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
毛澤東於1940年3月21日在對黨內的指示《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中說,「鬥爭是團結的手段,團結是鬥爭的目的。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
當時抗日戰爭已經進入到相持階段,為了保證抗日戰爭的勝利,擴大和鞏固抗日統一戰線是十分關鍵的戰略舉措。統一戰線的擴大和鞏固需要對各方勢力有清晰的認識,指示中就明確了要發展新勢力、爭取中間勢力、與頑固派鬥爭的戰略思路。
在此基礎上鬥爭是為了實現團結,團結是需要鬥爭來現實的。敵人不會自動放棄抵抗,鬥爭是必然的。
當今國際形勢,美國為了穩定國家內部矛盾,通過對外的一些手段來緩解或者是轉移國內矛盾,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戰,挑起了俄烏戰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各種手段來壓制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其目的昭然若揭。
而當我們用「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這句話來看當下中國的舉措,就能很容易明白其中的正確性。首先需要發展新勢力,於是就有了一帶一路的出現,同第三世界的國家建立合作關係,爭取「群眾基礎」。其次,爭取中間勢力是對一些搖擺的國家,通過合作或是外交的手段,把他們爭取過來,成為盟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還是需要與頑固派做好鬥爭的準備,不怕鬥爭,勇於鬥爭。
鬥爭的目標是為了彰顯我們的底氣與決心,同時也不放棄合作的可能性。一味以團結的姿態想要實現團結的,其後果都是慘痛的。
葉利欽執政時期,一心想要投入歐洲懷抱,讓俄羅斯恢復資本主義制度,推行市場化改革。於是聽信西方國家哄騙對經濟實現「休克療法」,經濟一度接近崩潰,大量優質國有資產流失。俄羅斯加入北約的請求遭到西方國家的拒絕,最後什麼都沒有撈到,反而讓國家陷入災難之中。
歷史就像車輪一樣,其軌跡總是驚人的相似。我們需要從歷史的事件中學習歷史,認清現實中也是歷史的一部分,用鬥爭的心態去追求平等的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