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父親的足跡第6站
平漢戰役的歷史追蹤--紀念平漢戰役77周年
文.楊川和
邯鄲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着「成語之都」的美譽,人們耳熟能詳的「胡服騎射」、「圍魏救趙」、「背水一戰」等成語出自邯鄲,切與戰事有關,遠的不說,就說近的吧。
時逢2022年11月2日是平漢戰役(又稱邯鄲戰役)勝利77周年,我們深情懷念偉大的老一輩革命家、無數英烈先驅和參加平漢戰役的將士們。
我一直有尋找平漢戰役戰場的願望,這一天,從邯鄲市出發,來到冀南新區、臨漳縣等地,尋找父親1945年10月在晉冀魯豫野戰軍第3縱隊第8旅山炮連戰士,參加平漢戰役的有關情況。雖然烽火硝煙已經散盡,但那段歷史仍記憶猶新。
一、來到馬頭鎮邯鄲起義指揮部舊址
2022年9月26日上午,秋高氣爽,陽光明媚。我和李新縣、王振海同學開車由邯鄲市主城區出發,來到冀南新區馬頭鎮政府辦公室,說明我們的來意後,冀南新區黨政辦宣傳處負責人李海嘯、馬頭鎮政府宣傳委員韓敏和馬頭鎮文化站長鬍冬良接待了我們,並引領我們來到邯鄲起義指揮部舊址——馬頭鎮中大街146號。這座建築保持了原有的風貌,坐北朝南,臨街的四合院一座平頂商貿樓,當時仿照天津的建築風格,現在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邯鄲起義指揮部舊址
馬頭鎮文化站長鬍冬良介紹說:平漢戰役又稱邯鄲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平漢鐵路邯鄲以南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毛澤東主席曾指出:「這個仗一定要打好,如果打不好,我們又要再進山,中國革命就要推遲二十年。」
王振海、楊川和、李新縣在邯鄲起義指揮部舊址前
胡東梁站長繼續介紹說:「高樹勛,國民黨第11戰區副司令兼新8軍軍長,河北省鹽山縣人,原系西北軍馮玉祥的部下。1945年10月國民黨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40軍軍長馬法五率領第30軍、第40軍和高樹勛的新8軍共4萬餘人,從新鄉沿平漢鐵路線強渡漳河,企圖搶佔我晉冀魯豫解放區首府邯鄲,進軍石家莊,與國民黨胡宗南部匯合。10月24日,新8軍佔領了馬頭鎮,高樹勛新8軍指揮部就設在這座平頂二層商貿樓里。10月24日,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第2、第3縱隊6萬餘人及10萬餘民兵,用鉗行加口袋的戰法,包圍了敵第30軍、第40軍和新8軍。劉鄧首長不急於馬上進攻,而是採用『貓盤老鼠盤軟了再吃』的辦法。10月28日對敵人進行總攻,猛烈攻擊,阻止敵軍向北進邯鄲。由於高樹勛在8月份曾給彭德懷副總司令寫過信,表示主張和平、反對內戰的愛國情懷。劉鄧首長採取軍事和政治兩手抓,在進行軍事打擊的同時,又積極開展政治爭取。對高樹勛採取圍而不打,打而不痛,只做佯攻,派王定南聯絡,促其和平起義,這是平漢戰役取得勝利的關鍵」。我們到此地回望,耳邊彷彿響起了隆隆的槍炮聲。
10月28日,我軍發起總攻,馬法五部第40軍106師被殲,要求高樹勛派兵增援,高樹勛派一個團被殲滅。這時,高樹勛部已斷糧,繼續北上打到邯鄲或退回新鄉已無可能,援軍也無望。當時已隔斷了新8軍與國民黨第40軍和第30軍的聯繫。在這種情況下,劉鄧首長派王定南、晉冀魯豫野戰軍參謀長李達冒着穿越火線危險,於10月28日親自到達馬頭鎮,在高樹勛新8軍指揮部面談,解決高樹勛等軍官家屬在徐州轉移到解放區使其團聚的擔憂,使其終於下定了起義的決心。高樹勛決定率新8軍和河北民軍共1.2萬餘人,於10月30日在馬頭鎮起義,並向全國發表通電,退出內戰,主張和平,站在人民方面來。10月31日,劉伯承、薄一波親赴馬頭鎮慰問。
高樹勛撤出戰場後,戰役態勢立即發生了轉變,我軍由阻擊改為追擊,11月2日平漢戰役勝利結束。
