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氏,今天晚上,王爺要臨幸你,做好準備吧!」
宮女富察氏還沒起床,敬事房的太監就破門而入,向她下達了一個任務。
同屋住的宮女聽了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我說大清早樹上咋有喜鵲叫喚呢,原來是富察姑娘喜事臨門嘍」,一個老宮女說。
「富察姑娘,今晚去了後呀,你可要使出渾身本領,爭取把和碩寶親王迷倒」,一個年輕宮女說。
「最好懷上龍種,那才是真本事」,一個小宮女說。
「什麼喜事,還不是讓太子作踐一番,再像臭襪子一樣被拋棄,還是要老老實實、默默無聞當宮女,還不如不去呢,」另一個老宮女低聲嘆道。
「你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臨幸一次也比一輩子輪不到要好!我倒是想被拋棄,可惜沒有那命吆」,一個胖宮女感嘆說。
宮女們說得這麼熱鬧,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
這事發生在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十八,雍正帝第四子、16歲的和碩寶親王弘曆的大婚前夕。
太監通知一個叫富察氏的宮女,要承擔「試婚」任務。
什麼是試婚?
皇子的試婚,並非現在流行的「試婚」。
現代試婚,是年輕人談戀愛的時候先不辦手續,兩人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各方面都合適了再去登記,是以婚姻為目的。
皇子的試婚,則是在他結婚之前,挑選一個宮女,客串新娘的角色,讓太子熱身,好在新婚之夜當一個合格的新郎。
說到這裡肯定有人不相信,因為這種事情是無師自通的,就像一位大人物說的那樣:「是小雞和小豬一生下就會做的事」。
到處打聽一下,還有誰不會當新郎,需要提前熱身的?更何況,作為皇子,應該是飽讀詩書、絕頂聰明,還有他不會的事?再說,皇子要真是傻子,試婚也沒用。
話雖這麼說,但是皇子的婚姻大事絕對不能含糊,要當成國家大事去做。
因為封建王朝是家天下,沒有選舉程序,一個國家的行政首長是在皇帝的兒子們中間產生的,太子生育的兒子越多,選擇的餘地越大。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生育能力很差,曾經幾度出現過皇帝斷子絕孫的情況,江山不得不在最後關頭傳給皇帝的弟弟或者侄子。
比如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的時候,就因為沒有後代,不得不把江山傳給自己的堂弟,明世宗朱厚熜。
無獨有偶,天啟皇帝朱由校,也因為後繼無人,讓自己的弟弟朱由檢(崇禎皇帝)繼承皇位。
一般來說,如果皇帝有兒子,早立太子,那就可以對太子進行上崗前培訓,教他們如何治理國家,掌握帝王之術,學習厚黑,這樣就能在皇帝死後,平穩進行權力過渡。
而把皇位傳給非皇子的,基本上都是倉促選定接班人,讓權力交接出現很大的不確定性。
倉促上崗的新皇帝,無論他多麼聰明,都因為不懂帝王術,要適應很長一段時間,弄不好會會把國家弄得一團糟,甚至還有可能會丟掉江山。
所以說表面上看,皇子結婚是皇帝的家事,其實是一件國事,關係到江山社稷,因此當爹的,也就是皇帝老兒都會高度關注,當成一個政治任務來抓。
例如,在皇子大婚之前,需要挑選一個宮女先讓皇子熱身,學會如何當丈夫。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像現在的駕駛員,買了一輛新車先不能開,要到駕校先實習一段,學會了再上新車,開着上路,這樣就會避免剮蹭和交通事故。
