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莫斯科的外國人
現在的歐洲關係中,德國和俄羅斯關係比較複雜。
「德國」過去很長時間內只是一個「地理名詞」,以後統一成「普魯士」。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擊敗法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從此普魯士國王就是德意志帝國的皇帝。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撕毀了可汗要求進貢的信
俄羅斯也差不多是這樣,過去都是金帳汗國的屬地。公元15世紀末,以莫斯科大公國為中心,逐漸形成統一的封建國家。1547年伊凡四世改大公稱號為「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頭銜,並建立俄羅斯帝國。,
近代以來,德國和俄羅斯壞壞好好。1741年,法國聯合巴伐利亞、西班牙、普魯士等國,企圖肢解奧地利。但俄羅斯卻選擇了與奧地利結盟,因此兩個陣營打了一場王位繼承戰爭。1756年至1762年進行了,西線的法國和東線的俄奧聯軍與普魯士和英國聯軍作戰,史稱「七年戰爭」。1762年6月28日,在俄羅斯貴族們支持下,葉卡捷琳娜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因為葉卡捷琳娜是德國人,因此,俄普結盟對抗奧地利。
「七年戰爭」
拿破崙時期,法國吞併普魯士,割讓了超過16萬平方公里(普魯士王國五分之一面積)的土地給法國。1812年6月24日,拿破崙進攻俄國。這年冬季,拿破崙被打敗。在俄羅斯的支持下,普魯士於1813年3月17日再一次對法國宣戰,反法聯盟擊敗拿破崙,俄奧普三國組成了維護歐洲封建王朝的神聖同盟。19世紀中,德俄多次聯手,挑戰英國的海上霸權和法國的陸上霸權。1914到1918年,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組成同盟國,與英國、法國和俄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意大利、日本等國組成的協約國交戰。
拿破崙兵敗莫斯科
1917年11月7日至1917年11月8日,在德皇威廉二世的支持下,列寧領導了俄國「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在奪取政權後,立即與德國和談,並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將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大片土地割讓給德方。1939年8月24日,納粹德國和蘇聯在莫斯科簽署《互不侵犯條約》;10月6日,德蘇兩國合力佔領波蘭全境,德意志國防軍與蘇維埃紅軍在布列斯特舉行聯合閱兵。1941年6月22日,德國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向蘇聯發動閃電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最慘烈的蘇德戰爭爆發。
列寧在1918
10世紀,羅馬教皇的傳教士向俄羅斯王子佈道天主教。這時,俄羅斯有許多外國傳教士,因為這些外國人不會說俄語,與俄羅斯人交流非常費勁,就像啞巴一樣。所有這些外國人都被不分青紅皂白地簡單地稱為「Nemtsy」,其詞來源於俄語中「nemoi」「啞巴」,「無語」。
俄羅斯帝國的德國人
12世紀開始,西歐的商人、醫生和工匠都來到莫斯科。16世紀,俄羅斯建立了德國村莊「涅梅茨卡亞斯洛博達」。沙皇積極在軍事或工程事務中招募西歐的專業人士。彼得大帝甚至被譽為「親日耳曼人」,他的密友圈有許多德國人。葉卡捷琳娜大帝是德國人,她允許德國人在俄羅斯伏爾加河地區定居,宮廷把他們叫做「俄羅斯德國人」(或Russkie nemtsy),這時nemtsy特指「德國人」。以後,為了顯示對外國人的友好,俄羅斯便將所有外國人都稱為nemtsy(「德國人」)。這就是俄羅斯將西歐人都叫「德國人」的來歷。(陝西西安張岳琢)
尼古拉斯·羅里奇《海外的客人》
(插圖取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