高樹勛在平漢戰役的關鍵時刻率部起義,功不可沒,為我軍迅速取得作戰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開創了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大部隊起義的先河。是十位最具影響的國民黨起義將領之首,在全國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
1945年11月2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賀電,電報是由毛主席親自起草:「樹勛將軍吾兄勛鑒:聞兄率部起義,反對內戰,主張和平,凡屬血氣之倫,莫不同聲擁護。特電馳賀,即頌戎綏。」
毛澤東主席親自提議,將所部改編為民主建國軍,任命高樹勛為總司令。新中國成立後,高樹勛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
毛澤東指出:「馬頭距邯鄲很近,邯鄲系歷史名城,因此可稱為邯鄲起義。」
毛主席說:「開展高樹勛運動,使大量國民黨軍隊在戰爭緊要關頭,仿照高樹勛榜樣,站到人民方面來,反對內戰、主張和平。」
1983年10月30日,河北省隆重紀念邯鄲起義38周年,鄧小平親筆題寫「邯鄲起義紀念碑」幾個大字。
楊川和在邯鄲起義紀念碑前
採訪結束時,我忍不住又一次回望了邯鄲起義指揮部舊址。只見他好似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睿智安詳地觀賞着馬頭鎮繁華的街景,彷彿在提醒人民: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需要好好珍惜。
二、來到西玉曹村平漢戰役戰場
我們在冀南新區黨政辦宣傳處負責人李海嘯的引領下,來到平漢戰役父親所在的第3縱隊第8旅的戰場:冀南新區高臾鎮西玉曹村,村黨支部書記楊俊峰接待了我們。我向他說明來意,他組織了三位本村親眼目睹1945年平漢戰役西玉曹村情況的老人:99歲的朱志老人、86歲的楊丕仁老人,83歲的楊兵鐸老人。我向老人們問好後介紹,我們一行三人是從邯鄲來的,1945年10月,我父親是西玉曹村參加過平漢戰役八路軍戰士的後人,我想了解當年西玉曹村戰鬥的情況。
楊兵鐸、朱志、楊丕仁老人及楊川和、楊俊峰
我就坐在三位老人的對面,99歲朱志老人眼珠已經很渾濁了,臉上有密密的老人斑;86歲的楊丕仁老人和藹可親,不緊不慢娓娓道來:「1945年10月30日,國民黨軍搶佔了我們西玉曹村,由於國民黨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40軍軍長馬法五的長官部設在相鄰村的前旗杆樟村,所以我們村就成為重點保衛的村,由國民黨第30軍第67師師部及第199團和200團,共2000餘人。199團曾是蔣介石的衛隊團;第200團是西北軍舊部,重武器多,善於防守,訓練有素。當時西玉曹村約有人口1300人左右,面積2.5平方公里,村的四周有一丈多高的圍牆和東、西南、西、北四個門,圍牆堅固,村的東北角有數十座磚房是全村的制高點。國民黨軍隊來了之後,首先將村裡的人都趕到村裡的廟裡關起來,不讓出來。敵人全村砍伐樹木,在村外設置鹿砦,在街道道路設置障礙,重要街口築起地堡,民房打通,房頂築有掩體,牆上射孔多達三層,整個村落構成一個異常嚴密的火力網。他們到各家搶奪糧食、雞、羊、豬、菜等一切能吃的東西及錢財都搶走了。聽說我軍是劉鄧大軍從山西來的,第3縱隊第8旅馬忠全旅長帶領,緊跟着敵人的後面將村子給包圍起來,當天晚上,解放軍就開始進攻,解放軍不緊不慢,誑敵人機槍大炮攻擊,誑敵人的子彈、炮彈。敵人在圍牆上、房頂上架起了機關槍一直的打,向城外的八路軍射擊。八路軍整夜的騷擾,不讓敵人晚上休息,消耗敵人的子彈和精力。村裡民兵配合解放軍在城牆上挖一個洞,八路軍進村搶奪敵人的機槍,並在夜間小股部隊襲擊敵人。八路軍破壞村外道路,將樹放倒擋到路上,阻止敵人突圍」。
楊川和與楊兵鐸、朱志、楊丕仁老人及楊俊峰等座談
