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觀看文章之前,麻煩大家點點關注,支持一下,寫作不易,您的支持就是最大的動力
眾所周知,拿破崙與希特拉都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們的輝煌刻在了歲月的史書當中,兩個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人物卻對中國有着同樣的看法。
前者將中國比作雄獅,後者力挺中國抗戰。
拿破崙
為啥兩個想要稱霸世界的人也未曾與中國發起過侵略,卻始終將中國當作敬佩的對手呢?
接下來,小編將帶你了解一下這段前程往事,感興趣的小夥伴點個關注和喜歡哦,您的支持就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
拿破崙與希特拉的豐功偉績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拿破崙和希特拉兩位的豐功偉績。
拿破崙,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在執政的十來年期間,帶領法國走向了巔峰時期。
同時也為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奠定了一定的社會基礎,並且在執政期間還頒佈了拿破崙法典,對後世影響深遠。
希特拉
但也就是這樣的一個偉人,在執政期間也發起了大量的擴張戰爭。
經過短短几年的時間,就征服了歐洲地區的很多國家。
在他的帶領下,法國的國土面積擴大了數倍,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
而希特拉,這個名字被全世界所知是因為作為二戰期間的罪魁禍首,被全世界所唾棄。
因為他,憑藉著自己的作戰策略和軍事武器,全世界幾乎都捲入了那場浩劫當中。
其中更為嚴重的是納粹的集中營,將所有反對他統治的政治要員都關押在這裡,甚至還開啟了工業化殺人模式等等。
希特拉
類似於這種殘忍的懲罰模式數不勝數,為此也臭名遠揚。
但是俗話也說得好,惡人有惡報,這兩位在位期間的一系列的惡性,最終也得到了懲罰。
拿破崙被流放在偏遠的小島上,而希特拉的結局至今在存在着爭議,各個說法都不一樣。
但是總歸是沒有好下場的。而當時的中國,實力並沒有很強大。並且在國際上也沒有足夠的話語權。
但是他們卻沒有選擇對我國發出攻擊,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這樣做呢?跟隨小編,我們接着往下看。
列強的侵略中國人民的血淚史
十九世紀,隨着日不落帝國的海上殖民侵略的開始,我國被迫打開國門,迎接他們的到來。
列強入侵我國
面對我國遼闊的土地,豐富的地產資源,他們拚命地搜刮屬於我們的財產,欺壓我們的百姓。
可是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卻手無縛雞之力,面對列強的侵略毫無辦法,只能眼睜睜地看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好不容易在一些愛國人士的發起號召下,國民的愛國意識和反抗意識也在逐步地提高。
中華民族又有了崛起的希望,可就在這時,日本發起了侵華戰爭,使國家再一次陷入了危難當中。
日本軍隊在我國國土上瘋狂地燒殺搶掠,犯下了種種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等等。
這些罪行給我國不管是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帶來了巨大的創傷。
日本的累累罪行
面對這樣的戰爭,幸運的是我國將日軍從我們的地盤上趕出去了。
可不幸的是,中國的經濟再一次止步不前,落後於世界。
我們的國民也在一次次地抗擊戰爭中團結起來,面對惡勢力的壓迫,我們也堅決不退縮,也絕不輕易放棄。
面對日軍的侵華戰爭,在世界上也是飽受爭議的,一部分人認為是正確的。
因為日本島國資源貧乏,若是想要自身發展起來,就必須通過擴張領土的途徑。
可是也有一部分說法認為他的行為是愚蠢的,這種說法其中就包括拿破崙和希特拉。
了解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這兩位雖然並沒有在同一個時代生活過,沒有交集。