放到皇帝這兒,就是讓宮女陪着皇子先來一次非正式結婚,這樣皇子在大婚之後,就能夠輕車熟路,儘早地為國家誕下皇嗣。
因為這個制度設計,在清朝時期,和皇子初次在一起的女人,一般都不是自己的嫡福晉,而是試婚宮女。
其實試婚制度並非大清的首創,而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專利。
司馬炎的后妃多得數不清,孩子也多得不過來,但皇后楊艷只有三個兒子:司馬軌、司馬衷、司馬柬。
司馬軌早死,因此司馬衷成了司馬炎事實上的嫡長子,按照老祖宗留下的規矩,此子被立為太子繼承皇位。
然而司馬衷生來智商低下,王夫之曾經評價他說,此人是歷史上最傻的皇帝,沒有之一("惠帝之愚,古今無匹)。
晉武帝司馬炎為了不壞祖宗規矩,就硬着頭皮把他推上了皇位。
這個太子不僅不懂政治,甚至連夫妻生活都不會做。因為他不解風情,太子妃賈南風也不跟他在一起,結婚5年肚子也沒有鼓起來,更沒有一男半女。
司馬炎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就給兒子安排了一名年齡較大,比較有耐心的宮女謝玖來「調教」他。
這一來果然有效,不久後謝玖也為他生下了一個聰明帥氣的男孩司馬遹。母以子貴,憑藉司馬衷長子母親的身份,謝玖很快就一步登天,成為司馬衷的妃子。
然而這時候賈南風心裏不爽了,她擔心謝玖鳩佔鵲巢,危及自己的地位,就在公公司馬炎跟前大鬧,把謝玖趕出後宮。
不久,司馬衷繼位,司馬遹被冊立為太子。
皇后賈南風心有不甘,與賈謐等設計謀害,將其先是廢為庶人,後來暗害(司馬遹時年二十三歲)。
從此之後,試婚宮女這一經驗被後來的皇帝借鑒。歷朝歷代的有不少皇子,在大婚前找試婚女,以便讓自己的新婚之夜更圓滿。
當然只能是部分皇子,並非全部,因為很多皇子無師自通,根本不需要教導。皇宮裡到處都是宮女,她們早把皇子教壞了(比如末代皇帝溥儀,就是讓宮女給毀掉後半生幸福的)。
而到了清朝,試婚則是普遍的現象,皇子尤其是太子大婚前,都要精心挑選一個宮女來擔任試婚角色。
既然是試婚,跟「一夜情緣」差不多,還要挑選什麼,隨機選一個不就是了?非也。試婚的宮女一定要經過政審,祖宗八代查一遍,絕對要根硬苗正,政治上不能有任何問題。
這個宮女祖上如果跟清廷有仇,試婚的那天晚上加害皇子,那該如何是好?
當然,宮女進宮的時候一般已經進行了資格審查,但是如果這位宮女人品不好,脾氣壞的話,也會把皇子嚇出毛病,像溥儀一樣,喪失生育能力,連夫妻之間的事也做不了。
所以,挑選的一定是根紅苗正,溫柔可人,還要貌美如花,不然會影響皇子的興趣。
試婚宮女扮演的是教練的角色,既然是教練,年齡肯定要比皇子要大一點,心理上更成熟。
唯一和教練不同的是,教練是會開車的人,而試婚的宮女卻不能有婚姻經歷,甚至不能有夫妻生活經歷,這是底線。
一般來說,試婚的宮女跟皇子只有一個晚上的緣分,天亮之後穿好衣服,跟皇子就什麼關係都沒有了。
這時候試婚宮女只能依依不捨地告別皇子,重新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當自己的宮女,就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即使再懷念跟皇子在一起的幸福時光,也無法重現,只能在夢裡回憶了。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明朝的奶媽萬貴妃和客氏,僅僅是喂皇子吃了一年的奶媽,或者是伺候小皇子幾年,還能讓他當了皇帝之後對自己情有獨鍾,萬千寵愛在一身,宮女的條件可比奶媽好多了。
理論上講,只要運氣好,只要把握好機會,奇蹟是有可能產生的。
那麼,這個叫富察氏的姑娘,能不能抓住人生唯一的一次機會,在十幾個小時的試婚期,把最美的一面展現給皇子,獲得魚躍龍門,改變命運的機會?
