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蜀地位於我國四川一帶,這裡不僅民風淳樸,而且以地勢險峻、山巒疊嶂被古人譽為「天險」之地。
在這片土地上也發生了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
許多熟悉三國歷史或者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會對蜀漢並不陌生,不論是大忠大義的劉備還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都給我們留下來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定天下的政權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劉氏政權定都於蜀地,身邊也有孔明、趙雲等英雄人物為臣子,可謂是所有的優勢佔盡。
那麼為何最後奪取天下的卻不是蜀漢,而是曹魏呢?
蜀漢最初也有想要一統中原、擊敗曹魏的野心,為此諸葛亮進行了多次北伐,那麼為何諸葛亮卻敗多勝少?
其實從第一次北伐就可以看出來,一場戰爭便讓蜀漢損失了11位大將,也預示着這是一個不好的開端。
蜀漢的劣勢
蜀漢總體來說雖然優勢不少,但是這些優勢也可能轉化為劣勢。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蜀漢在三國之中的國土面積最少,同時人口也是所有政權中最少的。
據統計,蜀漢即使在經過多年發展之後,可以用來被充當勞動力的人口也只有90萬,而可以被稱之為正規軍的精壯士兵只有十萬兩千人。
對比同時期曹魏和孫吳的1300萬和550萬,不足百萬的蜀漢不過是其他兩個國家的幾分之一。
過去不比如今,如今的軍隊已然不再依靠人海戰術,國家着重發展的是高科技武器和相應人才。
而在過去那個不發達的年代,戰爭依然處於冷兵器階段,所以力氣大的精壯男子就成了是否能獲勝的關鍵因素。
而蜀漢可以被充為軍隊的人口少,自然天生就處於劣勢。
其次就是國土少造成可利用的資源也不多,同時蜀漢雖然成也「天險」,敗也「天險」,蜀漢的地形複雜,可利用的土地大部分都在都城附近。
險峻的山川和盆地也不適合放牧,再加上西南地區在當時多處都未開化,所以零散的蠻族也成為了分散蜀漢政權精力的一大要素。
相比佔有中原大片沃土的曹魏和因為臨海有利於通商的孫吳,蜀漢在地理位置上存在很大的問題。
最後一個問題肯定很多人都想不到,那就是蜀漢缺乏人才。
要知道論人才蜀漢是儲備最多的地方,為何如今居然淪落到「無人可用」的情況呢?
其實蜀漢前期確實有許多的人才環繞輔佐,可是隨着時間發展,這些人才要麼戰死要麼老去,新一代的謀士也意識到蜀漢天然的劣勢所在,於是大部分都投奔到魏、吳門下。
而且蜀漢朝廷內的人才也逐漸分成兩大派,一部分是以荊州人為主的「荊州派系」,另一方是以都城益州人為主的「益州派系」,二者相互在朝政上排擠。
甚至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以左右朝政的方式打壓對方,把蜀國的政治搞得一團糟。
諸葛亮在世時還可以對他們稍作壓制,把朝堂管理得井井有條,可是隨着一代謀士的去世,劉禪也不是一個擁有政治頭腦的君主,這就讓蜀漢朝廷不復當年的清明。
北伐的目的
按理說蜀漢剛剛建國,眼下需要做的就是安撫百姓、發展經濟,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反而要走反路,選擇進行勞民傷財的北伐戰爭呢?
一方面是因為劉備終身的願望就是匡扶漢室,即使在去世之前也對這個目標念念不忘。
諸葛亮與劉備感情深厚,也深知劉備對復興漢家江山的願望,所以在劉備去世後他繼承了劉備的遺願,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漢家重新光復。
其次就是轉移朝廷上的矛盾,朝廷之間拉幫結夥的勢頭在諸葛亮在世時就已經展露,為了平衡政治勢力,諸葛亮必須要做出一個可以轉移所有人注意力、將人心聚攏在一起的舉動。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曹魏是所有勢力中實力最強悍的,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北伐要直接朝着最強大的曹魏進攻。而不選擇勝算大一些的孫吳的原因。
彼時孫吳和蜀漢都在恢復元氣,二者相差實力不算太大,而曹魏在當時就已經大有稱霸中原之勢頭。
若讓它繼續發展下去,那麼很可能就如同戰國時期的秦國那樣,六國合縱都無法打敗。
所以說諸葛亮的北伐看似輕率,實則是深謀遠慮,在當時的背景下他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奮力一搏。
這也讓如今的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大智慧。
北伐失敗
諸葛亮前前後後進行了4次北伐,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就是第一次北伐,在這場北伐之前,諸葛亮還留下來了傳世名篇《出師表》。
本來蜀漢的軍隊一路上攻下了曹魏多座重鎮,但是一場失敗卻打亂了諸葛亮的全盤計劃。
失敗的就是馬謖與張郃的街亭之戰,街亭位於要塞,是連接其他重鎮的必經之路,只有成功佔領,才能形成一道易守難攻的防禦線。
諸葛亮沒想到經驗豐富的馬謖等人會失敗於此,於是接下來的計劃也不能順利進行,這就給了曹魏喘息和反撲的機會,接下來的幾場戰爭都以蜀漢的失敗而告終。
最後這場北伐也以失敗而結束。而且這並不是一場普通的失敗,諸葛亮北伐可以說是盡全國之力,所有蜀漢人才齊齊出動。
結果不僅結果不好,這些人才和兵力也元氣大傷,光是在這場戰爭中犧牲的名將就多達11位之久,這也導致了蜀漢人才後繼無人。
那麼這些人都有誰呢?答案就是陽群、閻芝、馬玉、劉郃、丁立、白壽、鄧銅、馬謖、李盛、張休,以及大名鼎鼎的趙雲。
其中前幾位都是犧牲於現戰場,而馬謖、李盛、張休三人是因為在關鍵戰爭中失敗被諸葛亮以軍法處置。
趙雲本人並沒有在戰爭中犧牲,而是因為年事已高,再經歷了多場戰鬥,最終體力不支病倒,戰爭結束不久就病逝了。
趙雲與之後諸葛亮的病逝也意味着蜀漢乃至整個三國的換代更新,而新時期的三國也與《三國演義》中截然不同。
多重劣勢的加持加上無可用之人,讓蜀漢的滅亡與曹魏的稱霸成為了必然。
不過最後曹魏雖然成為了天下之主,卻在兩代之後被蟄伏多年的司馬氏取代,從此開啟了數百年之久的晉朝,而魏國也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也算是歷史給人們開得一個小玩笑吧。
結語
總的來說,諸葛亮的北伐並不是魯莽行事,若是街亭的戰爭沒有失敗,那麼或許歷史將會從此改寫,可惜事實就是事實,歷史沒有如果。
諸葛亮或許後來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因為對「知遇之恩」的執着,讓諸葛亮接下來又進行了3次北伐,這種精神讓人讚歎也令人感動。
蜀漢已經失敗,歷史無法取代,唯一留下來的只有那篇字字泣血的《出師表》仍然為人所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