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大清國湘軍名將曾國荃攻佔太平天國的心臟天京(南京),持續14年的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大清國迎來了他的「中興」時光。此後大清國加快了洋務運動的步伐,陸續打造了北洋水師、漢陽兵工廠、江南製造總局等軍事工程。特別是在1878年收復新疆(背後是沙俄支持阿古柏的代理人戰爭)、1885年中法戰爭獲得陸戰勝利(鎮南關大捷、台灣大捷),使得大清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儼然亞洲第一強國,洋務運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大清國「復興」的道路似乎越來越順暢。
幾乎就在大清國「強勢復興」的同時,大清國的東方鄰居、西太平洋上的島國日本也開啟了現代化征程。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重新掌握國家政權,同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全面學習西方列強,走富國強兵道路。日本的改革相較大清國更加徹底,他們不但是在軍事技術層面改革,對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外交戰略都進行了全面的革新,所以收效更加明顯,日本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島國迅速崛起。
崛起後的日本將擴張目標盯上了亞歐大陸,他們制訂了三步走戰略,那便是征服朝鮮半島—滿洲(中國東北)—關內(山海關以內)的大陸擴張政策。而這三步走戰略最核心、最首要的便是征服朝鮮半島,日本必須佔領朝鮮半島這個亞歐大陸東部最重要的橋頭堡。而彼時朝鮮半島上正處於李氏朝鮮時代,李氏朝鮮是大清國最忠誠的藩屬國,大清在李氏朝鮮境內有着一定數量的駐軍。於是乎,日本開始醞釀一個大的陰謀。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軍突襲李氏朝鮮都城漢城的王宮,擊潰朝鮮守軍和中國駐軍,佔領漢城。並挾持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台攝政。7月25日日軍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朝軍艦「濟遠號」、「廣乙號」,並擊沉清軍運兵船「高升號」,1500名清軍陸軍陣亡,甲午中日戰爭正式拉開序幕。
豐島海戰後,中日兩國互相對對方宣戰,但因為日軍蓄謀已久,而大清國方面則是疲於應對,加之彼時的大清國正在準備給帝國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過生日,導致大量的國防經費尤其是海軍軍費被挪用,以致北洋水師連正常的更新換代和炮彈都不足,間接導致了後來黃海海戰的失利,而黃海海戰失利後,日軍全面掌握了黃海海面的制海權,於是更加大規模的向朝鮮半島投入陸軍兵力,朝鮮半島中日兩軍的實力天平也朝着日本方面傾斜。此後的平壤戰役,因為後勤問題清軍不得不主動撤退,在撤退途中被日軍追擊,使得清軍大敗,名將左寶貴戰死,日軍一路尾隨追擊至鴨綠江畔。
所幸在鴨綠江防線由淮軍名將聶士成防守,才遏止了日軍的攻勢。但因為制海權的喪失,日軍得以在聶士成的側後遼東半島開闢第二戰場。11月22日,日軍攻佔北洋水師的母港旅順,迫使北洋水師殘部退往山東威海的劉公島。此後日軍海陸並進,陸軍從旅順向東進攻直逼山海關,海軍則向南追擊北洋水師殘部。1895年2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此後,完全失去制海權的清軍陸軍在山海關面對日軍海陸攻勢苦苦支撐,清朝當局失去了戰鬥下去的勇氣和決心。
1895年4月17日,大清國議和全權代表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大清國賠償日本軍費2.3億兩白銀,割讓台灣及澎湖列島,並承認李氏朝鮮「獨立」(實際上就是承認朝鮮被日本佔領的事實)地位。甲午一戰把大清國最後的遮羞布撕得粉碎,30年洋務運動功虧一簣。戰後,中國的國際地位直線下降,日本則一躍進入列強陣營。西方列強開始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第一次嘗試崛起的道路被日本攔腰斬斷。16年後,來自武昌城頭的一聲槍響,統治中國267年的大清國滅亡,歷史進入民國時代。
民國時期的中國,雖然不似晚清那般愚昧,但國勢衰微的趨勢依舊無法扭轉。而甲午之後的日本就像是開了外掛一樣,國運發展隆盛,甚至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了老牌西方列強沙俄帝國。兩場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的大勝,強烈地刺激了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而其首要擴張目標便是佔據亞歐大陸最精華土地的中國。
1931年9月18日,甲午戰爭後36年,日本在中國東北的中心城市瀋陽發動「九一八」事變,長達14年的中日戰爭爆發。1945年8月15日,中國軍民在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後,終於迎來了抗戰的最終勝利,此時距離甲午戰爭正好50年,中國收復了被日本侵佔50年之久的寶島台灣。但積貧積弱的中國依舊沒有贏得各國的尊重,日本自始至終認為是被美蘇打敗而非中國人打敗,甚至作為戰勝國的中國還失去了外蒙古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大爭之世,實力說明一切,毫無道理可講。
1950年10月25日,面對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在朝鮮半島的挑釁和威脅,新中國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1951年1月4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116師、第50軍149師攻佔韓國首都漢城。距離當年清軍從漢城撤出,已是整整57年,往事不堪回首,從漢城到漢城,中國軍人用自己的生命重塑了一個國家的尊嚴。
此戰過後,世界重新認識中國,日本對中國的稱呼也從「支那」轉變為中國,中國以昂揚的姿態重回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