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是中國最小的鄰國,因為它獨特的歷史與現實,這個國家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又是一個充滿神秘感的國度。其實不丹的主體民族也是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之一,他們的語言也是屬於漢藏語系,在不丹歷史上也曾經與中國發生過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不丹在近代卻歸屬了南亞地區。那麼不丹歷史上究竟發生過什麼?它的現狀又如何呢?
不丹政權如何出現?
根據現代的普遍認識,不丹早期的居民就是我國的55個少數民族之一門巴族的祖先。但因為門巴族先民在早期並沒有自己的文字,沒有留下其早期歷史的文字記載,因此關於不丹的早期歷史也存在着很多的不確定性。
不丹的位置
不過根據一些周邊族群的歷史記載以及一些民間傳說,現代一些觀點認為,門巴族先民在公元1到6世紀可能在不丹及其周邊地區建立過一個名為門隅的政權,而因為生活在山地艱苦的環境之中,所以這個政權的戰鬥力也曾強盛一時,據說門隅的國王曾經帶領門隅軍隊南下,一度征服過今天印度境內的阿薩姆、西孟加拉和比哈爾等地區。當然,正如我們前面據說,因為缺乏直接的文字記載,所以這些事迹是否真為史實也存在爭議。
而在公元7世紀前後,我國青藏高原的割據政權吐蕃迅速崛起,很快也將其疆域擴展到了今天不丹所在區域。在吐蕃雄主松贊干布在位期間,曾下令在位於今天不丹中部的布姆唐地區和位於不丹西部的帕羅地區修建了兩座佛教寺廟,佛教自此在不丹生根發芽。
松贊干布也曾對不丹歷史產生深遠影響
而在公元842年吐蕃政權瓦解之後,不丹周邊地區也和我國西藏一樣進入了部落割據的時代。在這一時期,不丹周邊地區形成了一些以佛教寺廟為核心的割據勢力。但不久之後,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也開始進入青藏高原乃至不丹地區,很快不丹就被蒙古帝國納入了其版圖之中。
而在元朝建立之後,不丹歸屬元朝宣政院管轄。在此期間,不丹也和西藏其它地區一樣,出現了不同佛教教派並存的局面,而這些佛教教派又各自受到不同元朝貴族的支持,因此競爭曾一度非常激烈。而到公元14世紀元朝衰落之後,藏傳佛教格魯派在西藏地區取得了主導地位,此後一些其它佛教教派的僧侶曾紛紛逃亡到不丹,而在此期間,藏傳佛教的噶舉派,特別是一個名叫竹巴噶舉的教派在不丹周邊地區得到了廣泛傳播。
元朝時不丹歸元朝宣政院管轄
在這種背景下,在公元1594年前後,在我國西藏南部的江孜縣熱龍鄉的甲氏家族出生了一個名為阿旺朗傑的嬰兒。這個甲氏家族世代對竹巴噶舉派有着重要影響,因此阿旺朗傑本來很有希望竹巴噶舉派的教主。但在此期間,當地的世俗割據勢力藏巴汗介入了噶舉派教主的糾紛之中,後來還和阿旺朗傑發生了武裝衝突,最終導致阿旺朗傑被迫在公元1616年離開了由他的家庭世代主持的熱龍寺,南下遷居到了不丹。
而在抵達不丹之後,阿旺朗傑率領自己的部眾先後多次擊敗了其它教派的人馬,並在今天不丹境內一個名叫主克域(意為雷龍之國)的地區將一些對不丹有重要影響力的家族聯合了起來,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之後,阿旺朗傑頒佈了法典,並在不丹地區修建了大量成體系的堅固堡壘,使整個不丹地區得到了統一,而他也因此成為了整個不丹地區的宗教和世俗領袖,獲得了夏仲(法王)的尊號,並因此在後來被不丹人視為不丹第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
阿旺朗傑畫像
而在隨後100多年時間裏,阿旺朗傑的教派曾多次擊敗了西藏其它地區的軍隊,穩固了其在不丹的統治,也使不丹在這一時間逐漸成為了一個相對自立的區域,但不丹與西藏地方政府乃至中國中原王朝的宗藩關係仍然得到了維持。而阿旺朗傑在公元1651年前後去世,而在他去世之後,他的追隨者曾經長期宣稱他在閉關,把他的去世作為最高機密保守了長達54年之久。
不丹與英印的關係
而這種做法似乎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不丹的穩定,也使不丹的實力在此期間得到了一定增長,以至於到公元18世紀初,位於今天印度西孟加拉的科奇比哈爾地區也成為了不丹的附庸,不丹政權還在當地派駐了軍隊。但不丹對科奇比哈爾地區進行的統治是間接統治,不丹統治者主要是通過冊封當地王公實現對當地的統治。在公元1728年,科奇比哈爾的舊王公死去之後,不丹統治者在當地任命的繼承人卻受到了當地另外一股勢力的反對,而在雙方此後的爭鬥中,當時已經在南亞瘋狂擴張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乘機入侵科奇比哈爾並將不丹軍隊擊敗,此後科奇比哈爾成為了東印度公司的領地,而這個事件也揭開了不丹和英國人長達200多年的糾結關係。
英軍進攻不丹要塞場景
公元1772年到1773年,東印度公司軍隊首次入侵不丹。雖然不丹並沒有在入侵中亡國,卻也不得不在公元1774年與東印度公司簽署了不平等條約,同意向其納貢,並允許其在不丹境內開採木材。在隨後幾年間,英國又迫使不丹同意與其進行商業往來,並把不丹變成了向中國西藏滲透的跳板。不過在此期間,不丹並沒有像印度多數地區一樣淪為英國人的殖民地,而是繼續保持了獨立。
