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2021年3月3日,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廳舉行了一場告別儀式。八寶山這個地方,並不是隨便可以舉行祭奠的場所,在這裡長眠的人,基本上都是對國家有過突出貢獻的英雄。
隨着老一輩偉人的逝世,八寶山已經很少有大規模來祭奠的人群了,但是在3月3日那一天,祭奠大廳里站了很多人。
他們都是來送別一個人的,那就是曾經毛主席的警衛員——王景清,他還有另一個身份,那就是毛主席女婿,李訥的丈夫。
當然,光憑這幾點,不足以概括他的人生。他之所以能被安葬在八寶山,還與他的個人經歷有關。那王景清到底有過一段怎樣的人生故事?
基層的士兵
王景清出生於陝西省榆林市,1927年生人。早間年他也是一個貧苦家庭的孩子,在那個世道中艱難地生存着。
那個時期中,中國的局勢十分混亂,可以說到處都在打仗,每天都有人在犧牲。年幼的王景清身體也不是很好,因為他每天幾乎都吃不飽飯。
王景清
不僅吃不飽飯,身為農民家庭出身的孩子,還要面對着當時地主惡霸地剝削,做一些臟活累活。
漸漸地,年幼的王景清對當時的生活感到厭煩了,渴望自由的種子在他內心中發芽了起來,但是這樣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太久,革命的火焰已經漸漸地燃燒到了陝西地區。
1940年,這時候的王景清已經13歲了,雖然個子長了不少,由於長期的營養不良,他看起來要十分的瘦小。
不過這些並沒有阻擋王景清參加革命的決心,在這段時間裏,他聽聞了紅軍的種種事迹,得知了這是一支為農民當家做主的隊伍。
當紅軍來到陝西的時候,就連曾經的地主惡霸都不得不低下了頭,這也間接地讓王景清十分感激紅軍的所作所為。
王景清
出於種種考慮,年僅13歲的他,來到了陝甘寧邊區找到當時紅軍的一位部隊領導,請求加入紅軍。
「報告,我叫王景清,今年13歲,想要加入紅軍。」身材有些瘦小的王景清,此時正站在紅軍領導的面前,請示加入紅軍。
紅軍領導欣賞王景清的勇氣,但是又對於他的身體表示擔憂,便說道:「哈哈哈,你這個娃勇氣可嘉,可是太小了點,你還是過幾年再說吧。」
王景清聽到這樣的答覆十分心急,急忙說:「我可以的,你就留下我吧,我很能幹活的。」
紅軍領導笑了笑說:「我們是去殺敵的,又不是上戰場幹活的。」
一時間,王景清不知道怎麼回答紅軍領導所說的話。但是他並沒有放棄,還是一個勁地懇求這位領導,讓他加入紅軍。
最後,大家也被王景清堅持不懈的精神感動了,便同意了他的要求。
不過王景清並沒有正式成為一名合格的戰士,因為身體原因,部隊領導就把他安排到了後方做一些後勤的工作。
王景清並沒有對這樣的生活感到不滿意,他十分高興,為了自己能開始新的人生而高興。
在部隊里,他表現得十分優秀,什麼臟活累活他都搶着干,從來不偷懶。還在生活上十分渴望先進的知識,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主動學習關於革命思想的書籍。
隨着慢慢與大家的熟悉,王景清也漸漸地成為了一名正式的士兵,前往一線和敵軍開始了作戰。
在戰鬥中,他十分勇敢,每次衝鋒都會和戰友們一起頂到前頭,因此王景清也獲得了很多領導的讚揚。
王景清不僅在戰鬥中有勇敢的表現,在國家的生產任務上也一直走在前頭。在南泥灣的建設開發過程中,王景清做出了很多拔得頭籌的成績,一度引來了毛主席的關注。
1949年3月,毛主席身邊正好要重組警衛員,王景清由於出色的表現也被選在了其中。