但兩位的思想卻出奇地一致,就連他們發動戰爭的理由都幾乎一樣。
日軍侵華
那就是為了擴張本國的領土,帶動自身的經濟發展,從而能夠在國際上站穩腳跟,最後稱霸世界。
但是他們兩位若是比較起來,小編認為希特拉更為殘忍一點。
畢竟拿破崙是為了國家的發展進行擴張戰爭的。
而另一位雖然也在為國家考慮,實際上更多的是滿足自己的一己私利。
在戰爭的過程中,對自己厭惡的猶太人趕盡殺絕,甚至還劃分了種族的高低貴賤。
同樣也就是這樣的兩個人,面對中國的態度也是一致的,那就是尊重中國,不侵犯中國。
兩位梟雄因何如此尊重中國
拿破崙對中國的尊重,從他所寫的書中就可以表現出來。
拿破崙
當英國派遣代表訪問我國的時候,兩國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所以在禮節方面都有所不同。
而且當時的清政府也不能同強大的英國所比較。
為此,英國代表不願意行我國的見面禮,固執地認為若是使用了我們的禮節,他就會喪失顏面。
但是拿破崙卻將他的這種做法視為愚蠢的行為,是一種不聰明的表現。
因為他認為中國地大物博,若是能同這樣的國家友好建交,那帶給雙方的利益可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英國使團如果因為禮儀的問題影響了國家的利益,實在了太過於可惜了。
第二個表現就是,當他的助理提出中國的實力遠遠沒有之間那麼強大,希望用戰爭的方式打開中國的國門。
拿破崙
當這一說法剛被提起的時候,拿破崙就投了反對票,他認為以中國豐富的資源。
在戰爭的一開始可能會戰敗,但是隨着國民逐漸被喚醒,一定會成為最終的戰勝方。
兩個人第一次關於是否入侵中國就產生了分歧。
直到雙方再一次談到是否侵略中國的時候,拿破崙還是說了不同意。
並且還戲謔地說道,誰侵犯中國誰就是罪人,於是,法國很多人侵華的想法在萌生中就被拿破崙親手掐滅了。
在拿破崙晚年遭到了變故之後,英國的一位伯爵在探望他的時候說道。
中國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了,並且嘆道,那只是暫時的,中國還是會崛起的。
而希與拿不一樣,他似乎我國之間的交集更多一點。
拿破崙
並且當時與蔣介石還有一些書信方面的往來,並且兩人的關係甚至還達到了互送禮物的程度。
甚至在國民黨政府派出代表訪問德國的時候,希特拉還親自接待。
這也就看出了雙方關係的友好,兩國之間的經貿往來也未曾中斷過,有了這樣友好交往的基礎。
在抗戰初期,為了抵抗日本軍隊的猛烈攻擊,德國將自己的軍事裝備拿出來支援我們。
同時,為了防止我們在作戰策略上的失誤,甚至還派出了專業的軍事顧問。
不過,這些好處當然也都不是白來的,也是由利益驅使的,德國才會對中國這樣地友好。
原來,在一戰後,他們的軍事武器受到了歐洲國家的抵制,但是面對着強大的庫存積壓,只能向亞洲地區國家所銷售。
一戰德軍
所以準確地來說,那些武器都是靠我們自己買來的。
而在後期局勢的變化下,德軍經過權衡利弊,還是放棄了對我國的支持,轉而和日本組成了盟友。
於是,中德兩國的關係也就逐漸惡化。
但是,即使雙方的關係已經惡化,希特拉也沒有想過要侵犯中國。
至於那種說希特拉想要同中國一起重新構建世界體系,一起稱霸世界的這種說法,在小編看來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但是大家再細細品味一下,拿破崙和希特拉的野心如此的強大,為啥就不想要入侵中國這塊寶地呢?
說到這一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想,會不會是因為他們兩國距離中國實在是太遠了。
希特拉野心勃勃
事實看來,距離確實是很遠,但是英國不也是照樣對我國進行了殖民統治嗎?
所以在小編看來,距離太遠這樣的理由不足以讓人信服。而真正的原因就是他們畏懼中國的實力。
德法兩國被什麼原因局限了侵略中國的步伐
若是德國和法國想要打開中國的大門入侵中國,最合適的路線還得是海路。
可是縱觀法國同英國的關係,也是十分地複雜。
在英國還沒有發展起來之前,在國際上也不能同法國相提並論。
可是隨着英國光榮革命之後,經濟逐步發展起來,帶動着軍事的發展,法國已經不再是英國的對手。
光榮革命
雙方之間勢必要分出勝負,經過將近幾十年的戰爭,最終還是英國取勝。
因為法國的戰敗,也就導致它不得不付出一些代價,失敗之後的法國將之前佔領的殖民地如數歸還給英國。
取得勝利的英國很快就擴張了自己的勢力,並且開始了海上強盜的一系列行為。
