也是承受不住日夜的折磨。以這樣一個凄慘的方式,死在了杭州府獄中。
杭州的老百姓感恩武松的高義,相繼出資為武松修墓,更有不知名的好漢奪回武松屍體,葬於墓中,以表達杭州百姓的感恩之情。
到了宋末元初,武松的事迹流傳越來越廣,不少元代雜劇還以武松為原型,創作出了《折擔兒武松打虎》等雜劇。到了元末民初,施耐庵創作了後世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武松打虎」的故事也成為了知名度極高的民間傳奇故事。
如今,西冷橋畔的武松墓成為了杭州的一個旅遊景觀,人們也銘記着這位敢於為民除害的英雄。至於武松墓里是否真的安葬的是武松,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武松早已經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我們的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