公元1841年,英國人入侵之前仍由不丹控制的杜阿爾斯(位於今天印度東北部)地區,並在第二年迫使不丹將當地租借給了東印度公司。此後,不丹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間的緊張關係持續升溫,英國一度在公元1850年代中期在杜阿爾斯地區集結重兵,準備對不丹動武。但在公元1857年,印度發生民族大起義,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破產,最後是英國政府自己下場才收拾了殘局,穩固了英國在印度的統治,但這次變故使英國入侵不丹的計劃告吹。
公元1864年,不丹發生內亂,其內部普納卡省的總督與其中央政府之間發生內戰,而英國則藉此機會對不丹宣戰並再次入侵不丹。此次戰爭在後來被稱為杜阿爾戰爭。當時,不丹的軍隊基本上還是一支冷熱兵器混合軍隊,其士兵主要裝備的是火繩槍和大刀長矛以及拋石機等相對落後的武器,因此雖然不丹軍隊抵抗十分英勇,也幾次在戰役中取勝,但最終還是在5個月的激戰之後被英軍擊敗。
英國人與不丹談判場景
公元1865年11月11日,不丹被迫與英國簽署了《辛楚拉條約》,將包括之前租借給英國的土地在內的2000平方公里土地割讓給英國,而作為交換,英國同意每年向不丹支付5萬盧比的補貼,但這也使不丹在經濟方面對英屬印度殖民地產生了一定依賴。而在此之後,英國也在不丹境內扶植了一些親英勢力,也使不丹內部出現了新的紛爭。在公元1870年代到1880年代,不丹內部的親英勢力和主張維持與中國西藏地方政府乃至清朝中央政府之間傳統宗藩關係的勢力展開了激烈鬥爭,而在這些鬥爭中,不丹中部通薩省的親英總督烏顏·旺楚克逐漸崛起。在英國人的支持下,他通過一系列戰爭將多個競爭對手一一擊敗,在整個不丹建立起了統治。
而在1907年,在英國人的支持下,烏顏·旺楚克完全廢棄了不丹傳統政體,自封為「龍國王」,建立了自己的旺楚克王朝。而依靠英國人支持才控制了不丹的旺楚克家族在此後也仍然對英國有高度依賴。在1910年,不丹又與英國簽署了《普那卡條約》,這個條約規定不丹在對外事務上要受英國指導,自此不丹在對外交往方面完全被英國所控制,但不丹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內政被英國掌控的局面。
烏顏·旺楚克
1947年印度從英國獨立之後,弱小的不丹也同樣無力與印度抗爭,因此在1949年8月8日又在印度主導下與印度簽署了新條約,其中規定原來由英國指導的不丹對外交往轉由印度指導,以此換得印度不干涉其內政並承認其為獨立國家的承諾。而這個條約還規定印度每年為不丹提供50萬盧比的補貼,使不丹對印度的經濟依賴進一步升級。
不丹現狀
而旺楚克王朝的君主專制政體一直持續到2008年,在這一年不丹對國內政體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此後的不丹被視為君主立憲國。雖然不丹早已是聯合國成員國,但目前不丹外交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的控制,這也使不丹成為了目前建交國最少的聯合國成員國。
不丹景象
直到1971年加入聯合國當年,不丹才被允許和印度以外的國家發展外交關係,1973年才與除了印度之外的第一個國家建交,而這個國家還是在印度支持下才獲得獨立的孟加拉國。此後,不丹直到1983年與科威特建交時,才使自己的建交國達到了3個。雖然之後不丹的建交國逐年增加,但直到目前不丹也只和54個聯合國成員國建立了外交關係。而不丹直到目前也仍然沒有與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中的任何一個建交。也許跟這種受限的國際環境相關,不丹的經濟發展也相對緩慢,到2022年其人均GDP僅為3491美元,在世界上處於中下游水平。
截至2021年,不丹全國的總人口達到77.7萬人。而在不丹境內,目前存在有3個比較主要的族群。其中的第一大族群在不丹被稱為倉洛人,但這個族群雖然人數最多,卻不是主導不丹局勢的族群。目前不丹國內的局勢主要由其國內第二大族群阿洛人所主導,包括不丹王室旺楚克家族在內的多數不丹貴族都出自阿洛族群。
公元1860年前後的不丹人
而倉洛族群和阿洛族群其實在中國境內也都有分佈,在中國這兩個族群都屬於門巴族,門巴族在不丹又被稱為主巴人,因此可以說倉洛人和阿洛人也是同一個民族的不同分支,他們之間的主要差別體現的宗教信仰方面,一些資料顯示阿洛人主要信仰前文提到的藏傳佛教竹巴噶舉派,而倉洛人則主要信仰藏傳佛教寧瑪派。
倉洛人和阿洛人所說的語言都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因此可以說不丹的主體民族也是說漢藏語系語言的。但因為不丹地處喜馬拉雅山南坡,所以歷史上與南亞地區交往也非常頻繁,所以現代不丹境內也有相當數量有南亞血統的人口存在。這些人在不丹被稱為洛昌人,意為「南方人」。這個族群主要是公元17世紀進入不丹的尼泊爾工匠後裔,說印度-雅利安語族語言。
現代不丹兒童
因為文化和語言方面與不丹本土族群存在巨大差異,所以這個族群在1980年代之後曾與不丹其它族群發生多次衝突,有大約10萬人在此後離開了不丹。但目前在不丹境內仍然生活有相當數量的洛昌人。總體來說,不丹也是一個有着複雜歷史背景,在現代也存在着特殊國情的特殊國度了。(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