楊兵鐸老人說:「由於敵人2000多人來到我們這個小村莊,人口激增,第二天,糧食就吃完了,村裡六口淺井的水也都喝乾了。第二天白天敵人突圍,有飛機在空中支援,被八路軍給打了回來。敵人子彈也消耗的差不多了,敵人援兵無望,他們準備再突圍。但是突圍了兩次都沒有成功」。
楊丕仁老人接著說:「住在我家裡是國民黨軍的團長,帶戲匣子(收音機)和留聲機在家裡聽戲,聽到高樹勛起義,他感到突圍無望,在家喝悶酒,聽說八路軍到了,就去城牆處散心,因心情不好,就把一個士兵槍擊了。風聲鶴唳,惶惶不可終日。據三位老人講,當時村裡屍橫遍地,在街上都得跨着走,來不及整理」。
31日,劉鄧首長採用猛虎掏心戰法,當劉鄧首長得知西玉曹村是前旗杆樟村馬法五長官部的所在地的鄰村,是殲滅馬法五的關鍵,一定要拿下敵人的指揮中樞。劉鄧首長命令:目標臨漳縣前旗杆樟村城隍廟,馬法五長官部,第1縱隊從東邊打,第2縱隊從北邊打,第3縱隊從西邊打,提出「打掉馬法五長官部,為人民立功」的響亮口號。
31日晚上,我第8旅第22團從村西主攻,1營營長帶領1連、3連兩個突擊連,以迅猛動作佔領了村西的沙丘高地,將敵人逐入村內。在村南策應的我第24團一部也很快突破了前沿,兩團迅速擴大戰果,向村內進攻。敵第67師畢竟是一隻主力師,很快就調整過來,憑藉著優勢裝備和村中工事死守硬打,並一次次地發起兇猛反擊,村西和村南,雙方拼殺空前慘烈,敵人頑強固守。
在村西陣地上,我軍1營吳副營長身先士卒,他操着一挺輕機槍向敵人猛烈掃射,身上多處負傷,仍不下火線,一直打到流盡最後一滴血。戰士們眼含熱淚,高喊着「為吳副營長報仇」的口號,用機槍和手榴彈殺退敵人多次反撲。
拂曉,在驚心動魄的機槍聲中來臨,將近一夜的鏖戰,第22團和24團分別佔領了村西高地和村南部分房屋。馬忠全旅長命令暫停進攻,清點俘虜和補給武器彈藥,抓緊時間做好晚上繼續戰鬥的準備。
11月1日晚上,馬忠全旅長命令:第22團和旅山炮連,也是父親所在的連隊,不惜一切代價堅守陣地,命令預備隊第23團投入戰鬥。第22團從村西,第23團、第24團分別從村北和村南打得異常慘烈,多次與敵人展開白刃格鬥。鏖戰10多個小時,殺傷大量敵人,整個西玉曹村槍炮聲震天,陷於一片火海之中。
這一夜,雙方打成對峙狀態,戰鬥非常激烈。
天亮前,馬忠全旅長考慮:戰鬥進入膠着狀態,當時敵人裝備好有大炮、機槍,士兵大多是老兵訓練有素。而我軍裝備差子彈少,士兵大多是新兵,強攻會造成較大傷亡。這時劉鄧首長提出採取「圍三闕一」的戰法,網開東南門,虛留生路,把敵人引誘到野外設伏,在野外消滅敵人。
楊丕仁老人接著說:「2日中午,攻擊號令發起後,各團在炮火、機槍火力的支持下勇猛衝殺,戰至17時第22團攻入村子中央,炸毀了敵第67師指揮所;第23團、第24團分別從村北、村南進入村內,與敵人展開逐屋爭奪。在3個團的凌厲攻勢下,守敵漸漸不支,只得從東南方向蜂擁而逃,逃出去一些敵人,但是沒跑多遠就被八路軍給全部殲滅了。
回想當年,父親所在的第3縱隊第8旅山炮連,從長治急行軍400多里到達磁縣西玉曹村(由於行政區劃調整,現在為冀南新區),部隊路過清漳河,河上沒有橋,只好趟水過河。當時河水齊腰深,10月中旬的河水冰涼刺骨,大家脫了衣服毫不猶豫過河。山炮1000多斤,拆卸成四大塊,兩個炮輪,一個炮筒,一個炮身,每一塊200多斤,用馬馱着或人扛着過河。過河後還要將山炮重新組裝好,讓馬拉着繼續急行軍,炮兵戰士們還要扛着炮彈和重武器過河,為行軍增加了相當大的難度。
楊小亭所在的第3縱隊第8旅行軍跨過涉縣清漳河
到達磁縣西玉曹村後,迅速進入陣地,炮兵馬上要選擇好炮兵陣地,安裝、校準大炮,隨時準備開炮。父親第一次使用四一式75毫米山炮參加組裝、觀測、校準等。作為炮手,第一次開炮打向敵人陣地,記憶非常深刻。當時炮彈非常少,每打一炮都要經過精心慎重的準備。
1945年11月1日下午,父親所在山炮班的山炮進入炮位,調試完畢,隨時準備開炮。晚上6時,指揮員命令:「開炮!」試射三發炮彈,校準後又射三發炮彈。觀察員報告:兩發打中敵人陣地,兩發落在敵陣地附近。敵人發現了我炮兵陣地,向我炮兵陣地炮擊。父親所在的山炮班馬上轉移,建立新的炮兵陣地,在新的炮兵陣地上調試校準,向敵陣地攻擊。
戰鬥打了四天三夜,通過激戰,擊斃傷敵800餘人,俘敵第67師師長李學正以下官兵1500餘人,繳獲各類炮8門、重機槍70餘挺等。
三、來到章里集村平漢戰役主戰場