漸漸地,將自己的算盤就打到了亞洲地區。
所以說,對手英國已經侵佔了亞洲地區,那麼法國就肯定不會摻合進來了,否則會將自己陷入更大的戰場之中。
而希特拉因為一戰後德國的失敗,也是畏懼英國的。
在軍事上面,也只是悄悄地培養軍隊,並不敢放在明面上來。
也正是因為這樣,實力逐漸遠不如以前。
法國軍隊
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由於明面上不敢擴張軍事實力,導致與英國的實力相差甚遠。
尤其是海上實力,更不用航母那種先進的軍事武器了。
當德國看到這樣強大的英國,也就明白了雙方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上面,也就逐漸取消了通過海上與英國搶佔殖民地的想法。
但要是不走海上,直接動用陸軍侵佔亞洲地區也並不是毫無可能。
但是陸路方面也有着很大的難題,那就是只有打敗沙俄,侵佔沙俄地區,才有可能成功攻入中國。
拿破崙已經採取過這樣的行動,早在十九世紀,拿破崙就對沙俄地區發起了戰爭。
拿破崙進攻沙俄
本以為實力強大的法軍會將該地攻下,但卻以失敗告終。
因為沙俄地區大部分都是極為寒冷的天氣,這也就使許多將士還未曾上戰場就已經病倒了。
而當拿破崙決策要使用槍戰的時候,沙俄的指揮官卻下令要撤退。
並將沿途值錢的東西全部轉移到了安全地帶,導致拿破崙的軍隊走到哪裡都是一片荒蕪。
氣候的不適應和後援物資的短缺,法軍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損失了將近十萬將士。
如果繼續選擇進攻沙俄,那麼將可能會付出更為慘痛的代價。
於是拿破崙選擇了撤軍。希特拉也是一樣的,原本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的條約。
拿破崙慘敗
但是在後期卻單方面撕毀和約,對蘇聯地區發起了軍事進攻。
雖然在這次戰爭中,一開始的德方佔盡了優勢,蘇方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遭到了敵人部隊的重創。
差點將首都也葬送在敵人的手中。
可是在戰爭的後期,他不斷地給蘇聯紅軍打氣加油,甚至還舉辦了紅場閱兵儀式鼓舞軍中的士氣。
紅軍在首領的一系列措施中得到了鼓舞,並且當時蘇聯正值深冬,氣候嚴寒。
德軍也因為沒有能夠禦寒的衣物損失了一批士兵。
而另一批士兵也身體的損耗極大,並不能在戰場上展示出十分的精力。
德國軍隊
同時,天氣的嚴寒也導致德軍的一些大型機甲不能夠正常地運行。
一些坦克也被凍壞了零件,不但不能運用在戰場上反而成了供人們觀賞的雕塑。
沒了先進的武器,德軍很快就處在了被動的局面下,最後也以失敗而告終。
其實他們能夠在戰爭一開始和最後有這麼大的反差。
原因也是很簡單的,沙俄地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都是不容易侵佔的,豐富的地域資源可以使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製作出反抗的武器。
再加上人口眾多,只要人民團結起來一起反抗,戰爭的結果就不會太差。
坦克部隊
中國也是一樣的,無論是地形地勢,還是人口形態,都同沙俄有着類似的特徵。
再加上距離的遙遠,一切都是阻礙他們進攻中國的原因。
即使是現在,我們想去歐洲地區,就光乘坐飛機也得十幾個小時,更不用說海運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了。
現在都是如此,更何況是發生戰爭的那個年代了。
若是進攻亞太地區,不僅僅軍隊要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跋涉,武器的運輸和後援的補給也是困擾他們的兩大難題。
這兩個難題只要有一個未能得到妥善的解決,他們戰敗的結局就增加了一份可能性。
再退一萬步來講,就算他們順利到達了,但是就真的能夠發起攻勢嗎?
戰爭激烈
不說別的,就說中國的地形地貌,高山流水,沼澤森林,一旦遇到迷宮一樣的地區。
沒有十天半個月是走不出來的,這對他們無疑就是內部的損耗。
在大自然的面前,人類的力量就顯得微不足道。
早有亞歷山大想要進攻中國,卻誤入印度地區最後落荒而逃,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鑒,他們還敢進攻嗎?
