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宋元史的人大概會清楚,南宋末期出了一個昏庸的皇帝,但南宋滅亡的鍋沒有由他來背,而是由他三個年幼的兒子來承擔了亡國之痛。我們先把後兩位小皇帝帶過一下,宋度宗長子宋端宗,杭州城被蒙古人攻破後在南宋殘餘勢力的擁護下在福州稱帝,但不久病逝,年僅九歲。同一月,在宋端宗去世的廣東湛江硇洲島,宋端宗的弟弟宋少帝即皇帝位,第二年也就是1279年,年僅八歲的宋少帝被丞相陸秀夫背着在廣東江門的崖山「身死社稷」。上面講的是關於南宋的最後兩位小皇帝,知名度也比較高,但是人們忽略的一個歷史是在他們之前已經有一個被俘的皇帝了,他就是宋恭帝。
1274年,南宋第六位皇帝宋度宗去世,此時的南宋已奄奄一息,關於這位皇帝的評價,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的之一的王夫之 「嗚呼!跡其為君,蓋周赧、晉惠之流,得死牖閑,猶為幸矣」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1260年,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他最大的決心就是要把硬挺了幾十年的南宋滅掉,天時地利都有了,只差「人和」了,四年後的1264年,蒙古人的「人和」時機來了,這就是宋度宗的即位。關於這位皇帝其實沒有多大爭議,他是宋理宗的侄子,他的母親是當時王府的小妾,懷孕後被正房下了墮胎藥,但萬幸的是孩子保住了,但這卻成了南宋的不幸,因為毒藥的後遺症使宋度宗成了一個智商不達標的人。但最後似乎有感於教育能改造人,抱有僥倖的宋理宗還是把他選做了世子,畢竟近親裏面只能找到這一個了。宋度宗即位後如朝臣預料,似乎只對酒色感興趣,而整個南宋的江山卻正在搖搖欲墜,最終,在位僅十年就縱慾過度去世,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兒子:楊淑妃所生的趙昰(背颶風驚嚇墜海最後病逝的宋端宗)7歲,全皇后所生的趙㬎4歲,俞修容所生趙昺(崖山海戰」跳海「殉國的宋少帝)3歲。最終嫡子趙㬎即位,是為宋恭帝。
此時的南宋只剩一個長江下游地區了,其他的地方已經都被蒙古人佔領,再加上一個貪權誤國的賈似道和一個棄城逃跑的陳宜中先後執掌南宋朝局,僅僅兩年不到,元軍已經到了杭州城下,而選擇投降的太皇太后謝氏(宋理宗皇后)帶着宋恭帝和他的母親全氏一同投降了元軍後來被帶到大都,而宋恭帝也避免了另兩位兄弟早的命運,但是作為南宋遺孤的他又能不能躲過這一刀呢?
忽必烈封趙㬎為瀛國公,在他十八歲那年,把他遣送到西藏學習梵文,而趙宋的文化基因一直都在,潛心佛學的趙㬎最終成了藏地的佛學大師,甚至被藏族的史學家列入了翻譯大師的名單中。關於後來的蒙古統治者為何還是一定要這位不問政事的皇帝的命,原因在於犯了當朝者的忌諱,也就是文字獄。而要了宋恭帝命的那首詩如下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林和靖是北宋的以梅為友終生未娶的林逋,黃金台是戰國燕昭王招納天下賢士的地方。元英宗殺恭帝也是歷朝歷代的慣例,這首詩只是和口辭罷了。猶如當初的宋太宗對李後主做的那樣,也是因為一首詞要了李後主的命: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是現在因果的報應又應驗到了趙宋皇族的頭上。