話說在雍正五年(1727年)的一次選秀女中,16歲的富察氏(此富察氏乃日後的孝純賢皇后,非宮女富察氏)一眼就被雍正帝看中,認為她雍容華貴,氣質優雅,具備了當自己兒媳婦的資格,也具備了母儀天下的潛質。
由此,雍正帝就決定將這位名門之女指配給早已秘定為皇儲的皇四子弘曆為嫡福晉。
這年的七月十八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曆即位後改名為重華宮)為皇四子弘曆和富察氏舉行了隆重而盛大的結婚典禮。
在婚禮舉行之前,皇宮裡就忙碌開了,除了籌備婚禮,就是找試婚宮女。
經過精挑細選,試婚女終於找到了,她就小宮女富察氏。這位富察氏與乾隆後來的皇后同姓,但卻不是一支,地位有霄壤之別。宮女富察氏是滿洲正黃旗包衣管領下人,佐領翁果圖之女。
只看前半部分「滿洲正黃旗」風光得很,但是加上後半部分「包衣管領下人」,立刻身價大掉,只是僕人的頭目而已。
這樣的身份根本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但是富察氏有一個長處,那就是人品非常好,「敦厚持重」、「賢良謹慎」,柔情似水,落落大方。因此,富察氏獲得了與乾隆「試婚」的機會。
但是試婚之後,宮女富察氏並沒有被拋棄。宮女富察氏運氣非常好,那一夜弘曆超常發揮,在宮女富察氏腹中播下龍種,次年五月,一個嬰兒呱呱墜地,是個男孩。
他,就是是弘曆的長子永璜。
母以子貴,宮女富察氏因此被冊立為側福晉,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兩年之後,弘曆的福晉才生一子,即弘曆次子永璉。
當時的乾隆還是個少年,用今天的標準就是還未成年,心理還不成熟,人格還沒有獨立,還存在一定的戀母情節。
從情感上,他更容易接受身份地位低下,但卻非常懂事、聰明賢惠的宮女富察氏。愛屋及烏,乾隆對長子永璜也十分喜愛。
而出身名門的福晉富察氏,從小是爹媽的寶貝,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長此以往,不由得就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公主型性格。
當然,福晉富察氏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統教育,知書達理,深明大義,並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加之天性端莊文靜,可以說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名門淑女和大家閨秀。即使再賢淑,在溫柔體貼上,也不可能跟「窮人的孩子」側福晉富察氏相提並論。
所以乾隆在福晉富察氏面前,只能有相敬如賓的感覺,彼此之間還是有一定距離;而側福晉富察氏則和乾隆親密無間,水乳交融,兩種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從這點來看,試婚女出身的側福晉富察氏前途是一片光明的,因為夫君前途無量嘛。
當時弘曆還不到二十,他結婚那年雍正還不到五十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但是在弘曆12歲的時候,雍正已經確定了他為自己的接班人,將其秘密立為太子,雖然沒有公開,滿朝文武對此心知肚明。
所以說,弘曆太子之位來得非常容易,基本沒有勾心鬥角,更沒有血雨腥風,繼位的環境要比雍正好太多。
宮女富察氏做為皇長子和皇二女的親生母親,又是弘曆臨幸的第一個女人,一旦登基,富察氏的前途一片光明,雖然不能被立為皇后,但是皇貴妃的地位應該沒疑問。
可惜,宮女富察氏紅顏薄命,雖然老天給了她機會,卻她卻無福消受,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七月初三日,乾隆登基為帝的前兩個月就撒手人寰,駕鶴西去。
那恩寵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就像一場夢,又像一陣風,轉瞬間煙消雲散,空留一場嘆息。
這時候的乾隆,才剛剛25歲,心理還沒有完全成熟,沒有接觸權力的他,甚至還有些單純,對側福晉的突然辭世肯定無法承受。
即使父皇駕崩,即使皇位向自己招手,即使穿着黃燦燦的龍袍,在文武百官的歡呼聲中坐上龍椅,也無法彌補那巨大的憂傷。
青年乾隆在悲傷之中登基為帝,眼角一定掛着淚花,充滿惆悵。
關於宮女富察氏之死,歷來有許多揣測。
這也難怪,富察氏的年齡跟乾隆差不多,八旗女子都是14歲左右出嫁,慈禧是17歲。即使她跟乾隆年齡一樣大,也不過二十幾歲,正是人生的黃金時代,體質也是最好的時期。
皇宮的營養是充足的,保健醫療水平也是最高的,皇帝的年輕妃嬪如果早死,原因不外乎生產之後併發症,或者是難產。
而富察氏這一年,沒有生育。
比如雍正的兩個皇后,兩個貴妃,三個妃子,沒有一個早逝的,平均壽命在60歲以上。
所以有人懷疑,30來歲的少婦,皇長子生母,備受乾隆寵愛,為什麼在登基前兩個月如此敏感的時間裏死去了呢?僅僅是時間上的巧合嗎?