能跟隨在偉人身邊,簡直就是王景清的夢想。經過當時警衛員領導的考察下,王景清順利地成為了毛主席警衛員中的一人,這對他來說,是十分光榮的事情。
在這個時候,他也遇到了年紀很小的李訥。
與李訥的姻緣
李訥是毛主席最小的女兒,也是毛主席最疼愛的女兒。他對李訥的疼愛,可以說遠比對長女李敏要寬容得多。毛主席只有這兩個女兒,長女早期逃難去了蘇聯,長大了以後才回來。
但是李訥不同,李訥出生的時候,中國內部局勢已經漸漸地穩定了下來,她便跟隨在毛主席身邊生活。
不僅毛主席喜歡她,身邊的警衛戰士們也對李訥十分地喜愛。雖然毛主席很寵愛李訥,但對於她的教育並沒有太過寬鬆。
1946年冬,毛主席在延安窯洞前教李訥識字
李訥也是一個十分乖巧懂事的孩子,幾乎沒給身邊的人造成過什麼麻煩。那個時候的王景清已經是一個半大的男人了,李訥還是一個幾歲的孩子。
王景清便把李訥當做妹妹一樣照顧着,雖然他們兩人的年紀差了十三歲,但李訥對於這個王景清哥哥十分有好感。
王景清用扁擔挑着筐行走的時候,李訥還曾要王景清將她放在筐里一同行走。王景清對於李訥的要求可以說是無所不應,經常背着李訥到處進行玩耍。
不過毛主席曾經批評過李訥,不應該對着王景清隨便胡鬧。但王景清也絲毫沒有在意,還曾說自己很喜歡這個妹妹。於是,兩人在那個時期也結下了很深的友誼。
不過這樣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在朝鮮戰爭爆發以後,王景清又主動請命,要求跟隨彭德懷元帥一同前往朝鮮作戰。
毛主席同意了他的要求,他便又回到部隊當起了一名士兵。此時的王景清已經有了很多場戰爭的經驗,但是朝鮮戰爭的殘酷還是超出了他的想像。
面對美軍的先進武器,飛機大炮,中國志願軍幾乎是拿命去抵擋美國的強大火力。但是這一切都沒有嚇到過王景清。
他和所有戰士一樣,一直在前線奮勇殺敵,跟隨戰士們南征北戰,抵擋美國的侵略腳步。但是王景清沒有想到,他在戰場上的一次次衝鋒都安然無恙,卻輸給了朝鮮的惡劣天氣。
因為氣候因素,王景清得了一場重病,幾乎喪失了戰鬥能力。臨時的救治並沒有讓他康復起來,反而讓人感覺病情更加嚴重。
在這種背景下,部隊的相關領導希望將他送回中央進行妥善的救治,要是因病犧牲在了戰場上,實在是太可惜了。
王景清得知了這個消息以後,果斷地表明了態度:「我還能戰鬥,我們的戰爭還沒有勝利,我不能就這樣回到中央。」
說話間,王景清還一度想要站起來重返戰場,但是他虛弱的身體出賣了他。剛站起來就險些摔倒,還好被人扶了起來。
眾人雖然感嘆王景清的堅韌性格,但還是沒有答應他的要求,於是,王景清幾乎是被人強制送回了國內。
回到了國內的王景清,很快就得到了救治,恢復健康。便重新回到了中央警衛師工作,不過他並沒有回到毛主席的身邊,而是跟隨劉少奇身邊擔任保衛工作。
來到中央警衛室的王景清,和李訥已經很久沒有見過了,他甚至都不知道當初的小女孩變成了什麼樣子。
沒過多久,他便被調到了雲南省軍區擔任怒江軍分區參謀長,還擔任過中國紅色文化交流促進會的會長。
在此期間,王景清也有過一段婚姻,但是由於時代背景發生了動蕩,他們也受到了那個時期的影響,兩人沒有多久便結束了婚姻。
而李訥也在這段時間中結了婚,還是毛主席點頭同意的婚事。毛主席曾經對李訥說,要過簡簡單單的平凡日子,不要找高幹子弟的人家。
雖然毛主席並不會強制安排子女們的婚姻,但是對寶貝小女兒的人生大事還是頗為關心的。
最後,李訥嫁給了一個還算老實的徐寧,兩人是自由戀愛,在工作中日久生情。徐寧也只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在這種背景下,他們便成親了。
攜手走過一生
但這次毛主席贊同的婚姻,並沒有帶給李訥真正的幸福。兩個人在婚後,發生了越來越多的矛盾。起初二人的生活還很和諧,在有個孩子以後,便發生了很多的爭吵。
