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突然介入,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在請求蘇聯出兵未果的情況下,中國成了最後的救命稻草。
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連綿100多年、令人民困頓不堪的內外戰爭硝煙還未散盡,國民經濟亟待恢復和建設,特別是出兵朝鮮直接意味着解放台灣的計劃將被擱置起來。
但中國政府毅然接受了朝鮮的出兵請求。
一夜之間,一句震撼人心的口號以類似於光的速度傳遍千山萬壑、大江南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現在看來,抗美援朝無疑是黨中央作出的最正確的決定,但當時卻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這其中的部分的人就包括林彪,當時他提出了5條原因:
- 國內長期戰爭創傷尚未治癒。
- 佔全國人口和土地面積2/3的新解放區土地改革尚未開始。
- 國內的土匪、特務還沒有完全肅清。
- 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落後,訓練也不充分。
- 部分軍民存有厭戰情緒。
總之一切準備不夠,因此,主張暫不出兵。
林彪的這一提議得到了當時很多人的的贊同。
另一種意見是積極主張出兵。
美軍入侵朝鮮的同時,也將艦隊開到了台灣海域,這是赤裸裸的侵略。
更何況當時蘇聯還佔據了我國的旅順,大連等港口,說是借,實則就是不想還。
咱們去抗美援朝打仗,是出於多方面的因素考慮,一是打出中國人的志氣,二來維護國家的主權完整,先把蘇聯人給清出去,而後再解決台灣問題,而朝鮮戰爭就是一切的起點。
中央政治局經過充分討論之後,毅然作出了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決策。
決策作出後,10月6日,周恩來主持召開黨政軍高級幹部會議,討論了志願軍出動作戰的具體問題。
林彪為何不願挂帥?
因為對手是在歐洲戰場所向披靡的美軍。
毛主席率先想到的就是號稱常勝將軍的粟裕,但粟裕大將想去,可無奈身體已經不行了,經不起折騰。
接下來的人選就是在解放戰爭中表現神勇的林彪,但林彪這個人非常的痛快,當時就拒絕了。
軍人的職責除了服從命令之外,那就是奮勇殺敵。
抗美援朝這件事情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是多麼的重大,高級指揮將領的話應該是個個當先,然而毛主席提出讓林彪指揮作戰的時候,他就提出了上面的5條觀點,並且還說自己神經衰弱,以至於後來以養病為由和周恩來去到蘇聯進行談判,然後就在蘇聯呆了一段時間。
接下來的人選是彭德懷,出乎毛澤東意外的是,彭德懷沒有推脫,爽快地接下來這項艱巨的任務。
1950年10月19日,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委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轄13兵團所屬38、39、40、42軍及邊防炮兵司令部所屬炮兵1、2、8師,浩浩蕩蕩跨過鴨綠江,秘密開赴朝鮮前線。
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連續發動了5次大規模的戰役,五戰皆捷,到1951年6月的時候,已經收復了朝鮮北部的全部領土。
開端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
美國謬指這場內戰是朝鮮對韓國的侵略,還操縱聯合國安理會在蘇聯缺席的情況下於27日通過了武裝干涉朝鮮戰爭的決議。
同一天,美國總統杜魯門一面命令海空軍直接介入朝鮮戰爭,一面命令第七艦隊進入中國台灣海峽,將朝鮮國內戰爭演變成了世界性戰爭。
戰爭初期,朝韓軍事勢力呈一邊倒的狀態,朝鮮人民軍有10個師137000人,其中擁有在中國戰場千錘百鍊的6師師長方虎山、2師師長崔賢等名將;而韓國國軍僅有9個師98000人。
這樣的局勢,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朝鮮的勝利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這一切都在9月15日,出現了重大的變故。
這一天陽光刺眼,美軍在仁川登陸了。
美軍當時有260多艘軍艦,500多架戰機,還有7萬多協同作戰步兵,一下子在仁川登陸。
這次登陸就有點像諾曼底登陸一樣,是一個奇兵,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仁川這一個地理位置就相當於朝鮮半島的中樞,一旦美軍在這裏面登陸,可謂是走了一步好棋,直接「將」死了朝鮮人民軍,使得人民軍瞬間被切成兩半,手尾不能相顧。
更何況朝鮮人民軍主力在與韓軍作戰,已經是強弩之末,而美軍又是裝備優良,還憑藉著強大的空中作戰能力作為掩護,朝鮮人民軍哪是對手。
僅僅過了兩周之後,朝鮮人民軍就在雙重夾擊之下,節節敗退,漢城已落入美軍之手。
而後10月2日美軍竟然越過了38度線,朝鮮的首都平壤也被攻陷,戰火已經燒到了中國邊境——鴨綠江。
不仗義的蘇聯
1950年9月30日,朝鮮形勢危急,朝鮮黨和政府請求蘇聯出動軍隊援助。
蘇方沒有同意,10月1日卻致電毛澤東,建議中國「以志願者身份」「至少應將五六個師迅速推進至三八線」。
10月4、5日,中共中央領導人經過艱難的討論和抉擇,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10月10日派周恩來、林彪向蘇聯領導人提出,請蘇聯派空軍對志願軍抗美援朝作戰給予空中掩護,並提供武器裝備。
蘇方同意提供武器裝備,但對以前許諾的出動空軍給予掩護,又表示沒有準備好,兩個月至兩個半月內不能出動空軍。
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經過反覆的研究討論,還是決定就算蘇聯不出用空軍掩護,咱們也要上,也要打,哪怕遭受損失,仍然派志願軍赴朝作戰。
蘇方又答覆,用貸款方式向中國出兵提供軍事裝備,蘇聯空軍幫助中國防空,兩個月至兩個半月後也不考慮進入朝鮮境內。
膽小鬼和無賴
其實蘇聯本來表示支援朝鮮由中國出人、蘇聯出錢出裝備,後來又變成半價和全價貸款。
蘇聯嘴上說的是「中國不再使用的全部剩餘」,實際上他要求的年供貨量遠大於中國歷史平均年產量,是當時的中國傾盡所有也完成不了的任務。
蘇聯還規定了中國要用橡膠償還經濟貸款,可中國當時哪裡能生產那麼多,只能從其他國家高價進口之後再轉交給蘇聯。
可是戰爭一旦打響,就如同今日的俄烏衝突一般,肯定全世界都會對俄羅斯進行制裁一樣,中國也會被他國制裁,轉出口協議哪是那麼容易簽訂的。
可蘇聯方面更是直接說,如果不能按時按量地提供橡膠,那我們也只好減少中國的卡車訂單量。
這不是逼人嗎?