前面分析過,以宮女富察氏的身份,如果乾隆登基,皇貴妃是肯定的,又是皇長子的生母,萬一富察皇后無法誕下一兒半女,皇長子則會有被立為太子的可能。
一旦如此,母憑子貴,皇后富察氏該往哪裡放?這是福晉富察家族背後的勢力所擔憂的,所以,宮女富察氏必須死。
當然,這僅僅是一種揣測,理由並不是那麼充分。
雍正之後皇帝傳位雖然是秘密立儲,但是有個原則,基本上是嫡子優先。清朝前四個皇帝都是妃子所生,沒有一個屬於嫡出,但那是皇后無子。乾隆當時已經有嫡福晉,不可能無緣無故廢掉,何況嫡福晉一來非常賢惠,兩人非常恩愛,而她背後的家族勢力龐大。
更重要的一點,這一年,嫡福晉已經生了一個男孩,愛新覺羅·永璉,而且已經五歲。而且永璉這個名字是他的祖父雍正帝取的,其中含有將來要繼承皇位之意。
實事求是地說,永璉的地位是雷打不動的,板上釘釘的。因此,嫡福晉沒有必要去加害側福晉,陰謀論是無稽之談。
閻王路上無老少,如果側福晉短命是有人加害,那嫡福晉,後來的富察氏皇后也只活了36歲,又該如何解釋?
那時候乾隆已經登基,乾隆還是個鐵腕皇帝,誰敢加害皇后?
相比之下,乾隆的皇后都比雍正的后妃短命,三個皇后都沒有活過50歲。
側福晉富察氏之死的最大受益者,推斷的話應該是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因為她的兒子永琰後來成為太子,最終繼承皇位,即嘉慶皇帝。
但是富察氏死後五年,人家魏佳氏才進宮,跟人家沒有關係。
不管怎麼說,作為一個試婚宮女,富察氏已經非常幸運,生前受盡恩寵,死後被封為哲妃,後來又追封為皇貴妃,賜謚哲憫。
對於一個早死的福晉一次又一次追封,可見她在乾隆心中的分量還是比較重的。從富察氏的謚號中,也可以看出乾隆對她的評價很高,「哲」在滿文中有「乾淨」「清楚」的意思,憫字則是愛憐、愛惜的意思。
乾隆如此愛憐側福晉富察氏,愛屋及烏,皇長子永璜應該非常幸福了吧?不然。事實出人意料,他的境遇非常悲慘,起因是富察皇后去世。
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作為大阿哥永璜應該表現非常悲傷,可是在葬禮上,他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這讓乾隆龍顏大怒,將永璜臭罵了一頓,意思是我本來還想讓你接班來着,你的表現太讓我失望了。
這時候乾隆並未立儲,理論上來說,永璜是有機會的。乾隆這樣講等於從政治上判了大阿哥的死刑,對永璜的打擊可以想像。
表面上看,永璜這孩子做得確實不對,儘管皇后不是你親媽,相互間沒有感情,哭不出來,但是皇后是你父皇的最愛,你不心疼別人,為父皇考慮也該難過。
即使內心不難過,也要演戲,假裝悲傷。當時你已經20歲了,老大不小了,該懂事了。
但其實這是乾隆的不對,因為生母去世的時候,永璜才7歲,這麼小年紀失去母愛,乾隆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懷,子不教,父之過也,能怪得了別人嗎?沒娘的孩子已經夠可憐了,你這當爸的還吹毛求疵,於心何忍?
因為失去了自己最愛的女人,乾隆情緒失控,遷怒於身邊的人,不光是大阿哥永璜,三阿哥、13歲的永璋當時也受到乾隆怒懟,被剝奪繼承人資格。
兩年後的乾隆十五年,年僅22歲的永璜抑鬱而終。而可憐的三阿哥永璋,也在25歲時離開人世。
從這裡不難看出,乾隆就像普通老百姓那樣,給孩子們娶了後媽,就淡忘了前妻的孩子。可見,在乾隆的心中,孩子只是愛情的贈品,贈品這種玩意,註定是可有可無的。
休要說乾隆無情,古代帝王們哪個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