理念的不和諧,意見無法統一,李訥是一個喜愛讀書的文學女子,而徐寧則是一個典型的「動手主義者」,本身也不具備很高的文化素質。
在這種背景下,兩個人的生活越發的不和諧,精神也產生了隔閡,終於還是走到了離婚的地步。
李訥離婚以後,便一個人帶着孩子生活,毛主席去世後,李訥更顯得孤單起來。由於從小便被灌輸了勤儉樸素的思想,她也沒攢下什麼錢。
毛主席從來不會對子女進行什麼工作上的安排,李訥也並沒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好在當時一個叫李銀橋的人知道了李訥的事情。
李銀橋曾經也在中央警衛工作過,還是王景清的上級,對李訥也十分照顧。在得知當初「妹妹」現在的生活時,讓李銀橋十分心疼。
於是他便在生活上和經濟上,對李訥進行了一些援助。
李訥艱苦的生活持續了一段時間,才迎來了一個向好的轉機。王景清當時正在外地工作,對於李訥的事情一無所知,但是他對於這個「妹妹」也並沒有忘懷。
在一次回京探親的途中,王景清前來看望老首長李銀橋,一來二去之下,便得到了李訥的最新消息。
李銀橋
王景清得知李訥在北京以後十分高興,又對於她不幸的婚姻感到惋惜。這個時候,李銀橋又問起了王景清的往事,李銀橋說道:「你現在的生活怎麼樣了?」
王景清淡淡地回答說:「我一個人自在得很,幾十年了,就這麼過唄。」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李銀橋對於單身的王景清便有了一些其他的想法。在年輕的時候,他親眼看過王景清和李訥的嬉戲打鬧,兩個人之間的感情自然是有很有基礎的。
於是,李銀橋便主動和王景清說起媒來,王景清先是非常吃驚,但很快便高興得點了頭說:「就是不知道李訥妹子怎麼想的。」
於是,李銀橋又找到了李訥進行詢問,李訥得知王景清的消息時也是十分高興。
最後在李銀橋的撮合下,王景清和李訥漸漸恢復了聯繫,多日的相處下,兩人也對這樁好事表示贊同,1983年,王景清和李訥在北京舉行了一場婚禮。
婚禮並沒有什麼熱鬧的儀式,只是簡單的一桌酒席,邀請了一些老一輩的親人朋友做了一個見證。
婚後,王景清依然像當初照顧妹妹一樣對待李訥,這讓李訥感到了久違的溫馨,直到這時候,兩人才感覺找到了真愛。
李訥先是跟隨王景清來到了雲南生活,在退休以後,他們也都一同回到了北京。閑下來的時間,兩人的感情更好了,王景清根本不讓李訥做什麼家務活。
生活上也逐漸地變好了起來,兩人相知相守,生活過得十分美滿,就像一對平常白頭到老的夫妻一樣。
由於王景清的年齡比較大,李訥對他的身體十分關切,經常囑咐他不要勞累,多休息休息,細膩的關心也讓王景清十分的滿足。
退休的日子裏,無論李訥去哪,王景清幾乎都會陪在她的身邊。兩人一起共度了幾十年的光陰。
王景清對繼子徐小寧也是十分關照,幾乎就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這些所作所為都讓李訥備受感動。
晚年期間的王景清,憑藉多年的戰爭經歷,寫下來不少具有歷史價值的文本資料。退休後,他也一直致力於宣揚紅色文化的工作,這和李訥的追求也十分相同。
可惜,在2021年3月1日的上午,王景清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4歲。
雖然他沒有獲得過十分榮耀的戰功,但是他像每一位平凡的戰士一樣,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值得後人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