除最基本原因外的其他原因
第二個原因在於他們眼中的中國人是不服輸的,是在艱難困苦面前不會逃避的。
我們國家不同於歐洲那些國家四面臨海,而是被一些國家圍在中間。
我國戰鬥力
也就意味着之間的紛爭比較多,再加上悠久的歷史,每個朝代之間也會有摩擦。
也就是這樣的經歷,人民會戰爭的概念好像也見慣不慣了。
更何況我們的學者還有各種理論方面的指導。
從古至今,孫子兵法等等軍事書籍流傳至今,在人們的腦海中種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國人是英勇抗戰的,是足智多謀的,回顧歷史,革命先輩在抗擊侵略的時候絲毫不退縮。
所以我們這些後代在面臨侵略,面臨欺壓的時候也毫不畏懼。
所以,戰爭是刻在中國人民的骨子裡的,是時時刻刻都能被喚醒的。
正是因為拿破崙和希特拉明白這種力量,才不敢輕易地侵犯中國。
拿破崙
而至於第三個原因,我們在前面的介紹中已經穿插介紹了一些。
表現就是中德雙方有一段時間的關係較好,尤其是我們在抗戰期間,希特拉對我國進行了軍事物資上的支援。
雖說可能也是出於利益方面的支持,但是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德國會有這樣的行為,人家都是對我們進行了幫助,這是我們不可否認的。
在網上,還流傳着一個說法,那就是希特拉在少年時期,因為家庭變故,父母都離他遠去。
小小少年的生活一落千丈,在社會上受到了很多人的歧視。
就在他最危難的時候,一對中國夫婦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在對方的幫助之下,希特拉完成了學業任務,並且在生活中的各方各面都對他極為關照。
希特拉
在相處過程中,他們偶然得知這個少年對畫畫特別感興趣,就將她送到大學,去讓他見識世面,開闊視野。
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沒有因為生活習慣的差異,而被迫使希特拉做出一些改變。
少年也就在這樣一對善良夫婦的幫助下逐漸長大,他逐漸看到了世界的美好。
可是好景不長,因為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導致他與這對中國夫婦失去了聯繫。
即使後來他在那個地方苦苦尋找幫助過自己的人,但是還是杳無音訊。
所以他認為,中國人是善良的,他也是不願意侵略中國的。
而在後期雖然他選擇了日本作為同盟國,但是他們之間的合作是不愉快的,甚至還給對方安上了豬隊友的名號。
希特拉
也難怪德國會將日本視為豬隊友,他應該也會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吧。
反觀我國,在抗日戰爭中打敗了日軍,當然他們也輸得心服口服。
甚至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國家經濟都很蕭條,軍事科技也沒有發展起來的時候,就選擇派出志願軍支援朝鮮戰場。
在那樣艱難的條件之下,依舊頑強抗戰,尤其是在上甘嶺戰役、長津湖戰役,雙方實力懸殊的戰場依舊取得了勝利。
並且在志願軍的攻擊下,美軍受到了重創。
在朝鮮戰場上,我國可謂是將作戰策略發揮得淋漓盡致,利用自己的優勢去攻擊敵人的短處。
美軍也逐漸意識到了不是志願軍的對手,原本狂妄的鬥志在戰爭後期也被磨滅沒了。
我國志願軍
以至於在後來的交往中,雙方有過摩擦。
但也僅僅只局限在小打小鬧中,並不敢大規模地挑釁中國。
而英國和法國更是教訓慘痛,號稱英軍中的王牌軍隊,在初次遇見我國志願軍的時候,就遭到了被殲滅的局面。
法國雖然沒有在我國的地盤上侵略過,但是他對越南卻發起過戰爭。
走投無路的越南向中國發出了請求支援的信號,面對人家的請求,我們也不能坐視不理,也就出手相助了。
原本法軍在越南戰場上如魚得水,自在得很,可是中國軍隊加入以後,一改被動的局勢,雙方陷入了僵持中。
越南戰爭
經過很長時間的鬥爭,最終法國堅持不住,撤軍走了。
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在戰場上,只要有中國軍人的身影,他們就會有所畏懼。
由此可見,使中國人在戰場上獲勝的原因從來都不是先進的軍事武器,不是西方的堅船利炮,這些都只能當作是錦上添花。
並不是戰場上面的必需品,中國人靠的從來都是自己的信仰,是心中的信念支撐着他們不斷前進。
回顧歷史,回顧一次又一次的戰爭,我們從來沒有說過沒有先進的武器而投降。
而是在一次次的戰爭中越戰越勇,中國人的團結,也不是僅僅表現在表面的。
而是刻在骨子裏面的,這也就是為何拿破崙和希特拉不侵犯中國的原因,也正是因為他們識時務,才沒有對自己的國家造成不可磨滅的損失和傷害。
戰鬥過程
此篇歷史故事結局方有感悟
五千年的歷史,尤其是各個大國對我國的欺壓,使我國經濟發展止步不前。
經歷過戰爭的人民精神上也受到了巨大的創傷,如今我們在一步一步發展壯大起來。
但是在發展的同時,我們依舊秉承着和平友愛的原則,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國家。
當他們遇到困難向我國提出請求的時候,我們也毫不吝嗇地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我國人民
同時我們也希望世界各國能夠永遠和平相處,也希望祖國在人民的奮鬥中更加富強。
好啦,本期視頻到這裡就結束啦,大家還有什麼想說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想看更多精彩視頻的觀眾朋友們點個關注,如果喜歡本期視頻,請幫忙點贊轉發,我們下期再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