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泰林說
1947年,劉鄧大軍奉上級指示,千里挺進大別山,打亂了蔣匪軍消耗我解放區人力物力財力的陰謀,反守為攻,插入敵人的心臟。
劉鄧大軍的老底子是八路軍第129師,而第129師的老底子是土地革命時期紅軍的三大主力之一,紅四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就是從大別山走出去的。
所以,這次千里躍進大別山,劉鄧大軍中的許多官兵就是回到了自1934年長征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的,闊別已久的故鄉。
比如二縱司令員陳再道;比如三縱司令員陳錫聯;比如六縱司令員王近山;比如六縱政委杜義德;比如六縱十七旅旅長李德生……
圖為陳錫聯和王近山在一起
可以說真的是像劉鄧首長提出的口號一樣,是:鄂豫皖子弟兵大回家!
六縱隨便找了位嚮導,結果就正好是三縱司令員陳錫聯的弟弟陳錫禮。
由此,三縱司令員陳錫聯與失散多年的母親幸運地重逢。
說幸運,一點都不誇張。
鄂豫皖的子弟兵們長征之後,紅軍家屬們遭到了蔣匪軍殘酷的迫害。
比如陳錫聯司令員的三叔和四叔都被民團迫害致死。
他的母親在家鄉也待不下去了,領着陳錫禮等人到處逃荒,到處打聽陳錫聯的下落。
六縱十七旅的旅長李德生從小就沒了母親,父親給地主當長工養活他們兄弟三個,結果他的兩個弟弟妹妹也沒有養活,先後死去。
圖為李德生將軍
李德生9歲給人放牛,14歲就參加了紅軍。
但是自從1932年跟着紅四方面軍西進之後,就徹底和家裡斷了聯繫。
父親到底怎麼樣了?叔叔他們家還好?李德生心裏也是沒底。
回家看一看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部隊從息縣渡口徒涉過淮河,李德生看到和北方完全不同的鬱鬱蔥蔥的南方山地景色,心中倍感親切。
十七旅政委何柱成讓旅司令部參謀張方山帶着一個班的戰士,護送旅長李德生回家看一看。
臨行,何柱成政委叫住了他非常喜愛的這個小參謀,問他:知不知道為啥讓他帶着一個班的騎兵護送旅長回家。
20出頭的小參謀一個立正,嚴肅地說:知道!請政委放心,無論發生什麼情況,我都要把1號首長安全地帶回來!
何柱成政委笑着點了點頭。
圖為何柱成將軍
李德生的老家,在河南省光山縣,也就是現在的新縣,陳店鄉李家窪村。
雖然回到了旅長的故鄉,可是小參謀張方山一點都不敢馬虎。
他帶了兩個戰士到村子裏勘察情況。
發現整個村子都靜悄悄的,沒人!
老鄉們,都跑光了?
張方山帶着兩位戰士找了又找,好不容易才在村子裏找到了一位眼睛失明的老婆婆。
看來是因為眼睛的原因,實在是沒法跑,只好留在了村子裏。
張方山讓戰士陪着老婆婆,自己跑出村子向李德生旅長彙報。
李德生本來在村外見滿村找不到一個人,正失望之際,聽說找到一位上年紀的,可高興壞了。
重建後的李德生將軍故居
他趕緊跟着小參謀找到了老婆婆,和老婆婆嘮起了家常。
三兩句話,老婆婆就知道這是自己村的李德生回來了,高興異常。她讓小參謀扶着她走到了村邊,吆喝起來了:都回來吧,是德生兒回來了!
這邊李德生回家心切,不等鄉親們回來,根據殘存的記憶,騎着馬找到了自己的家。
可是,哪裡還有家啊!人,人沒有一個;房子,房子都沒有了!
李德生心裏沉甸甸的,難道父親搬到叔叔家去住了?沒這個道理啊。
他又找到那個老婆婆問清楚了自己的叔叔家在哪裡,騎着馬到了叔叔家門口。
叔叔家也是空無一人!
不過,看屋子裡的情形,應該是一直有人在這裡生活。
小參謀帶着警衛員滿屋裡找啊,最終卻在床底下發現了一個婦女。
小參謀連哄帶安慰把這位婦女請了出來。
這個婦女看着小參謀和警衛員都全副武裝,嚇得渾身發抖。
李德生一眼就認出這是自己的一個叔伯嫂子,激動地對她說:我是德生啊!
圖為今日新縣境內大別山美景
婦女一驚,大着膽子抬起頭來,看了又看,認出來了:你個德生,快把我嚇死了!我聽見馬蹄聲,還以為是遭殃軍來了!