從這些事情上可以看得出蘇聯這個國家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
這些不平等、不合理,再加上各種歷史上的因素,還有就是他們盛氣凌人般的逼債,也造就了咱們中國人面對他的強烈反應。
正如鄧小平在1989年5月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會談時回顧:「朝鮮戰爭,中國出了志願軍,同美國直接較量,蘇聯供給的軍火還要中國付半價。後來中蘇兩國關係不好了,中國面臨經濟困難,但無論怎樣困難,也得還這筆軍火債,我們提前兩年還清了。」
蘇聯的兩種意見
在中共中央作出出兵援朝的決策之後,也就是接到斯大林的電報之後,10月8日,毛澤東派周恩來和林彪秘密出訪蘇聯。
根據一些回憶材料,周恩來是帶着出兵和不出兵兩種意見同斯大林會談的。
周恩來着重強調了中國出兵的困難,意在獲取蘇聯出動空軍支援志願軍作戰和提供武器裝備援助。
給斯大林的印象是,中國不準備出兵。
斯大林曾許諾,蘇聯將儘力為志願軍提供空中掩護。
然而,斯大林與周恩來會談時卻說,他們的空軍未準備好,兩個月至兩個半月不能出動。
周恩來後來在談到這次會談時說:美國軍隊「逼近了鴨綠江,我們就下決心,去與斯(大林)討論。
兩種意見:或者出兵,或者不出兵,這是斯(大林)說的。
我們問:能否幫空軍?
他動搖了,說中國既然困難,不出兵也可,說北朝鮮丟掉,我們還是社會主義,中國還在。
會談結束後,11日,斯大林與周恩來聯名致電毛澤東,說明了會談的情況。
中共中央沒有料到的是蘇聯拒絕兌現已作過的許諾,兩個月至兩個半月不能出動空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提供空中掩護。
這就意味着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朝鮮戰場後,將在完全沒有空中掩護和支援的狀態下作戰。
緊急出發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發佈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出動,志願軍轄第13兵團及所屬之第38軍、39軍、40軍、42軍及炮兵1師、2師、8師,任命彭德懷為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第13兵團司令員鄧華、副司令員洪學智則被任命為志願軍副司令員。
命令發佈11天後,志願軍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秘密入朝,開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今天回顧抗美援朝戰爭,不妨從這個瞬間開始——1950年10月19日傍晚,安東(今遼寧丹東)地區冷風夾雜着細雨。
彭德懷在鴨綠江畔與前來送行的人匆匆握手告別。
說時遲那時快,司機猛踩油門,而彭德懷也一躍入車內,如從衝鋒陷陣的將領一般喊出了一句「開車」!
汽車瞬間衝上了鴨綠江大橋。
也伴隨着這一怒吼,中國人民志願軍於當晚秘密進入朝鮮。
這一幕,彭德懷的吼聲中夾雜着他慣有的火氣,也預示着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世界第一強國毫不畏懼、血戰到底的氣概。
中國志願軍將面臨的是世界第一強國美國,而美國的軍隊也經過二戰的淬鍊,各軍種趨於完整,更何況他們擁有海軍、空軍及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各項武器裝備相當的精良,協同作戰能力更是與國民黨軍不在一個層級上面。
而我軍從紙面上看實力,與美軍差距較大。
估計也是由於這一點,當時美軍甚是囂張。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原副部長齊德學少將告訴《環球人物》記者:「當時美國有一個營到達鴨綠江邊後,不光朝中國境內開槍開炮,還向中國方向撒尿。他們的軍長專門坐飛機去祝賀他們,跟他們一起照相,『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還發了賀電。」
總論
抗美援朝不僅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志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美國介入了中國的台灣問題。
美國的艦隊已經到達了中國台灣的海域,這是赤裸裸的踐踏國際法準則的侵略行為。
現在的人們仔細研究歷史檔案,認為朝鮮戰爭本不該打(不過這在中國的控制範圍之外),抗美援朝戰爭卻不能不打。
美國以朝鮮內戰為借口佔領了中國的台灣,憑這一點新中國便完全應該對美國開戰,只是由於缺乏海空力量沒辦法在台海方向打。
與此同時,美國又把戰火燒到中國主要工業基地東北的門口,真是欺人太甚!
這時候中國若不作出軍事反應,怎麼能體現「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歷史浩浩蕩蕩,站在今天再去回顧過往,自然有許多感慨和欽佩。
倘若不是革命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就沒有今天的太平盛世,也沒有後面發展日異月新的新生活。
朝鮮戰爭,中國讓美韓軍隊嚴重受挫,也告訴了世界,東方之龍,騰空而起,無人可輕視。
壯兮,我大中華!用自己的力量和決心,告訴全世界,我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那個無能、軟骨的大清封建王朝。
那段半封建、半殖民的歲月,永遠都不會再回到這片美麗的大陸,只有不斷建設社會主義的我們,永遠捍衛着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