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由於列強大多從海上侵入中國,因此清政府不得不開始考慮加強海防。由於近代海軍對於清朝來說還是一個全新的事物,不僅如何製造軍艦需要向西方學習,就連開軍艦的人,也需要從頭培養。
所以1866年的時候,左宗棠奏請朝廷,希望能創辦船政學堂,以培養海軍人才。後在船政大臣沈葆禎的主持下,在福州設立了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福州船政學堂。福州船政學堂下設前、後學堂,有造船、航海等多個專業,為中國近代航海培養了不少人才。
福州船政學堂
不過由於基礎過於薄弱,福州船政學堂的教學水平和歐洲傳統海軍強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為了更好地學習西方的先進的技術和經驗,1873年沈葆楨向清廷建議,從船政學堂的學生里,選擇成績優異者去歐洲留學。沈葆楨這個建議得到了李鴻章、左宗棠的支持,在他們的推動下,留學一事在1877年正式開始實行。
第一批去歐洲留學的學生共三十人,其中製造學生十四人、製造藝徒四人前往法國學習軍艦製造技術,航海學生十二人則去英國學習駕駛軍艦,學習時間都是以三年為限。其中去英國的,就是從福建船政後學堂第一、二屆畢業生中挑選出來的劉步蟾、林泰曾、蔣超英、黃建勛、林穎啟、江懋祉、嚴復、方伯謙、何心川、林永升、葉祖珪、薩鎮冰等十二人。
而這十二人最終通過考試,成功考入英國格林尼茨皇家海軍學院的,清朝首任駐英公使郭嵩燾的日記中提到只有嚴復、方伯謙、何心川、葉祖珪、林永升、薩鎮冰六人,其他人包括後來北洋水師中職位最高的兩位船政畢業生劉步蟾、林泰曾,則直接去了英國海軍實習,沒有進入格林尼茨皇家海軍學院學習。
練習艦上的北洋海軍士官和練勇
英國是當時世界第一海軍強國,格林尼茨皇家海軍學院又是英國當時最好的海軍學院之一,為英國海軍培養了大批初級和中級軍官,對於學員要求非常嚴格。因此現在網上有不少人懷疑劉步蟾、林泰曾的真實水平到底如何,為什麼還不如方伯謙他們,後來他們能步步高升,是不是有什麼貓膩,不過說起來這真的冤枉劉步蟾和林泰曾了。
這十二名船政畢業生中,確實有考試失敗,未能進入格林尼茨皇家海軍學院,最終只能在郭嵩燾協調下去英國海軍實習的,但是劉步蟾和林泰曾兩個人根本就沒有參加考試,因為他們出國前,就已經明確要求直接上艦實習。
劉步蟾
在李鴻章等人光緒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877年1月13日)上奏的《奏閩廠學生出洋學習折》中,詳細記述了這次出洋學習的各項事宜,其中提到劉步蟾和林泰曾「前經出洋學習,此次赴英,即可送入大兵船肄業」。意思就是他們兩個人已經出洋學習過了,所以這次去英國,可以直接上軍艦實習。
這裡李鴻章所提及的出洋學習,指的是1875年福州船政局正監督法國人日意格返回歐洲時,沈葆楨命劉步蟾、林泰曾、魏瀚、陳兆翱、陳季同等五名船政畢業生跟着他一同去歐洲,到英、法等國考察學習。
林泰曾
按照現在的角度來看,劉步蟾、林泰曾等人1875年歐洲之行嚴格來說不是留學,只是參觀、考察而已,肯定不如進入正規海軍學院所學詳盡。可是李鴻章、沈葆楨雖然已經是當時對洋務比較了解的人了,但是他們未必能明白這其中的區別,所以最終做出了這個決定。
這個決定並不準確,但是對劉步蟾、林泰曾來說,既然上面這麼安排了,當然不可能抗命不從。而郭嵩燾也早就為他們聯繫好了英國海軍的地中海艦隊,因此抵達英國以後,劉步蟾、林泰曾沒有參加考試,就直接去實習了,就此和格林尼茨皇家海軍學院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