叔伯嫂子喜翻了心,頭也不回地跑出了院子,扯着嗓子喊上了:是德生回來了!是德生回來了!
鄉親們剛才其實聽到了那個婆婆在喊,但是都不敢相信,怕敵人欺騙這個眼睛失明的婆婆。這回是李德生的叔伯嫂子認出了李德生,那一定不會錯了。
鄉親們這才紛紛從村外藏身的地方走了出來。
見到李德生,大家親切得不得了。這真是自己的子弟兵回來了!
不少人就張羅着要把田裡的水稻割了喂戰士們騎來的馬,李德生百般阻攔,鄉親們卻說什麼都不聽他的,執意要這麼辦。
而且,還主動拉着戰士們分散到各家各戶派飯。
戰士們從老根據地沒有任何支援地千里躍進大別山,終於又有了老根據地的感覺,心裏暖和。
李德生將軍
和李德生相熟的幾個鄉親摸着他身上的軍裝,羨慕不已:你穿的可真好啊!
其實,李德生旅長的軍服也只是普通簡陋的灰布軍裝,只不過大別山區的老百姓實在是太窮,太苦了,所以才覺得李德生和戰士們穿的好。
終於,李德生的叔叔回來了。
李德生急切地問起自己的父親。
叔叔滿臉悲凄。
原來,李德生一走,他的父親就因為是紅軍家屬,被蔣匪軍抓了起來,備受折磨,等放出來的時候,身體已經非常差了。
在故鄉待不下去的李德生的父親,只好出外給人打零工,卻因為身體太差,竟然就死在了外面。
老人一生受苦,唯一的期盼就是自己的兒子。卻因為蔣匪軍的迫害,最終也沒等到兒子回來,沒能等到革命的勝利!
許多年以後,李德生將軍在回憶錄里述說當時自己的心情,深感對不住父親,沒能給父親盡孝!
敘談中,時間到了中午。
戰士們紛紛被老鄉們拉到家裡吃飯去了。
小參謀張方山及警衛員跟着李德生旅長在他叔叔家吃。
李德生的叔叔拿出了只有自家最親的親人來時才用的細茶來招待他們。
而這細茶,其實也只不過是些茶葉沫子而已。
可見大別山鄉親們的生活之苦。
中午,就是簡簡單單的一人一碗面。
不過,小參謀張方山對麵條上那一塊雞肉犯了難。
那塊雞肉,又咸又硬,還黑乎乎的,不知道放了多長時間。
但是張方山和警衛員知道,這肯定又是李德生的叔叔用來招待貴客的。
不吃,是絕對不行的。
所以,他們咬牙攢眉地,吃了好久,才把各自碗里的咸雞塊吃進肚子里。
李德生的叔叔過來收拾碗筷的時候,臉色就不太好看。
小參謀深悔自己剛才吃雞塊的時候是不是表現得太明顯了。但是真的是很難下咽啊。沒辦法了,他只能裝着沒看見了。
時間很快就到了下午,他們要回部隊了。
讓小參謀張方山沒想到的是,一出村子,李德生旅長就對他說:今天回家,咱們辦了件丟人的事!
張方山一個激靈,還以為首長說的是違反群眾紀律的事。
臨出門,何柱成政委已經向他交代過一定要注意群眾紀律,即使是在李德生旅長的老家,也要給老百姓留下好印象。這是咱們部隊一貫的作風。
所以,小參謀張方山一位首長不知道,趕緊彙報說他出村之前,已經檢查過相關的事情了。鄉親們喂馬的稻子,已經付過錢了。
也給鄉親們家裡的水缸挑滿了水,院子也給掃得乾乾淨淨的。
李德生滿意地笑了笑,卻又搖了搖頭:同志啊,不是這個事啊!
張方山愣住了。
李德生見他還是不明白,就耐心地解釋起來。
原來,他們吃麵條的時候,麵條是可以吃的,但是那塊肉是不能動的。
因為大別山的鄉親們太窮了,過年都不一定能吃的上肉。
可是,客人來了怎麼辦,主家為了面子,就在麵條上放塊肉。
客人呢,也是知道的,從來不動那塊肉。
麵條吃掉,那塊肉留給主人家,下次招待客人,還可以用!
他們今天把這塊雞肉吃掉了,主人家到哪裡再找肉去,以後再請客該咋辦?
張方山聽後,一陣的辛酸,老鄉們真的是太苦,太窮了啊!
好在,人民軍隊終於回到了大別山這個「老家」。為了解放全中國,為了讓老百姓不再受苦受窮,他們寧肯在沒有後方支援,沒有友軍配合,沒有後勤供給的情況下,千里躍進大別山,變防禦為進攻態勢,開啟了解放戰爭的大轉折!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