在冀南新區黨政辦宣傳處負責人李海嘯、西玉曹村黨支部書記楊海峰的引領下,我們來到臨漳縣章里集鄉章里集村(原名前旗杆樟村)「平漢戰役勝利紀念館」。西玉曹村與章里集村雖然不在同一個縣,但兩村相鄰,相距5里地左右。
章里集村黨支部書記王躍志、「平漢戰役勝利紀念館」館長張子新接待了我們,我說明來意後,張子新館長介紹說:「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0月,國民黨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40軍軍長馬法五率領第30軍、第40軍和高樹勛的新8軍4萬餘人,企圖攻佔解放區首府邯鄲城,打通平漢鐵路線,搶佔解放區,搶佔我軍抗日戰爭的勝利果實。我軍採取針鋒相對,寸土不讓,殲滅來犯之敵。但由於劉鄧主力部隊還在400里以外的山西省上黨地區(現在長治市),正在進行上黨戰役,主力還不能馬上到來,當時由地方武裝遲滯敵人,馬法五節節前進,強渡漳河,佔領磁縣、臨漳等距邯鄲近在咫尺。當時馬法五的長官部就設在前旗杆樟村的城隍廟裡」。
張子新向楊川和、王躍志介紹平漢戰役
張子新館長繼續說:「10月24日,劉鄧大軍主力到達指定位置,包圍了馬法五部。28日,劉鄧大軍發起總攻,殲滅敵第40軍主力第106師,殲滅高樹勛增援的一個團,國民黨第30軍也受到重大打擊。使馬法五感到力不從心,軍心動搖,攻佔邯鄲已無望,等待救援。當聽到高樹勛戰場起義,敵兵銳減,部署出現嚴重缺口,感到恐慌和孤立,他的心理防線被徹底打破。
戰至11月1日夕陽西下,馬法五軍隊頓時潰不成軍,紛紛奪路而逃,官兵各不相顧。馬法五見敗勢已不可逆轉,也在一片混亂中於1日趁着夜色南逃。我軍設下天羅地網,11月2日我第1縱隊俘虜國民黨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40軍軍長馬法五、副軍長劉世榮等,除少數逃脫外,國民黨第30軍、第40軍之敵全部被殲,平漢戰役勝利結束。」。
平漢戰役,除爭取新8軍和河北民軍1.2萬餘人起義外,共殲敵3萬餘人,其中:俘虜馬法五以下2萬餘人。此役對遲滯國民黨軍沿平漢線北進華北,掩護八路軍各部隊向東北進軍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鄧首長在總結平漢戰役時說:平漢戰役在參戰兵力上,集中了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第2、第3縱隊主力達6萬餘人,並有後方指揮部組織30餘萬民兵、群眾直接參与擔任後勤,形成我軍在戰力上的絕對優勢,奠定了戰役勝利的基礎。兵民是勝利之本。加上高樹勛依然反對內戰,率新8軍起義,更促成戰役迅速結束和獲得徹底勝利。
我們所到採訪的村莊,他們聽說是當年解放他們村莊的八路軍後人來採訪,紛紛趕來,熱情回答問題,從他們的眼神,從他們的話語,從他們的情緒中自然流露出來:他們都對我軍的頑強作風和不打勝仗死不甘的大無畏精神無比崇敬!
西玉曹村,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村莊,它並不靠近集鎮和交通線上,人口由1945年的約1300餘人發展到現在的7000餘人,百歲以上老人1位,村裡80以上老人較多。我們採訪的三位老人儘管已是耄耋之年,但他們講話思路清晰、條理清楚、對答如流。老人的生活質量和人口壽命都顯著提高,他們都過上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父親已經去世30多年了,假如健在的話,我想來到這裡,故地重遊,回憶往事,會與老人們一起,更有說不完的共同話題。
2022年10月8日
楊川和,男,1961年生,河北省涉縣人,河北師範大學物理系畢業,曾任邯鄲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邯鄲市重點項目辦公室主任。撰寫《父親的戎馬生涯》。
圖文來源 原創作者 佛劉 清漳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